近日,36氪获悉,智能物流及管理系统提供商广州蓝海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海机器人」)连续完成数千万A轮和A+轮融资,由高瓴创投领投。本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客户及研发新品。此前,蓝海机器人曾获得上市公司海目星的天使轮投资和隆晟基业的A轮投资。
蓝海机器人成立于2016年,公司提供从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到调度系统、立体仓储以及MES系统等在内的整厂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坚持自主技术研发,深耕光伏、锂电行业的需求场景。
最初蓝海机器人关注到高端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认为工业领域需要以新一代智能移动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物流系统方案,因此早期便投入到AMR自主研发中,并将其应用于汽车领域。2017年,公司向光伏行业扩展,并服务了头部客户,进一步落地整厂智能物流解决方案。
根据新战略移动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市场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AGV/AMR)72000台,市场销售额达到126亿元,同比增长64%。在该领域已有捷佳伟创、先导智能、罗伯特科等上市公司,和极智嘉、快仓、蓝海机器人、未来机器人等创业企业。
新能源工厂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对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物流系统存在较大需求。蓝海机器人的定位是一体化智能物流系统提供商,其硬件产品在核心指标上达到业内领先水平,整体表现获得了众多行业头部客户的高度认可。
在系统层面,对于整个车间物流而言,产品调配效率会直接影响工厂产能的发挥,整体系统智能化水平也极其重要。蓝海机器人自主研发机器人定位导航算法、机器人控制系统、车间调度系统、MES系统。其中,车间调度系统可用于维持车间运行和机器人分配、生产设备分配;MES系统打通包括车间所有工艺设备、物流设备的信息数据,由客户的数据中心收集后为车间运转提供管理支持。
公司创始人兼CEO徐文斌告诉36氪,公司持续在多个交叉技术领域投入研发资源,包括智能物流系统涉及的定位导航算法、调度算法、工业管理信息化、机器视觉、嵌入式控制技术、机电系统设计等,这样才能跟上客户不断提升的对性能、功能的需求。
凭借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一方面,蓝海机器人的产品开发周期在提速,做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另一方面,随着订单体量增长的规模效应,正向设计对产品的优化迭代,公司持续推动全行业价格水平的降低,持续推动智能物流系统在高端制造业的尽早普及。
在竞争壁垒上,在徐文斌看来,光伏太阳能领域业务发展的难点是进入门槛。电池厂从开始建厂、工厂规划、场地建设到设备入场,预留时间有限,更希望将项目交给有经验的企业。
营收方面,徐文斌告诉36氪,公司业绩去年开始爆发,2021年公司获数千万营收,2022年至今在手订单已经过亿。已服务了阿特斯、中来、龙恒、隆基等项目。目前,蓝海机器人建有广州生产、研发基地,江苏常州生产基地,长沙MES系统及大数据中心。
在公司未来发展上,2022年,蓝海机器人有三大关键任务,一是拓展锂电行业客户;二是探索在半导体等其他高端制造业的物流相关需求;三是投入研发下一代三维导航系统和三维视觉导航机器人产品。
在团队方面,创始人徐文斌为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在移动机器人及自动化行业深耕多年。目前,公司共有近200名员工,其中研发占比近50%。
领投方高瓴创投项目负责人表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重塑能源格局的大背景下,光伏、锂电等新能源行业迈入需求爆发和产能扩张的阶段,同时也对产业自身降本提效、低碳节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生产制造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迫在眉睫”。蓝海机器人团队依靠深刻的产业理解、扎实的研发能力、可靠的产品交付、积极的服务响应,在过去两年中承接并完成了众多行业龙头客户的关键订单,得到了高度认可和持续复购。在新能源产业的广阔蓝海中,我们期待蓝海机器人能够持续为更多客户创造价值。
1月10日,随着几架无人机缓缓升空,并实时将视频上传至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春运办指挥中心,标志着今年广东省“智慧春运”再次升级。
笔者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截至1月13日,全省累计发送旅客2178.64万人次,同比上升3.42%,全省路网运行安全畅顺。春运期间,预计全省旅客发送量超2亿人次,为了确保交通运输井然有序,省交通运输厅引入了“5G”“无人机”“3D模拟”等技术试点,进一步升级春运“最强大脑”,为打造高效、畅顺、平安、智慧、温馨春运提供有力的保障。
创新升级 无人机填补监控盲区
“广东省交通运输节假日智慧出行支撑保障系统”是省交通运输厅依托省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以及国内电信运营商的研发能力和大数据资源合作开发完成的。系统通过与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资源深度整合,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精细化的数据支持,成为春运期间至关重要的“最强大脑”。
相较于往年,今年的“最强大脑”新增了协调联动、值班模块、无人机模块、应急预案模块、工单流转模块以及大小视频通话六大应用功能模块,进一步加强了春运期间省、市协调联动和应急指挥调度,确保各项工作及时有力。
今年最大的亮点是增加了5G和无人机技术应用试点。“我们在海安新港、南二环和广珠西线区域增加了无人机试点航飞,现在系统接入无人机数据,能实时了解该区域发生的情况。”据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运输处处长翁兴根表示,无人机的引入,有效地弥补了固定视频监控无法覆盖的监控盲区,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有针对性地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高效整合 92个重点站点实时监测
走进省交通运输厅春运办指挥中心,迎面是一整墙的电子屏幕,这就是“广东省交通运输节假日智慧出行支撑保障系统”展示的“窗口”,屏幕上的数字与图表不断地跳动,代表着全省春运期间重点路段、站场等的人流量和路况的变化。
今年,该平台接入了气象数据、航班信息、重要道路、站点的实时视频数据等,主要监测的珠三角等重要交通场站包括10条公路、20条铁路、5个机场在内共计92个重点监测站。通过平台,可直观查看系统展示3D模型、热力图、动态显示客流量情况和广州重点站场周边交通运力分析,可灵活调配运力,为旅客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出行。
点击其中一个重要站场,能看到它的实时客流,屏幕上的热力图,反映的就是该站场人流的集聚程度,颜色越深,人越密集,通过对移动大数据的分析,还能知道站场的男女比例。这对现场指挥有重要指导作用,比如根据男女比例来合理设置男女临时厕所。
为了确保数据信息准确、时效性强,省交通运输厅还整合了交通运输系统14类243个数据信息指标,覆盖交通数据中心、视频联网平台、省道路运政系统和广州“三站一场”智慧春运系统。同时,接入公安、气象、铁路、民航等单位15类数据、电讯运营商56类数据。
通过数据的融合,有力支撑了省级层面春运态势把握、运力调控、应急运力安排等实际工作。春运前3天,系统处理各类数据800万条,汇集全省6万多台“两客一危”车辆卫星定位数据,有效提升了我省平安春运的保障能力。
提前预判 把控春运客流量动态发展趋势
“保畅顺”是2020年春运工作的重点工作,为了保障路网畅顺,有效解决各大重要交通枢纽的旅客滞留等问题,省交通运输厅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分析研判功能。
在春运之前,省交通运输厅就依据往年数据、运力等资源,重点对全省各地市的宏观迁徙总量和各种交通方式的迁徙量进行预测,包括:流出总体规模、流出去向规模、出行交通方式、出行峰值预测、省内热门线路等内容,根据大数据预测的结果,辅助指导各地市、各种运输方式的运力部署,在春运开始前最大程度实现运力资源的最优化调配。
在指挥平台的系统中,有一个重要栏目——“旅客分析”,笔者看到屏幕上显示出了四大运输方式的迁徙预测趋势图,“从前几日的情况来看,客流量的总体趋势和我们春运前预测的大体一致。”翁兴根表示,通过提前预测、实时监测和分级预警功能,可及时发现交通枢纽可能出现的拥堵和滞留情况,这样就有利于我们提前根据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同时,为了提高决策效率,省交通运输厅还开通了靶向短信功能模块,建立与出行旅客的互动通道。一旦平台发现某片区域人员拥堵,可利用靶向短信发送信息给该区域人群,指导其出行并作出安全提示。
“广东省交通运输节假日智慧出行支撑保障系统”基本构建了人、车、路、点、线、面六位一体智慧出行服务平台,将为广大春运旅客的智慧出行保驾护航。接下来,省交通运输厅将引入“互联网+春运领导小组+地市春运办”与春运工作融合的思维,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深入推进交通、铁路、民航、气象、公安等部门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整合相关平台数据信息,构建跨部门、跨区域智慧春运保障体系。
【记者】袁佩如
【通讯员】粤交综
【作者】 袁佩如
【来源】 春运来了南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