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女士腰围尺码表,以及女士腰围尺码对照表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100斤要穿L码!现在的女装尺码有多离谱?
“女装尺码越做越小合理吗”“现在的女装尺码有多离谱”……近日,关于服装穿搭的话题屡屡冲上热搜,关于女装小款化是“穿衣自由”还是“贩卖身材焦虑”,网友吵翻了。
最近,“战火”又烧到了童装上。原因是越来越多强调身材曲线、短款露腰的“辣妹”风格服装穿在孩子的身上,美其名曰“奶辣风”。
把童装做成成熟性感风,把成年人衣服做成儿童风,许多人直呼惊讶,怎么大众审美突然跑偏了?而在这种流行风尚背后,商家标尺码暗藏猫腻,为营销不择手段,打擦边球、带偏未成年人,种种乱象频生。
女装越做越小
“甜辣风”女装占领商场
“打开淘宝没有一秒不在身材焦虑,看到喜欢的衣服点进去只有S和M码,搜合身的要搜胸围大的衣服,臀围大的裤子,好像这个世界上超过100斤的人要灭绝了一样。”网友熊子在微博上的吐槽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大家发现,平日里众人眼里的“瘦子”在电商平台上只能买L码或是XL的衣服。而身材匀称的自己竟然要买2XL的裤子才能穿得下。
记者走访了几家商场,发现至少有两家是专卖小号女装的,店员称之为“甜辣风”。身材较瘦的记者挑选了一件上衣,发现衣服只有两只手掌那么宽,穿上身,只能到小腹。而这么小的衣服,竟然标注这“M码”。拿这些衣服和自家孩子的童装一比对,大小居然相差无几。
(左边是成人衣服M码,右边是儿童衣服100码)
而在另外一些普通女装店里,也不乏一些特别小款的背心、T恤,女销售员告诉记者,这些款式今年流行,销量特别好。
事实上,女装越做越小,尺码却越标越大,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了。
身高162,体重不过百的小迪每次测体脂率,都显示“偏瘦”,但她最近发现在电商平台很难买到大小合适的衣服,“往年买衣服都是S码或者M码,但是今年网购的S和M总是穿着小,我都怀疑自己是胖了,还是衣服变小了?”
来自湖北的小李也明显感觉到今年的衣服尺码和去年相比“小了不少”。“最近买了几条夏天的裤子,M穿着好紧,又去买了L,还是好紧,但我翻出去年的M码裤子就很合身。”
博主小米表示,同一家店铺每年都会买的一款裤子,今年竟然偷偷“做小了”。“去年买的牛仔短裤穿着还大一点,今年买的一样的码子连扣子都系不上。”她在小红书上的对比截图显示,相同尺码的短裤,腰围设计竟悄悄从79cm“缩水”到66.5cm,两者足足相差12.5cm。
不仅仅是网店,实体店的女装尺码也“卷”了起来。
5月23日,河南一服装店员吐槽现在的小号裙子,连模特展示架都穿不上。
“尺码变了真的很烦,试衣服的时候没注意尺码,回来一看竟然是XL,感觉一下子有身材焦虑了。”吉林张女士吐槽说。
“商场里已经找不到大码的衣服了,即使有大的衣服也是给瘦子穿的休闲风。”上班族康静喜欢跳街舞,平时也会来选购小号女装,但她并不赞同这种趋势,她表示:“有人会说,女性爱怎么穿怎么穿是‘穿衣自由’,但当瘦成了统一趋势,是在破坏美的多样性,当商家都在上架小号服装,其实是在限制大多数人的穿衣自由。”
何况,并不是所有的小号女装,买来都让人称心如意。杭州人婉丽网购了一件知名品牌的小款女装,没有试衣,就下单了。但是买来发现踩坑了,衣服材质很糙,好多地方有线头,没穿几次就弃了。“200元一件的小衣服,虽然不贵,但性价比太低!”
越来越乱的尺码背后
暗藏“商机”和猫腻
来自山东的王女士身高170,体重110斤,往年的推荐尺码是L码,今年发现自己的“尺码推荐”变了样,“有一家店给我的推荐尺码是xxxl。”王女士按照推荐下单了服装,到手后发现尺码“暗藏猫腻”,“衣服上的吊牌还是L。”
记者在投诉平台上发现,也有不少人被乱标的尺码给“坑”了。有消费者说,发货产品尺寸与购买尺寸不符。商家故意修改尺码,还把标签剪掉,吊牌重新贴了好几张,按平时自己习惯买来的L码衣服,实际尺寸要比正常小很多。
商场的M码上衣,只有两个手掌宽
某电商平台服装商家向记者透露,很多小号衣服,实际上是同一个尺码,有时为了把衣服卖出去,会把尺码改成M或者L。为减小库存而调整标码,也就出现了尺码错位的乱象。
在中国,服装码数有统一标准的吗?记者咨询了几位服装设计师,他们都表示,女装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国际上也有美标码、欧标码,但并不强制执行。总有商家为了营销,或根据自身定位,来自定义尺码表。
做了多年女装生意的黄军胜告诉记者,销售小号女装,一定程度上说对厂家来说是好事情,越做越小的女装,可以降低厂家库存的资金压力。而且较低的客单价,可以降低买家的购买决策难度,提高销量。“商家也是迎合市场,什么好卖,什么需求大,就上架什么。”
也有人认为,品牌推出小尺码女装是为了节省布料、促进销售,杭州一位服装设计师陈梅告诉记者,布料肯定能省点,但也节省不了多少,主要是迎合潮流趋势,博眼球营销。
“穿这种衣服工作不方便,也不舒适,我们不应该鼓励这样的审美趋势。大家对女性的审美都趋向瘦高型,但这样盲目追求对身体不好,人的健康最重要。”陈梅说道。
对此,服装专业学生小鹿告诉记者,“额外定制小款服装或者是大码服装是可取的,但必须规范使用码数及尺寸,商家不能自己下定义把女装尺码变小,甚至变成童装大小,这些商家通过改小服装尺寸节省面料成本,同时也是在向女生贩卖身材焦虑。”
“随着女性消费者瘦身和时尚需求的变化,女装越来越小的趋势,是行业对新市场机会的积极探索。”一位服装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但与此同时,部分商家为了盈利而“缩小尺寸”“尺寸不统一”“乱标码”,既伤害了消费者信任,也不利于女装市场的持续发展。
童装出现“奶辣风”
是穿衣自由还是审美畸形?
成人服装越做越小,而童装却越来越成熟。
社交平台上一搜,黑丝袜、露背装、露肩皮草,很多家长分享自己给孩子设计的“辣妹穿搭”,有的还会打上“奶辣”“抹胸”“豹纹”等标签。有人不理解,这些性感的穿搭,竟然穿在幼儿园小孩身上?
更夸张的是,这些小女孩还摆出各种“性感妖娆”的姿势,不是扭腰撅屁股,就是嘟嘴露肩,打起了“擦边球”,性感的姿态加上童真的脸庞,实属不太搭。
杭州的幼儿园老师俞佳佳看到这样的服装,大呼惊讶,怎么会有人让女孩子这样穿?虽然班里小孩没有这样穿,但她网上刷到很多次,也跟家长讨论过。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非常不建议孩子穿成这样。”俞佳佳告诉记者,我们提倡孩子穿舒适的上衣、裤子和运动鞋,就算连衣裙和公主鞋也不建议穿。一是因为幼儿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过紧的衣服、有跟的鞋子不适合孩子在园运动和日常生活,容易导致扭脚。二是幼童成人化并不合适,它遮住了孩子本身的可爱与童真,还是选择能凸现孩子天真可爱的衣服更恰当。
记者在电商平台看到,许多售卖儿童模特演出服的店铺,采用博眼球的宣传照片,都是孩子穿着性感比基尼、露脐装或吊带的走秀照,能露的地方几乎全都露了。多巴胺风、辣妹感、炸街潮款,成了童装的形容词。
杭州妈妈诸葛看了直摇头,她觉得,幼儿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穿衣肯定受了家里影响。一类是受了父母穿衣风格影响,家里人喜欢这样穿,会影响下一代的穿搭。第二类就是为了赚钱,博眼球。但不管哪一类,都是对小孩影响不好。
有人说,小孩也有穿衣自由,旁人凭什么干涉?网友小万就不认同,自由是让自己自由,家长给小孩强加的“自由”,根本就不是自由。这样的病态审美,让小孩被迫成熟性感,对小孩、对社会,都有负面影响。
浙江五民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郑泽方告诉记者,从法律法规上来说,没有对此行为的明确限制,但是从道德层面来看,有可能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提到,全社会应当树立关心、爱护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郑泽方表示,部分家长盲目追求“新”“奇”“特”和流量给自己孩子穿上“紧身裙”“包臀裙”等“奶辣风”童装,而目前“奶辣风”性化儿童的童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商家逐利售卖“奶辣风”、性化儿童童装不仅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律规定,商家还存一定的经营风险,比如可能涉及侵犯儿童的肖像权、隐私权等民事权益,就会被投诉维权或停止授权。
“可能日后相关职能单位会加强市场监管,对相关违法违规商家进行处罚,各大电商和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调整减少曝光和推荐,让卖‘奶辣风’童装的商家销声匿迹。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和社会应该携手同行。”郑泽方说。
(潮新闻记者 王静 何泠瑶 实习生 关春源)
女装尺码“大缩水”,谁“绑架”了女性的审美
某店铺里陈列的“BM风”女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黄婷/摄
“还有她穿不上的裤子?为什么又让我们焦虑?”不久前,在某综艺里,某女星在商场试穿裤子时发现尺寸有点小,需要换大一码,同伴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女星的腰围为54cm)。节目播出后,这段对话引发不少网友的共鸣,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事实上,已有不少消费者反映在购买女装时遇到了尺码过小的问题。明明自己的身材没有变化,但购买同样码数的服装时,却发现已穿不下。有些消费者甚至表示,自己平时穿S码的衣服,但在购买某些品牌的衣服时,却需要选购L码或XL码。为什么女装尺码越做越小?服装尺码究竟有没有标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女装不如童装大
北京的一一(化名)去年在某快时尚品牌买了一件衬衫,“M码还觉得大”,今年再去该品牌店试衣服,发现M码已经快穿不下了。“这家店在我的印象中风格尺码都做得比较大,但今年明显变小了。”一一身高165厘米,体重在105~110斤波动,腰围71厘米,却无奈地发现很难把自己“塞进170码的衣服”。
“一些衣服的腰围设计很不合理,我在网上买裙子时,有时最大码L都穿不上。还有的裙子腰围是50多到60多厘米,童装都没这么小。”一一吐槽说。
女装是否存在尺码“缩水”和不如童装大的现象?近日,记者分别走访和调查了线下及线上的女装店铺。
记者来到某热门商圈一家主打舒适休闲风格的快时尚品牌,发现其也推出了“BM风”的紧身T恤和吊带背心。据悉,“BM风”即意大利Brandy Melville品牌衍生出来的一种穿搭风格,该品牌衣服以“短、露、紧”为主要特点,很多衣服大都只有小码或者均码。随着这股潮流的风靡,很多女性把能穿上该品牌的衣服当作好身材的证明。
记者将其中一款L码的紧身背心拿到童装区,与120码的女童服饰进行比对,发现两者腰围几乎一模一样。
店铺店员称,前几年女生“硬穿”该品牌女童装的潮流风靡一时,所以品牌借势推出该风格的女装。尽管这种风格的尺码维度与其同尺码的正常风格衣服围度相差甚远,但销量非常可观,且购买群体大都为年轻女孩。
紧接着,记者来到另一家主打“少女风”的店铺,该店铺服饰大都为均码,即使是工作日的下午,店内仍满是前来购物的年轻女孩。记者询问了其中一名女孩来此购物的原因,女孩称因为最近比较流行“美式复古”和“热辣”的穿衣风格,受社交媒体影响,比较好奇,就来看看自己的身材能不能穿上这种紧身上衣。
而在一些以年轻女性为主要消费群体的线上店铺,也存在尺码维度过小或可选码数有限的情况。某家主打“BM风”的店铺衣服大都为均码,但其出售的某件吊带背心的胸围仅为58厘米,一些看似比较宽松的开衫的胸围也只有74厘米。
此外,多家女装网店的尺寸只做S和M两个尺码,有的店铺下装腰围最小码为60厘米,臀围73厘米,最大腰围只有68厘米,臀围81厘米。在一家网上女装店,记者发现一件白色T恤的尺码推荐标注为“S建议80斤以内”“M建议80—90斤”“L建议90—105斤”。
与此同时,记者翻查了多家童装店铺的尺码数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10码的女童装胸围已经达到72厘米,腰围57厘米,臀围85厘米。由此来看,一些女装的尺寸确实没有童装大。
尺码标准谁来定
“女装尺码越来越小”,是女性越来越瘦了吗?相关数据显示并非如此。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女性平均身高158.0厘米,18岁及以上居民女性的平均体重为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增加1.7千克,且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
158厘米和59千克的身材显然很难穿上“BM风”的衣服。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市场上的女装尺码非常混乱。但实际上,从2009年8月1日起,我国便开始实施统一的《GB/T 1335.2 2008 服装号型女子》国家标准,这一标准是为了规范厂商生产及方便顾客选购而形成的一套量度指数。按照该标准,160厘米高的人,对应的胸围尺寸应为84厘米,远高于现有一些女装标注的腰围尺寸。
但是由于《GB/T 1335.2 2008 服装号型女子》国家标准仅仅作为参考标准,并非要求强制执行,制衣商家在尺码制定上有完全裁量权。
“现在的女装尺码根本没有标准,想怎么定就怎么定。而生产厂家为了迎合当下‘白幼瘦’的主流审美,把衣服越做越小,布料也越来越少。”一位博主介绍,M码的标准定义是给身高160~165厘米,体重在100~110斤左右的女性适合穿的码数,属于服装里的中尺码,也是大部分人的标准体型,但现在的M码被“活生生砍掉了20几斤”。
在她看来,“混乱的服装行业标准和刷不完的网红推文,也许是女装尺码越做越小的根本原因”,而让一种小众风格去影响和定义审美,定义身材,甚至定义产品和市场,“是一个恶性循环”。
拒绝片面的审美观
在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郭静看来,女装尺码越来越小这一现象引发了对于女性审美观的质疑以及对于“白幼瘦”的畸形审美评价,给不少女性内心带来困扰。
郭静认为,女装尺码变小的现象背后反映了社会审美观偏狭问题。当前社会普遍流行的审美观往往将“白幼瘦”的身材视作理想的标准。然而,这种一刀切的标准无视了女性的独特之处和多样性,使得那些不符合这些“标准”的女性感到自卑和被排斥。
“公众习惯于对女性的外貌进行评判,女性不得不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并期望自己拥有完美的身材和外观。而当女装尺码变小时,这种压力会变得更加明显,让不少女性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郭静说。
博主“福饮沸别”也发现女装尺码越来越小让很多女性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是我不够瘦吗”,并“为了塞进所谓的‘BM风’,费劲巴拉地节食运动减肥”。她呼吁,“女性一定不要因为衣服尺码小而陷入深度的自我怀疑和身材焦虑,认为衣服穿不下是自己的原因”,因为“衣服永远都是为人服务的,错的是衣服不是人”。
面对女装尺码越做越小的趋势,郭静认为相关部门应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服装尺码标准,考虑到不同身体类型和个体差异,以确保服装尺码大小的合理性;通过宣传和教育,提倡多元化的审美观念,鼓励人们尊重和接纳不同身形、体型和服装尺码的多样性,消除对特定体形的偏见和歧视;鼓励服装行业内各方共同努力,加强自律和合作。例如厂商、设计师和零售商可以进行沟通交流,确保产品的尺码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和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此外,郭静表示,消费者应摆脱对过瘦身材的迷恋和盲从,选择那些推崇多样化和尺码适配的品牌,推动服装行业的改变和进步。
每个女性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无论是肤色、年龄还是体态。审美观应该更加包容和多样化,才能真正反映出现实世界中的多元美。“只有摆脱思维定式,拒绝片面的审美评价,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尊重和鼓励女性自我表达的社会环境。”郭静说。(全媒体记者 黄婷 见习记者 侯文雅)
来源: 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