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苏绣针法(苏绣价格表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苏绣针法,以及苏绣价格表一览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苏绣“针”情 锦绣人生

2022年10月5日,第一批苏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闻听消息,苏州刺绣研究所原副所长张美芳一夜未眠,“顾老师穷尽一生心血,为苏绣技艺的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代表作品,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志之一。”张美芳说。

顾文霞于1931年出生在苏州古镇木渎,当地“家家有绣绷,户户飞针线”。顾文霞14岁跟随母亲学习刺绣。1954年她考入新成立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在老艺人的指导下,从刺绣普通的日用品开始转为创作艺术品。

顾文霞的作品以刺绣小猫、金鱼、花鸟为主,绣品具有“古、精、新”的艺术特色。她于1955年写成《苏绣针法种类和绣制方法》,由国家译成俄文,转给苏联作为文化交流资料。在沈寿徒弟金静芬言传身教之下,顾文霞对刺绣技艺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提高。

“湘绣虎,苏绣猫”。1956年,顾文霞被派到英国表演刺绣,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刺绣艺人第一次出国到西方进行文化交流。顾文霞凭借着一根细巧的绣针,让苏绣猫称誉国内外。

当年在苏州高新区宣传部工作的樊宁,于2006年7月30日在光明日报《人物》版刊发《顾文霞:锦绣人生》。文中这样描述顾文霞当年出国表演的盛况:“1956年9月,伦敦奥林匹亚皇室大厅中国馆。一位清秀聪慧的中国女青年坐在大厅正中的表演台上,专心致志地表演着刺绣技法。在她身边围起了厚厚的人墙,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们头挨着头,后面的人踮起脚尖,一个个引颈前倾,屏气静声,目光被上下翻飞的精巧绣针牢牢地牵引着。绣绷上,妩媚的小猫毛茸茸的,在她手中一点点长大、丰满,跃上洁白的苏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工艺百废待兴,当地政府十分关注苏绣艺术的发展。苏绣亟须拿出一批代表作。此时,顾老师起到了关键作用。她专门请教画猫专家曹克家,曹克家设计了画稿‘白猫戏螳螂’,她运用施针、套针等针法,把猫与螳螂相遇那一瞬间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张美芳回忆,《白猫戏螳螂》于1982年获全国工艺美术品金杯奖,成为苏绣小猫的代表作。

经过多年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学习,顾文霞对绣猫的整体构思更加成熟。她以针代笔把小猫绣得活灵活现,除了《白猫戏螳螂》,其代表作品有《猫蝶图》《花猫戏蚱蜢》《玳瑁猫》《三猫》《小猫》《大白猫》等。

《猫蝶图》还诞生了一段佳话。1962年1月,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参观苏州刺绣研究所,题词“国艺之花”,顾文霞以所绣的《猫蝶图》贺寿,猫蝶谐音耄耋,寓意长寿。他喜不自禁,挥毫道:“顾文霞同志以所绣猫蝶图见贻,精妙非凡,受之欣然,题十四韵为酬”,并写下了十四韵诗赞美顾文霞“功到二美兼,灵心并妙手”。

斯人已逝。但她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代表着苏绣艺术的高峰,不仅留存于中国工业美术博物馆、苏州刺绣艺术博物馆等文化场所,还漂洋过海广为传播,激起了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惊叹和热情。

(本报记者 苏雁)

余福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绣界的一代“猫王”

 

一门传承了两千年之久的

古老技艺

在当今时代

却面临失传的险境

作为中国苏绣非遗传承人的余福臻

又该何去何从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苏绣非遗传承人代表

余福臻

大家说

要安下心耐得住寂寞。不断地在突破自己,让自己绣得越来越好,想留下好的作品。

——余福臻

淘宝苏绣,中国四大名绣之首。

阡陌纵横,原本无序的线相互勾连,交织出明与暗,光与影,动与静。

60年间,从一位苏州普通绣娘,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余福臻的人生可以说是苏绣界的一代传奇。

1

苏绣界的一代“猫王”

苏州烟波、木渎水乡,苏绣在这片石桥弧影、粉墙黛瓦间已晕染了两千年。

余福臻作品题材广泛,但是尤以绣猫见长,被称为苏绣界的一代猫王。

她所绣小猫题材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赠给国外元首,2005年美国前总统卡特特邀她前往美国,进行苏绣表演。

余福臻创造了一个时代,属于苏绣的黄金时代。

上世纪70年代,当万元户还是个人人羡慕的身份时,苏州绣师中的佼佼者余福臻,作品在市场上价格早已达到几千元一幅,但她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在苏州刺绣研究所中,学习,工作。

她希望在猫这个题材中寻求更高的突破。

传统苏绣正色五种,间色五种,但十种简单的色彩无法满足余福臻心中对美的渴望,多年后,它们演变出88种原色,近两千个色相。

这幅《细乱绣黑猫》是余福臻曾经的一次超越,底图不再复刻传统的花鸟鱼虫,亭台楼榭。作品色彩细腻,过渡圆滑。

单单一个猫眼需要匹配出四块色域,上百种丝线,这种丝线虽然已经细到不足十分之一毫米,但余福臻仍然嫌弃它太粗。

指尖轻挑,一根线劈成128丝,纤毫之处,随呼吸上下飘动。

乱针绣,讲究长短交织,分层加色。明部起针,线条极细,渐至暗部,趋于详实。

线条自由交叉,乱与顺间,勾勒着猫的体态与飘逸,诗性与自然,洋溢在余福臻指尖。

为了创作这幅黑猫,余福臻足足花了一年。

日复一日,城市的喧嚣从未间断,余福臻指尖的绣花针也从未停止,熟悉的动作,重复起落,针与线在这小小丝帛之上游走了几千万次,耗费了776种彩线,消磨了三百余个日夜。

一根针,一双手,余福臻勾勒出了这幅生动的黑猫。

2

苏绣该何去何从?

已退休在家多年的余福臻,从未有一时忘记过自己心中那份对于苏绣的执念。

平针,乱针,仿真,工笔,写意,光影,信手拈来。人物,动作,行为,题材,画派,理解,随心所欲。

余福臻将毕生对苏绣的理解,宣泄于丝帛之上,绣法千变万化。

平针刺绣,是每一位苏州绣娘的基本功,余福臻从十七岁起,就已懂得棉、密、平、实。

线条的走向,丝理的转折,与其说是匠心独韵,不如说是静中观物,心如秋水。

时至今日,随着苏绣受关注程度越来越低,余福臻时刻都在为苏绣该如何在当今时代寻找一条生存之道而担忧。

余福臻:“孙女我教过她,她不愿意学。”

3

“一辈子能绣好一个题材

就很不容易了”

如今已经77岁的余福臻,每天依然拿出4到6小时的时间放在自己的作品上。

余福臻总觉得自己的手越来越不稳,眼镜越来越花。而外人看到的是她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作品横空出世。

这幅《白猫戏螳螂》,是余福臻绣了一辈子的经典之作,但这幅作品却让她感到不满。

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后院,有一群可爱的小猫。

在余福臻绣猫的过程中,只要在创作中遇到瓶颈,她都会走到研究所的后院,寻找这些可爱的小猫细细观察,它们是余福臻创作灵感的源泉,它们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印在了余福臻的脑海里。

《白猫戏螳螂》,不但要表现出猫与螳螂之间针锋相对的感觉,还要体现出猫扑跃前的体态,以及身上的肉感。

很多人认为,这对于苏绣界的猫王余福臻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在这一幅幅精美作品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只有余福臻自己明白。

日常对猫细致入微的观察,持续不断地摸索与突破,才使得余福臻有了今天的成就。

一辈子能绣好一个题材就很不容易了,这是余福臻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幅苏绣作品从无到有,要经历数百个日夜,针线要在丝帛之上行走数百万针,而这对于余福臻而言,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她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行走了60年之久。

苏绣的发展还在继续,在未来的日子里,飞舞的银针将会呈现出一幅幅具有中国意蕴的苏绣精品,它们将作为独特的中国名片留存于世。

编导说

10月19日,我踏上了从北京前往苏州的列车,历时5个多小时,我到了苏州,和余老师见了面。

余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年轻,身上散发着一种江南韵味,余老师带着我们参观完刺绣研究所后,我彻底地被震撼了,一幅直径不足20厘米的刺绣作品,竟然要针线在上面游走上千万次。

在一个废弃的丝帛上,让我试一下,试完了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第二天,早晨8点起床出发拍摄,拍摄内容是余老师刺绣时的镜头,看到余老师刺绣,我目瞪口呆,手速快到根本不能看得很清楚,我问余老师,您的速度差不多一秒一针?

余老师对我说,如果那么慢的话一幅作品可能要10年才能绣好,我又问道,那您一秒钟能绣几针?她回答道5针。

正是因为有着一代又一代像余福臻这样的传承者,才能使这门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技艺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导演简介

导演:鲁飞

代表作品:

《留住乡愁—阮仪三》

《中华白海豚保护专家—王克雄》

《天路—李金城》

《逐梦天眼—南仁东》等

大家

《余福臻》

播出时间:11月10日 23:17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刘军亚 胡静 徐传寓(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