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都给家里的长辈网购过衣服吧?
说到这个,大叔我可头疼了,妈妈辈儿的衣服还真不好买。
颜色、花纹、样式都要考虑周全,太老气了被嫌弃,太时尚了又怕穿不出门,所以选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模特上身后的效果。
像下图里的模特就是当下中老年服装的标杆了,照着她身上穿的买,准没错。
对于这位模特,大家肯定也不陌生,在淘宝搜中老年服装,十家店铺有九家都是她。
她的名字叫梁晓晴,毫不夸张地说已经包揽了淘宝中老年服饰的半壁江山,被外界称为“中老年服装一姐”、“掏空妈妈钱包的人”、“中老年杀手”……行业影响力杠杠滴。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一向以中老年女性造型示人的梁晓晴竟然是一名90后。
就在前不久,著名设计师品牌Alexander Wang(王大仁)官宣梁晓晴为品牌最新模特,这个消息在国内国外都引发了不小的话题。
对“淘女郎”群体来说,拿下国际品牌合作,梁晓晴是第一个。
这么年轻的90后女生,居然做中老年服饰做成顶流,再进军国际时尚圈,受大牌设计师青睐,是不是很神奇。
所以梁晓晴的故事很值得聊一聊。
01
1992年出生的梁晓晴,做中老年服装模特快满12年了。
据梁晓晴回忆,19岁时她想找一份模特兼职,但并不顺利,后来被一个中老年服装客户看中。
在客户看来,梁晓晴的脸圆润,长辈眼里这种脸型有福气、亲和力十足。再加上她的肩膀宽,中老年服装几乎都是大码宽松的,能撑得起来。
接下了这份工作,但梁晓晴多少有点抵触,毕竟她当时才19岁,想穿青春靓丽的衣服很正常。
可让梁晓晴意外的是,她第一次拍中老年服装,便有一款变爆款,卖出去九万多件。
梁晓晴这下有了信心和动力,再加上当时比较少有中老年淘宝模特,她便想试着做下去。
淘宝模特工作量巨大,年轻品牌讲究场景、饰品、包包更换搭配,但中老年服装不需要,一个背景拍到底,对拍摄量要求更高。
梁晓晴最初拍一件衣服收10块钱,要多赚钱,就得想办法提高拍摄速度。
1分钟,100个pose,0废片——这就是梁晓晴练出来的看家本领,连摄影师都惊叹:“快门都没你动作快”。
为了尽可能多拍一些款式,多转几个场,梁晓晴会先花2-3个小时先把妆容发型打理好,尤其是头发疯狂上发胶做到狂风吹不乱,这样换衣服就省事了,找一个塑料袋套着脑袋,无视周围人,现场超速换装,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完全是拼命三娘的架势。
一天集中性跑好几个邻近城市,一年航班里程达4万多公里,最多的一次拍摄连换400套衣服。梁晓晴是真狠,不过相应的也越赚越多,现在年薪百万,北京、杭州也各买了房。
虽说老年人也能做模特,但照梁晓晴的工作量,身体铁定吃不消。相比之下,梁晓晴她们反而性价比更高一些。
因为拍照绝技太牛,梁晓晴也火出圈,登上过《天天向上》《你好星期六》《越战越勇》等综艺节目,她作为中老年模特的个人品牌更响亮了,还引来很多外国人争相模仿。
虽然知名度大增,但梁晓晴很清醒,上综艺刷脸、与国际品牌合作提升逼格,这些对淘宝模特来说只是话题热度,中老年服饰厂家比较实际,能卖货、能出爆款才是正经事。
所以,即便已成中老年服饰一姐,梁晓晴的危机感一直在。
当下中老年群体心态更自由开放,对时尚理解也更自我,他们得需求千变万化,随着时代脚步更迭,梁晓晴能掌控的只有尽量多地拍下去,但能否出爆款,她掌控不了。
所以现在的梁晓晴不仅全年无休拍淘宝服装,还运营小红书、试水直播带货。
有这样的拼劲,怎能不越做越好呢?
在小红书上,梁晓晴详细地分享自己的拍摄流程和花絮,像解密幕后一样讲述自己这个中老年模特的工作故事,甚至会告诉大家自己做医美的体验,这种坦然直白的性格很圈粉。
有些离谱的粉丝直接找她白嫖客户资源,梁晓晴断然拒绝,她的理由也很充分,就是如果贸然介绍客户,但是网友工作水平不达标,那损失的是自己在行业多年维护的信誉。
其实,从梁晓晴上节目、接受采访的表现可以看到,她始终会站在客户角度来呈现一名合格的模特需要做哪些事、达到哪些标准,行业声誉也是这么一点一点累积出来的。
一个人的个人品牌,其实是靠一天天工作口碑积累起来的。
积累口碑需要很久,砸掉口碑只需要一次。
02
梁晓晴其实还有一个妹妹叫做梁晓朗,两人是异卵双胞胎,长得并不太像。
有趣的是,姐姐梁晓晴专攻中老年群体,身材稍胖的妹妹梁晓朗则做起大码女装的生意,是一名淘宝大码模特。
我曾说过,个人品牌定位,一定不能贪多,主标签要鲜明,才能让别人记住。
梁晓晴、梁晓朗就是如此。
她们避开了时尚年轻的主流女装,根据自身特点精准定位,分别挑选了两个相对独特的群体,反而找到了自己可以发挥的空间。
尤其是梁晓晴的中老年领域,只要她能继续工作,干到100岁也没问题,到那时,纵然体力比不上年轻后辈,但经验资历足以奠定行业地位。
现在,姐妹两人一起上节目刷脸保持热度,在小红书互相引流圈粉,每个月接5、6个广告合作,在保证淘宝模特工作量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各个平台。
梁晓晴曾说:“其实服装模特这个行业里的大多数人都是属于踏实肯干型的,赚到了钱也不会说去买奢侈品呀什么的。而是踏踏实实的把日子过好。”
最近肯德基的可达鸭火了,梁晓晴拍摄的短视频里,可达鸭攥着的小纸片上写着:”约拍中老年服装找小梁阿姨,全年无休。“
真的是很会玩。
梁晓晴的故事让我很震撼,我真的没有想到最受欢迎的中老年模特,居然是年轻人的机会,这是我打死都想不到的。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市场会越来越大,机会也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这个市场,一样大有可为。
果然这个世界只要你肯观察,都能发现机会。
但任何值得到达的地方,都没有捷径。
“我身高1米62,体重140斤,有肚腩、‘大象腿’和厚肩膀,算是正儿八经的‘大码女孩’,但我一直穿着非标准的‘大码女装’。”宋甯甯表示,身材的不完美不能妨碍自己做个“辣妹”,她很少会选择宽松遮肉的肥大T恤,露脐装、包臀裙才是最爱。
近几年,“大码”在时尚圈的地位逐步攀升,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启用大码模特,展示着“美更宽广”的定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淘宝搜索“大码”关键词发现,有将近50万家店铺为商品打上了此类标签。不难看出,在审美自由的时代,“大码”悄然成了一个时尚新风口。
大码不是“加肥加大”
“胖,但会打扮”是很多人对宋甯甯的评价,即便如穿搭博主般会打扮的她,在选购服装时也有和其他胖女孩一样的烦恼。“网购时看到好看的衣服也会心动下单,买回来后发现有的扣子根本扣不上,即便能穿下,也没有模特上身的效果。”宋甯甯直言,曾经自己对网购衣服一直很抵触,“明明跟客服确认过尺码,但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这种感觉太让人绝望了。”
在宋甯甯看来,市面上大多打上“大码”标签的服装,只是正常服装的“加肥加大”版,“大码不等于XXL,它应该是服装领域里的单独体系。”
同是“大码女孩”的周稚依最喜欢的时尚单品是收腰连衣裙,“我是梨形身材,穿上长裙后,很难看出我有150斤。”据回忆,周稚依的体重自高三起几乎没有变化,也尝试过塑形减脂,但因有甲状腺类基础疾病,很难将体重降下来。“我曾经一度因体重过高感到自卑,直到在国外留学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穿衣风格,逐渐与身材和解。”
周稚依表示,虽然大码女装在国内的电商平台有很多选择,但更多时候,她还是倾向于海淘。“淘宝上的大码女装虽然价格低,但质量却一言难尽,和正常尺码的女装相比,很多大码女装少了些别出心裁的设计。”
与宋甯甯、周稚依一样积极乐观,有自己穿搭理念的“大码女孩”不在少数,但她们也有同样的困扰。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一些“大码网红”的服装购物开箱视频下,有许多抱怨大码服装“质量差”“款式少”“细节设计不到位”的评论,这也间接反映出大码服饰在国内市场的不成熟之处。对这一批年轻的大码女装消费者来说,她们希望有更多个性化、高品质的选择。
需求不断扩大,市场需要“高质量玩家”
因肥胖率较高等原因,欧美的设计师及品牌对大码女装的探索更早一些。意大利高级女装品牌Max Mara在1980年推出了专为大码女性设计的副线品牌Marina Rinaldi,成为第一个高级大码女装品牌。20世纪初,曾是母婴用品品牌的Lane Bryant转战大码女装领域,此后成为了专注于大码女性服饰的快时尚品牌。
相比之下,国内大码女装起步较晚,一直到2007年,市场才迎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码女装品牌“十大X”,其母公司和Lane Bryant相似,靠母婴用品起家。只可惜“十大X”并没有像Lane Bryant那样持续深耕,便匆匆退出了大码女装市场。往后的十余年中,市场对大码女装服饰需求逐渐扩大,电商平台看似涌现出许多商家,但有品质的相对有限。
这一“混乱”局面,在两年前逐渐被打破。
借助于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坦然面对身材的“不完美”,更多的大码女性开始发声。抖音数据显示,自2020年下半年起,“大码”“微胖”等标签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2020年6月,杨天真在微博宣布卸任所有经纪人业务,转向直播行业,发力个人大码女装品牌Plusmall;7月25日,杨天真在小红书开启直播带货首秀。当晚,杨天真首场带货成交总额超736万元,个人大码女装首次预售超过3000件。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Plusmall的整体风格带着创始人杨天真的强烈个人色彩,以西装、裙装为主,有别于仅为“遮肉”而生的大码女装,职场大码女孩儿更容易在这里选到适合自己的“战袍”。
此外,2021年天猫6·18期间,女装品牌独束成为大码女装类目的销售冠军。该品牌在售服装的尺码范围为M至4XL。其中,销量最高的是较为宽松的红色碎花连衣裙。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独束的服装几乎都拥有明显的腰线,但不会过于贴合身体,评论中也多见“显瘦”“拉长身材比例”等描述。记者观察到,在独束的直播间中,会由几位身材类型不同的主播共同试穿和讲解服装,展示服装的真实上身效果。
大码女装的发展“困局”,面料是关键?
尽管在Plusmall、独束等品牌的运作下,人们对大码女装的认可有所改善,但目前来看,对于许多品牌来说,拓展大码女装领域仍存瓶颈。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小红书注意到,不少用户都指出部分小有名气的大码女装品牌产品质量差。宋甯甯也表示,遇到版型好的衣服会多次回购同款,“大部分大码女装售价都很便宜,有些在设计上深得我心,但穿几次就会出现破洞、起球等情况,有些甚至是‘一次性’服装。”
针对这一现象,服装制造方案解决机构Kedic Fashion Workshop联合创始人Kazuki Kozuru-Salifoska曾表示,相比做普通尺码的服饰,做大码服饰需要耗费更多资源和时间。“合身舒适的大码服饰不能只是简单地仿照普通尺码的服饰粗暴升级,大码服饰往往更具立体效果,且大码女生的身材差异更大。”而部分大码女装品牌则将低价作为核心竞争力,牺牲了质量。
从事服装生产的刘秋菊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在大码女性的服装设计上,大部分品牌都受困于材料。她表示:“大码女装的用户对面料的要求更挑剔,对细微差别的感知也会更敏感,比如面料的损耗程度、是否起球、是否透气等,都是品牌及生产商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刘秋菊认为,由于面料研发成本高,很多大码女装电商品牌出于成本的考量,使用的面料不到位,影响大码女装上身后呈现的视觉效果和穿着体验。“夏季大码女装对面料吸湿排汗功能的要求,比普通服装要高,因此,光是在面料的研发上就会消耗品牌及工厂的大量人力物力。”
随着头部大码女装品牌的涌现,这一市场的准入门槛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成熟品牌较少、质量无法保证以及缺少线下实体店铺等,都是这一细分赛道面临的问题。未来,大码女孩们是否真的能迎来“穿衣自由”?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于梦儿
编辑 李铮
校对 卢茜
封图 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