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中英字幕版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合集(中英字典怎么查)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英字幕版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合集,以及中英字典怎么查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中国式现代化为啥对全世界都好?这位瑞士历史学家讲透了

瑞士历史学家、伯尔尼艺术学院名誉教授贝亚特·施耐德去年年底出版的《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长征:非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一书,在西方国家引发关注。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新概念在国际学界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施耐德教授最近撰写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一文,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解读。

世界上有关现代化的讨论主要围绕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与欧洲文化变革息息相关,因关联启蒙、世俗化、科学技术、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也被称为“现代性”,被标榜成解放、进步和社会现代化的典范。

西方现代化被包装推广为一种普世话语,似乎早已被普遍认可和接受。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狭隘的、以欧洲为中心的观点——它将世界历史理解为西方历史,是一种对非欧洲世界的占有过程。

无论是十字军东征、传教、殖民,还是其他的奴役方式,实际上都服从于一条铁律:使非白人文明沦为从属。

十九世纪的西方现代化将世界一分为二,北方是少数富裕的特权国家,南方是多数被殖民剥削的贫困世界。

这种二分法是一种有利于欧洲的“商业模式”,因为它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在文化、宗教和哲学上得到了充分保障。但这种模式对非西方世界却是毁灭性的。受到殖民压迫的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

直到今天,G7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仍然企图通过强制和暴力手段,主宰其他国家和地区。

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科技和资本主义革命成果被一小部分特权国家攫取。这些成果对其他国家而言,则是无法企及的梦。

二战后,备受殖民压迫的第三世界国家开启反殖民解放运动,但这些国家大多最终只是获得形式上的独立,还是摆脱不了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新殖民依赖。

20世纪90年代,随着单极世界秩序的建立,去殖民化进程完全停滞。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开始追求更具侵略性的军事殖民主义外交政策(巴拿马、海湾战争、南斯拉夫、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等)。

如今,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正在慢慢瓦解。世界经济政治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中国等新兴参与者开始进入地缘政治舞台,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正受到质疑。

目前,中国正迅速崛起为一个与世界紧密联系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在将近两百年的沉寂后重新进入世界历史,其崛起程度超出西方预料。对于大多数仍处于新殖民剥削阶段、寻求摆脱贫困和苦难的世界南方国家来说,这带来了解放的希望。

中国向世界南方国家证明,现代化可以覆盖全球大部分人口,且各国可以亲身参与现代化进程。这样的前景在20世纪下半叶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的崛起引发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拥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积淀的中国,在久经考验的政党领导下,成功开展了反殖民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独立于美国霸权的基础。

可以说,中国是自身现代化的创造者和设计者,它展示了如何消除数亿人的绝对贫困,如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生产力,以及如何实现人民生活条件的根本性改变。

中国式现代化,或者说中国创造的现代性,是前所未见的,它给世界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是什么呢?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主要基于经济、技术和科学的发展。目前,中国正加速成为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导者。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走一条比资本主义更高效的道路,而且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平。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政府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现代化。市场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又被称为“混合现代性”。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依靠军事手段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家。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还意味着令人惊叹的新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全球生态先锋。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还包含了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经济活力与文化的结合使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明层面拥有更强吸引力,尤其是对于那些饱受西方文化漠视和经济剥削而希望走自己道路的国家来说。

中国拒绝“西方化”,以自信姿态否定“现代化等于西方化”。

与西方现代化的排斥、分裂和剥削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包容性的世界秩序。中国致力于构建以各国人民互利共赢为基础的世界秩序,为多极秩序奠定合理基础。占全球人口85%的南方国家将第一次获得话语权。

(读懂世界大事,请关注“伍之管见”微信公众号。)

来源:“伍之管见”微信公众号

6次大手术、28岁重返高中……而立之年考上大学的他,全网点赞!

作者:周琰 朱娟娟 雷宇

从表面上看,何贵强的生活和身边的同学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清晨6时许起床,上课认真听讲,课间与老师交流讨论,课余时间去图书馆看书、做题,或是练习书法、关注体育赛事……这是三峡大学理学院2021级统计学本科生何贵强的日常。

今年31岁的他,刚刚读完大二。这看似寻常的大学生活,却是10多年来体重只有30多公斤的小伙子拼尽全力与病魔斗争换来的。

1992年,何贵强出生于贵州遵义一个农村家庭。他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日子稍微平稳不久,11岁的何贵强突然全身关节疼痛,跑遍家乡的医院,却没能检查出病因。

2008年冬,何贵强关节疼痛已经到了难以忍耐的地步,只得再次外出求医。天气寒冷,道路结冰,路上没有车,继父就背着他往镇上走,“一步一步往山下慢慢挪”。

在重庆,何贵强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这是一种累及脊柱、骶髂等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影响正常生活,严重可致残,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拍片子一共花了70元,结果两位主治医师还一人给了我50元,其中一位女医生看我们一家人穿得单薄,特地跑回家拿了衣服和吃的。”这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给予的温暖,何贵强至今记得。

髋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缠身,何贵强只得边吃药边上学。尽管已足够小心,但长期服药造成的骨质疏松还是让他在一次意外摔倒后双腿骨折。

由于看病,何贵强已休学过两次,病情好转便重返校园。但在2012年高考前夕,何贵强的病情再次加重。无奈贫寒的家庭已无力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何贵强只得回到家中卧床养病,没想到这一躺就是8年。

在“仿佛积了灰”的日子里,何贵强常常自我鼓励:如果事与愿违,可能是生活另有安排。

那时正值脱贫攻坚期间,党和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切实帮助贫困群众,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增高,许多曾经的高价药物纳入居民医保,大病救助、定点扶贫等政策让何贵强一家看到了希望。

由于卧床太久,何贵强两侧髋关节黏合严重,双腿想要弯曲异常艰难。继父再次带上他辗转多地治疗。为了不弄疼他,身高刚过1.6米的继父总是抱着他上下车、上下楼。

第一场手术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医生为他成功换掉左侧髋关节。这场大型手术花费超过9万元,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实在难以承受,但各项政策多管齐下,报销比例接近90%。最终,历经6次大手术,何贵强完成了两侧髋关节的替换。他咬牙忍痛做康复训练,终于站了起来。他后来尝试过卖袜子、网络兼职等,更体会到“知识有限做什么都难”,孱弱的他觉得东奔西走做苦力不是长久之计。

重返高中读书?当时他已28岁,等到大学毕业已经30多岁了,还来得及吗?何贵强很犹豫。但继父一直劝他继续读书:“多少苦都熬过来了,何必因为年龄放弃?”

2020年初秋,何贵强重返校园复读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他甚至连最基础的概念都不记得了,题目根本做不完,总分不足300分。

对此,何贵强选择了“最笨”的办法。他一遍遍抄写古诗古文、公式、英语单词,直至熟记在心,他还做了年度、学期、月、周、日学习计划,除了课堂学习外,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分别学什么,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校园里,何贵强总是每天清晨5点起床,永远是第一个到达教学楼的。不熟悉的文言文,他查字典一字一句先翻译,看明白了再背。等同学们陆续到教室时,他已经完成了当天的背诵任务。

早起容易缺觉,上课时困了、累了,他就站起来接着学习。由于身体原因何贵强不便参加课间操,他就去教学楼后的小巷子里大声朗读、背诵知识点。

复读期间,何贵强又患上过敏性紫癜,不得不经常请假去医院。上午上完5节课后,他赶去医院输液,又匆匆赶回学校上下午的第一节课。

一年的忘我学习,何贵强从班级倒数考进年级前20名。2021年夏天,高考成绩出炉:总分490分,超出本科一批分数线34分。

高三班主任王强对这个小伙子印象深刻,这个身体瘦弱矮小的男生冬天经常身着单薄的衣服,似乎能被一阵微风吹倒,“但他对学习的那种渴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王强介绍,这是一所贫困地区的普通中学,在何贵强的感染带动下,班上学风持续向好,最终,他所在的班级创造了历年来该校同类班级二本以上上线率和录取率两项第一。

这年夏天,何贵强被三峡大学录取。曾经的同学发来祝贺,他们早已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多年,何贵强在接近而立之年,也解锁了大学篇章。

进入大学,受益于助学贷款、贫困生助学金、家乡教育补助、公益基金会等各项资助政策,何贵强解决了学费、生活费的经济压力。在学校、学院老师的帮助下,他入住无障碍寝室,上下楼都有电梯,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不过,大学学习和何贵强想象中还是有些不一样,“高等代数、微分方程等课程难度很大”。何贵强延续刻苦学习的好习惯,课后会去图书馆多学几遍,把课本吃透,也会在网上找视频学、找题刷,把知识点学明白。

他的努力换来了专业排名前三的好成绩。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获得了第三届“九斗杯”全国大学生数学知识竞赛优胜奖、三峡大学象棋赛第二名。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他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到图书馆整理书籍,疫情期间协助维护秩序。

和一群小自己约10岁的同学相处,何贵强感到很愉快。“同学们没有因为我患病就戴着有色眼镜对待我,我和他们一起聊天、学习,自己好像越活越年轻!”他说。

早在2019年,何贵强就完成了器官捐献登记。在他看来,当下的每一步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片段。当有一天自己的生命走到终点时,帮别人一把也成全了自己。

“帮助我的人太多了,很多都没来得及当面说声‘谢谢’。”眼下正值暑假,他只回家休息了一周,就又赶回了学校。他每天清晨6点多起床学习,他说“现在特别讨厌睡觉,因为深刻地记得曾经因为重病只能躺在床上睡觉的痛苦”。他计划继续攻读研究生,通过读书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尽己所能去帮助更多的人。

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何贵强种下的“树苗”如今已破土而出,他不断浇水、施肥,每天成长一点点,“希望10年后,我能骄傲地说我在最好的时间种下了这棵树”。

来源: 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