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潮流前线羽绒服贵不贵,以及潮流前线羽绒服反季正品清仓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春节前夕爆雷!坐拥千家门店的休闲装龙头搜于特去年巨亏超34个亿
搜于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搜于特”)近日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50亿-53亿元,上年同期为85.8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4亿元-39.5亿元,与上年同期的亏损17.70亿元相比下降91.98%-123.04%。
对于报告期内业绩变动的原因,搜于特解释称:
一是受疫情影响,公司资金紧张,流动性短缺,导致公司及子公司多笔金融机构贷款逾期违约,多家金融机构已提起诉讼或仲裁,并申请财产保全,公司及子公司部分银行账户被人民法院冻结、多宗土地房产和投资股权等资产被人民法院查封,公司信用受损,融资困难,客户与供应商流失,对公司业务开展带来较大影响,造成公司报告期业务收入大幅下滑。
二是因为资金短缺,为偿还利息、支付供应商货款、仓储租赁费、工资等生产经营支出,公司对库存存货进行了大力度降价促销,导致毛利率为负。
三是受疫情影响,下游客户资金周转困难,公司应收账款回款困难,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增加。
四是因公司存货及对外投资存在预计减值,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增加。
五是因公司贷款逾期导致罚息、违约金等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增加。
六是因收入下滑、持续亏损,公司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对于搜于特发布的这份业绩预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管理一部随后下发关注函,要求搜于特董事会对2021年度预计大额亏损的具体原因及各因素影响金额的具体情况、测算过程及确认依据等做出书面说明,并在2022年2月11日前将有关说明材料报送监管部门并对外披露。
公开资料显示,搜于特主要从事品牌服饰运营、供应链管理、品牌管理和医疗用品等业务,公司分别荣获“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2020广东百强民营企业”、“连续十四年(2007-2020)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21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竞争力优势企业”等荣誉称号。其中:
品牌服饰运营方面,主要从事“潮流前线”品牌服饰的设计与销售业务,产品覆盖男装、女装及配饰品等,具体有T恤、衬衣、毛衣、便装、羽绒服、棉衣、针织外套、裤子(水洗裤、牛仔裤)、裙子等类别。“潮流前线”品牌服饰的消费者定位为16-35周岁的年轻人,价格定位为平价的快时尚,市场定位为国内三、四线市场。公司通过直营与特许加盟相结合的模式在全国设立“潮流前线”品牌专卖店为销售渠道,在国内三、四线市场建立了领先的竞争优势,“潮流前线”服饰品牌此前还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品牌”。
供应链管理方面,以全资子公司东莞市搜于特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作为运作平台,在全国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区分别与各合作伙伴投资设立供应链管理子公司,汇聚本区域的供应链资源和市场资源,利用公司多年来在集中采购、设计研发、生产管理以及仓储配送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为时尚产业品牌商、制造商等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在全国构建一个覆盖范围广、供应能力强的时尚产业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销售的产品主要有棉纱、棉花、布料、纤维及制剂、辅助材料等纺织服装相关材料。报告期内,公司在广东东莞、增城、佛山,湖北荆门,江苏吴江、南通,浙江绍兴,福建厦门等地共有10家供应链管理子公司从事相关业务。
品牌管理方面,以全资子公司东莞市搜于特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作为运作平台,从事销售品牌服饰和电子产品等业务。报告期,公司在江西南昌、广东东莞、湖北武汉等地共有4家品牌管理子公司开展相关业务。
医疗用品行业方面,以全资子公司东莞市搜于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为经营主体,主要从事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等防护用品的生产与销售。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搜于特服装门店家数1207家,比2020年12月31日的1468家减少261家,减幅17.78%,比2020年6月30日的1,618家减少411家,减幅25.40%。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98亿元,同比下降26.6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5亿元,同比下降3,963.43%。
搜于特此前曾表示,公司业务收入及业绩下降与行业趋势有较大差异,具体原因如下:
2020年的疫情的严重冲击造成公司业务严重下滑、库存大幅增加、资金十分紧张,其影响蔓延至2021年度。2020年度关闭363家店铺,2021年上半年关闭261家店铺。2021年以来,因为资金紧张,流动性短缺,导致公司及子公司多笔金融机构贷款逾期违约,多家金融机构已提起诉讼或仲裁,并申请财产保全,公司及子公司部分银行账户被人民法院冻结、多宗土地房产和投资股权等资产被人民法院查封,影响了终端店铺客户信心,关闭了多家店铺。
品牌服饰和供应链管理业务是公司的两大主要业务收入和利润来源。品牌服饰业务受资金短缺影响,2021年以来主要以销售库存产品为主,没有新的产品上市,影响了店铺的销售业绩,也影响了客户回款;供应链管理业务方面,因为资金短缺,供应商货款逾期,影响了公司在市场进行采购,对公司的业务开展带来了较大影响。另外,为偿还利息、支付供应商货款、仓储租赁费、工资等生产经营支出,2021年7月14日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对公司库存存货进行大力度降价促销的议案》,
公司需在第三、四季度进一步加大对库存商品的处置力度,公司管理层对库存产品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根据各明细库存产品的库存情况、市场销售情况、库龄、库存状态等因素,对不同的库存产品估计合理的销售价格,根据此销售价格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公司对账面余额6.13亿的原材料布类及15.82亿的服装增加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2.05亿元。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公司报告期业务收入和利润大幅度下降。
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搜于特实现营业收入40.41亿元,同比下降30.08%,净亏损21.28亿元,同比止盈转亏,去年同期净利6023.35万元。
截至第一纺织网记者今天(2月1日)晚间发稿前的上一个交易日,搜于特报收1.52元/股,涨幅2.01%,市值47.01亿元。(第一纺织网 martin)
三年亏损70亿元被迫退市,昔日服饰巨头“潮流前线”为何陨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梦然 张智 深圳报道
休闲服零售品牌“潮流前线”母公司*ST搜特(002503.SZ)的退市,宣告了一个时代的陨落。
曾几何时,说起休闲潮流服饰的代表性品牌,潮流前线必有一席之地。瞄准“韩流”的时尚风口,潮流前线接连签下陈慧琳、谢霆锋、宋慧乔等著名影星担任品牌代言人,在服饰市场风头一时无两。2015年,创始人马鸿、黄晓旋夫妇登上胡润百富榜,财富值达到160亿元,位列榜单第150名。
但这样的势头却未能持续,近年来,*ST搜特业绩呈断崖式下滑,净利润亏损超70亿元,继拉夏贝尔之后,潮流前线成为A股市场又一个倒下的服饰品牌。
近日,*ST搜特公告称,公司收到深交所下发的《事先告知书》,因股票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交易。*ST搜特于停牌前,已经连续15个跌停,股价也停留在0.42元每股,总市值仅剩12.82亿元。
从巅峰到退市,这家服饰品牌经历了什么?
从巅峰到退市
公开信息显示,*ST搜特诞生于2005年12月,主营“潮流前线”,当时的服饰行业内已有美特斯邦威、真维斯、森马等知名的品牌,但“潮流前线”凭借对时尚风口敏锐的洞察力,走出了自己的风格。那几年韩流韩风大火,“潮流前线”紧跟流行风格,甚至店名logo都带上了韩文,为了让品牌更有韩流风,“潮流前线”更斥资邀请明星进行代言。在之后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潮流前线”以直营和加盟结合的方式在国内30个省发展了近1000家专卖店。
一路高歌猛进,2010年其母公司*ST搜特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并接连将“ELLE”“纤麦”“熙世界”“云思木想”等品牌收入囊中。几年时间里,公司大举转型供应链业务,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青春休闲服品牌企业”的目标口号改为“成为中国具有领先优势的时尚生活产业综合服务提供商”,并开出了12家供应链管理公司。
2018年,转型见到成效,*ST搜特的营收规模达到了185.2亿,“潮流前线”被冠上“中国版优衣库”的名头。但或许是转型见效,“潮流前线”也疏忽了自主品牌的设计,全部改成外部采购成品,如此一来,“潮流前线”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自己的风格,更像一个什么都往里装的服装大卖场。
2020年,转型供应链的劣势再被放大,因疫情其供应链管理业务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复工复产延迟,对当年业绩造成亏损,此后更是一蹶不振。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ST搜特营业收入分别为86.27亿元、51.76亿元、14.3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71亿元、-34.10亿元、-19.01亿元。今年一季度,该公司营业收入0.79亿元,归母净利润-1.23亿元。单计2020年至2022年期间,*ST搜特合计亏损超70亿元。
曾任美邦服饰、波司登、红蜻蜓等上市鞋服高管,良栖品牌创始人程伟雄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转型后的*ST搜特的营收规模绝大部分来源于供应链合并报表收入,然而供应链合作合并报表毛利偏低,这种盈利模式在市场正常时还可以延续,但一旦面临环境改变冲击,抗风险能力不足,便难以维系。
程伟雄指出:“潮流前线的问题还是品牌定位过于紊乱,它把每个品类风格单独做成一个个品牌,看起来品牌矩阵非常丰满,但和用户需求差异过大,再叠加线下实体门店体验萎缩,加剧了潮流前线业绩下滑。”
津正念董事长何权津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潮流前线”在品牌定位、设计、供应链等方面存在不足。现如今的品牌注重快速反应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品,而“潮流前线”缺乏创新,产品更新速度慢。造成国内部分传统服装品牌走下坡路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市场竞争加剧、消费升级、品牌定位不清、供应链不稳定等。此外,一些传统服装品牌在面对电商、快时尚等新兴业态时,缺乏创新和变革,导致市场份额逐渐被夺去。
潮退时刻何去何从?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传统服饰品牌“潮流前线”,还是海外快时尚品牌“HM”“优衣库”“zara”等,似乎都逐渐失去吸引力,近几年“闭店潮”涌现。以HM为例,2020年至2022年期间,HM在中国的门店从479家缩减至360家。本月,HM在中国开设规模最大的门店之一,三里屯太古里旗舰店也将闭店。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实际上,不光是潮流前线服饰品牌,近年大多数品牌门店都出现了闭店、经营亏损等现象。原因在于消费模式已经产生了转变,在云消费时代,消费打破时间、空间、地域障碍,线下实体门店运营的成本远远高于线上店。线下的风险除了需要租金、人工、代理商等成本外,还需要大量的铺货,而这中间产生了变动,一系列的损失都是要算到成本里的,而这些成本跟线上直销相比,要高出许多。品牌服饰以线上直销为主是未来的主流趋势。”
营销专家张雅芝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可以看到,国内快时尚品牌近年来也在不断在调整策略,适应市场发展,其中包括品牌数量增加、产品品质提高、销售渠道多元化等。在本轮洗牌中,被淘汰的品牌原因都大同小异,一是品牌形象老化,未能及时跟上市场发展趋势;二是产品设计、品质等方面存在问题,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三是经营管理不善,如成本控制不当、渠道管理不当等。
“后续服装上市公司退市的可能性存在,但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公司自身经营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来判断。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拓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以保持盈利能力和稳定发展。”张雅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