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bmx街车和平花的区别,以及bmxcps3500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 1,Super73宣布推出时速75英里的电动摩托车
- 2,HLT3500——霍尼韦尔双组份导热凝胶
- 3,五部门力推VR产业融合发展:到2026年产业总规模超3500亿元,打造10个“虚拟现实+”融合应用领航城市及园区
Super73宣布推出时速75英里的电动摩托车
流行的 ebike 品牌的新 C1X 概念模型跨入电动摩托车领域。
Super73-C1X 概念车。 预计将于 2023 年底开始生产。
在融合摩托车和电动车文化方面,很少有公司能像 SupeR73 一样成功。 在过去的几年里,受 BMX 启发的简单电动摩托车系列已经发展成为全系列的两轮乐趣机器,包括与印度摩托车和罗兰金沙设计等知名摩托车品牌的合作。 但随着新 C1X 概念车的发布,Super73 正在进入电动摩托车领域,并为其忠实客户提供更高层次的品牌升级。
C1X 配备 15 英寸车轮,比大多数常见的摩托车要小。
由于全新的 Super73-C1X 目前只是一个概念,续航里程和最高时速实际上只是该公司希望通过其量产摩托车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是超过 75 英里/小时的最高速度和超过 100 英里的城市范围。 Super73 声称该概念将引入一种快速充电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将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达到 80% 的电量。
Super73 的标志性 BMX 造型在许多设计细节中仍然很明显。
C1X 具有 390 DUKE 的感觉和极少的街头霸王美感,但它很小——甚至比 390 还要小。Super73 设计团队的研究表明,减少电动车的“整体占地面积”将使其更容易被核心 Super73 用户使用。 这项研究得出了 C1X 的 51 英寸轴距和 15 英寸轮毂——这两个数字都比我们在街车或运动摩托车类型中看到的短约 2 英寸。 作为参考,2020 KTM 390 Duke 的轴距为 53.4 英寸,2022 BMW G 310 R, 54.3。
Super73-C1X 电动摩托车概念车上的 ODI 车把和 Franco 操纵杆。
这个消息因其来自的品牌而有希望,但我们已经学会了对电动摩托车概念和制造计划持保留态度——从现在到计划开始生产的一年半内,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想到的电动摩托车不止这一些,它们现在应该上市,但遇到了不可预见的障碍。
Super73-C1X 概念车上的倒置 WP 前叉。
Super73 现在为面向客户的 C1X 接受 73 美元的押金,预计将于 2023 年底开始生产。
随着这一消息的发布,Super73 拉开了新系列儿童摩托车、新 R Brooklyn 和 Z Miami 的帷幕。
Super73 的 C1X 电动摩托车概念车后置脚踏控制装置和外观,坚固的后摇臂。
如果没有一些有趣的小细节,它就不会是 Super73。
HLT3500——霍尼韦尔双组份导热凝胶
HLT3500是一款柔软、高导热性、低热阻、高可靠性的双组份导热凝胶。
该凝胶可最大程度的减少装配过程中对部件的应力的同时,提供长期的可靠性。基于霍尼韦尔优异的产品配方,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存储导热凝胶油分离的问题。固化前材料触变性好,易于操作;两种组分在室温下1:1混合后,可在短时间内固化。适合较大间隙的应用,能满足汽车行业垂直冲击、振动和循环老化等典型要求。
01、特性与优点
导热系数 3.5W/mK
高可靠性、柔软
固化后易于返工
适用于较大空隙
可定制化规格
02、产品参数
典型特征 | HLT3500 | 测试方法 |
颜色 | A组分:白色
B组分:蓝色 |
目测 |
黏度(cps@25℃) | 20000-40000 | ASTM D2196 |
比重 | 3.1 | ASTM D792 |
硬度(Shore 00) | 50 | ASTM D2240 |
导热系数(W/m·K) | 3.5 | ASTM D5470 |
热阻抗(℃·in^2/W) | 0.5 | ASTM D5470 |
最小BLT(mm) | 0.1 | 霍尼韦尔实验室 |
体积电阻率(Ω-cm) | >1.0×10^13 | ASTM D257 |
固化条件 | 25℃ 18小时
120℃ 30分钟 |
03、产品可靠性
HLT3500经过不同的长期测试,测试结果展现HLT3500优异的热稳定性,良好的可靠性。
抗老化测试
双85 老化测试
04、典型应用
五部门力推VR产业融合发展:到2026年产业总规模超3500亿元,打造10个“虚拟现实+”融合应用领航城市及园区
每经记者:张蕊 每经编辑:陈旭
11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26年的发展目标——到2026年,三维化、虚实融合沉浸影音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新一代适人化虚拟现实终端产品不断丰富,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虚拟现实在经济社会重要行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打造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共同繁荣的产业发展格局。
《行动计划》在产业生态持续完善方面提出,到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含相关硬件、软件、应用等)超过3500亿元,虚拟现实终端销量超过2500万台,培育100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打造10个具有区域影响力、引领虚拟现实生态发展的集聚区,建成10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在融合应用成效凸显方面提出,到2026年,在工业生产、文化旅游、融合媒体、教育培训、体育健康、商贸创意、智慧城市等虚拟现实重点应用领域实现突破。开展10类虚拟视听制作应用示范,打造10个“虚拟现实+”融合应用领航城市及园区,形成至少20个特色应用场景、100个融合应用先锋案例。
《行动计划》提出的三大专项工程 图片来源:工信部
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战略窗口期已形成
《行动计划》指出,虚拟现实(含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前沿方向,是数字经济的重大前瞻领域,将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经过多年发展,虚拟现实产业初步构建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态体系,正迈入以产品升级和融合应用为主线的战略窗口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去年10月,赛迪研究院发布《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无论从全球投融资数据、全球VR/AR头显设备出货量数据还是线下体验店数量来看,都预示着虚拟现实产业步入增长轨道,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期。
例如,从线下体验店数量来看,2016年VR/AR线下体验店达到3000家,此后在2017年,超过半数体验店关门或倒闭。从2021年开始,线下体验店数量又开始逐渐增多,网易、爱奇艺等企业纷纷布局虚拟现实线下体验店。虚拟现实产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现了逆势上扬,焕发新的活力。
IDC此前发布了2022年V1版IDC《全球增强与虚拟现实支出指南》,其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AR/VR总投资规模接近146.7亿美元,并有望在2026年增至747.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38.5%。其中,中国市场CAGR预计达43.8%,增速位列全球第一。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在解读该文件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虚拟现实产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列入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行动计划》正是在新形势、新使命下,为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而出台的。
亮风台(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首批增强现实(AR)专业公司,公司市场负责人陈西瑞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目前,数字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提升,无论是发展速度、辐射广度、融合深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虚拟现实技术是数字经济的重大前沿领域,已经到了产业发展的窗口期,《行动计划》的出台将为产业带来新的活力。
陈西瑞表示,“融智入实,以虚强实”是现阶段产业发展的核心。有别于第一、二代互联网时代,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信息割裂、交互受限,相互独立。VR/AR虚实融合的特性以及人机融合智能的方式,能够帮助用户更高效、更自然、更安全地完成虚实交互,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增强人在环境中的体验,实现数字经济的再一次跨越式升级,进而达到“提质降本增效”。
加速多行业多场景应用落地
《行动计划》提出五大重点任务,包括推进关键技术融合创新、提升全产业链条供给能力、加速多行业多场景应用落地、加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融合应用标准体系等。
其中,在加速多行业多场景应用落地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要面向规模化与特色化的融合应用发展目标,在工业生产、文化旅游、融合媒体、教育培训、体育健康、商贸创意、演艺娱乐、安全应急、残障辅助、智慧城市等领域,深化虚拟现实与行业有机融合。
其中,在“虚拟现实+工业生产”部分,《行动计划》提出,要围绕重点垂直行业领域,推动虚拟现实和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支持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制造、运维、培训等产品全生命周期重点环节的应用推广,强化与数字孪生模型及数据的兼容,促进工业生产全流程一体化、智能化。
同时,支持工业企业、园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优化生产管理与节能减排,实现提质增效降本。发展支持多人协作和模拟仿真的虚拟现实开放式服务平台,打通产品设计与制造环节,构建虚实融合的远程运维新型解决方案,打造适配各类先进制造技术的员工技能培训新模式,加速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谈及虚拟现实与工业生产相融合的市场前景,陈西瑞表示,当前工业发展已进入工业4.0时代,进入工业元宇宙时代,这是工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诉求,是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巨大发展使然。
“增强现实是将人、(现)场、数(字)融为一体的重要手段,结合云平台、物联网、工业互联网、CPS等技术,工业生产数据、管理数据、设备数据等实时打通,通过AR终端进入工业现场,作为生产力工具协助现场工作人员。”陈西瑞说,而这一过程的数据又能实时保存在现场,通过系统分析,形成虚实融合的数据、知识库等,完成闭环。
陈西瑞表示,目前增强现实市场应用正在从试点向规模化过渡,AR的应用已经覆盖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从上游的供应链协同到制造运营环节的设备运维,到下游的客户服务支持,从内部的培训、产品研发到外部的市场营销,实现融智入实、以虚强实。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