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成都市民郭女士“跨年”之后一觉醒来,她看中的双星男鞋价格由2018年12月31日的109元提高到了288元。此前,她在京东自营旗舰店领了仅限元旦当天使用的满减优惠券,特地等到1月1日购买,却没有想到“越买越贵”,领券后付款时显示的价格反而比没搞促销时贵了近一倍。1月2日,郭女士的优惠券过期了,红星新闻记者发现此时该款男鞋价格回落到119元。
对此,京东自营旗舰店回复红星新闻记者称,288元是鞋子原始价格,在此基础上会有一个日常优惠价,工作人员在设置日常优惠价格时漏了1月1日,导致1月1日的价格自动变成了原始价格。“其实全店铺有2999个SKU(含不同颜色、不同尺码)商品参加活动,但唯独把这一个商品的促销时间搞错了。”
↑2018年12月31日,这款鞋的价格为109元
看中四双鞋 总价456元
准备付款时发现元旦有活动
12月30日,市民郭女士在双星名人京东自营旗舰店看好了价格为109元一双的气垫跑鞋。“之前就买过一双同样的鞋子,价格也是109元,觉得还不错,就准备再买四双同样的鞋给朋友。”郭女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都准备付款了,突然发现京东在元旦有满减促销活动。
“我问了客服,可以领券,因为觉得领券后在元旦购买更合算,于是就没有付款。”郭女士向红星新闻记者出示的优惠券页面显示,郭女士领取了“满600减100”、“满300减50”、“满199减30”等多张券,这些券均只限1月1日当天使用。
“那我1号再买。”郭女士这样告诉客服,并附上一个偷笑的表情,而客服则回复了一句“嗯呐”。
郭女士向红星新闻记者提供的订单显示,计划够买的四双鞋中,三双是109元的气垫跑鞋,另一双是129元的加绒跑步鞋,总价为456元。
等到了元旦 要付893元
男鞋价格提高了一倍多
郭女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2018年12月31日,气垫跑鞋的价格依然是109元。然而到了一夜之后的2019年1月1日,郭女士准备使用满减券购买鞋子的时候却发现,购物车里气垫跑鞋的价格变成了288元。
↑2019年1月1日,鞋子价格变为288元
郭女士给红星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同样的四双鞋,总价993元,除去满减优惠100元,郭女士仍然要支付893元。“也就是说,参加个促销活动,要付的钱还变成了原来的2倍。”
顾客感觉“被欺骗”
客服回复她“价格上错”
“搞活动让我领券,领了反而价格高两倍,这不是欺诈吗?”郭女士称,自己越想越气,联系店铺的客服。“应该是京东价格上错了。”店铺的客服如是回复,并建议郭女士“元旦之后再来下单”。
1月2日,郭女士领取的上述元旦满减券已经过期,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时气垫跑鞋的价格回落到了119元。郭女士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价格有调整很正常,现在这个价格其实她可以接受,但是不会再考虑购买这款鞋了,因为“有种被人欺骗的感觉”。
↑2019年1月2日,郭女士优惠券过期了,这款鞋价格回落为119元
京东称工作人员操作失误
将联系以288元购鞋的顾客补差价
1月2日,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店铺页面显示了“因可能存在系统缓存、页面更新导致价格变动异常等不确定性情况出现,如您发现活动商品标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您立刻联系我们。”的提示语。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该款男鞋在活动期间“跨年涨价”呢?1月2日下午,京东回应记者称,经他们了解,此事绝非“欺诈”,而是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导致。
京东公关人士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288元是这款鞋的原始价格,而原先109元的价格以及目前119元的价格是日常的优惠价格,工作人员在设置日常优惠价格的时候将时间1月1日-1月31日错误设置为1月2日-1月31日,漏了1月1日,导致1月1日的价格自动变成了原始价格288元。
↑京东回应称,系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设置日常优惠价时漏了1月1日“其实全店铺有2999个SKU商品参加活动,但是工作人员唯独把这一个商品的促销时间搞错了,少填了一天,其余商品不受影响。”上述公关人士还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对消费者的疑惑表示歉意,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了批评。此外他还表示,1月1日当天这款鞋的销量并不高,对于当天以288元价格购得此鞋的顾客,他们将主动联系顾客补差价。公关人士还进一步解释称,京东自营商品本身就有价格保护政策,买贵了的客户七天内可以申请补差价,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故意调高价格。
律师声音
是否构成欺诈或违约?
律师意见不一
北京君泽君(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小虎认为,这件事客观上对消费者形成了误导,在价格上涉嫌虚假宣传。“京东告知消费者1月1日有满减优惠,但是对于是否上调价格却没有进行明显提示,作为正常人,肯定会理解成是在原先的价格之上进行满减优惠。”
至于商家是否涉嫌欺诈,陈小虎认为,需要证据来判断商家的故意程度,如果商家是故意为之,将涉嫌欺诈。同时,陈小虎指出,用户虽然没有实际消费,也没有产生实际损失,但是依然可以向消协、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而北京中银(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肖波则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商家既不构成欺诈,也不构成违约。对于京东是否违约,肖波认为,商家发布价格在法律上是一种要约,而通常这不属于不可撤回的要约,除非有明确约定价格不变。“如果表明了要约不可撤回、撤回必须要承担责任,那么才能构成违约。”
肖波表示,商家有经营自主权,具体到此事,不管是京东故意在活动期间调高价格,还是操作人员无心过失,均上升不到法律层面,更多是信用问题。“商家的做法并不必然导致消费者会在活动期间以更高的价格买到商品,消费者有自主选择商品的权利。”
来源:红星新闻 记者 祝浩杰
提起运动品牌,首先被年轻人们津津乐道的自然是耐克、阿迪达斯、彪马,而说到国产运动品牌,则离不开特步、李宁、安踏、鸿星尔克,
在如今,有一个名字或许已经被许多人遗忘,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却是红遍全国的一代鞋王,这就是“双星”。
而作为一手打造起双星集团的创始人汪海,他的经历和双星一样传奇,他把这个平平无奇的小厂发展到跨国、跨行业的国际巨型企业,在不满足于造鞋后,汪海又带领着双星迈入了轮胎行业,并在其中又一次大获成功。
可就是这样一个率领了双星集团长达三十多年的掌舵人,却因为涉及“拆分公司”的风波而最终被迫走下了总裁的岗位,落寞地离开了这家企业。
中国双星是如何成长壮大起来的?汪海和双星之间又有着哪些恩怨情仇呢?
1941年,汪海出生于山东微山湖畔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亲是建国后的第一批公务员,在当地做村长,汪海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爱国热忱高昂,
十九岁便光荣参军进入了部队历练,以出色的成绩一路做到了连指导员,后来跟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越战争。
到了1971年的时候,他从部队转业回到青岛,被分配到青岛的一家国营企业橡胶九厂工作,当过兵的他做事勤恳踏实,在厂子里兢兢业业,从主任慢慢地往上升,最后凭着努力终于当上了橡胶厂的厂长。
当时的橡胶厂主要生意就是做鞋,橡胶底板的解放鞋,而就在汪海辛辛苦苦地当上厂长不久之后,却突然获悉——鞋子没人要了、卖不出去了,商业部门准备停止收购厂里的解放鞋。
对于正要大展拳脚的汪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而对于厂子里的几千员工来说也是相同,面对着辛苦做出来的两百多万双解放鞋,明明是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企业也是国有的,现在东西说不要就不要了,简直把人逼得无路可退。
汪海手里没什么权力,但身上却背着大家伙们吃饭的担子,他眼看事情无法解决,只能自寻生路,干脆一咬牙带着员工们背着鞋箱,在寒冷的冬日夜晚跑出厂子来到市场上兜售自己的产品。
虽然是偷偷摸摸的,但这种事很快就被发现了,上级商业部门自然是大发雷霆,直接宣布断掉九厂的渠道,停止销售他们的一切产品。
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现在本来就已经吃不上饭了,别人的话都没用,唯一的路子就是把这堆积如山的鞋子卖出去,那么还有转圜的余地。
于是汪海干脆不管不顾了,他开始明目张胆地带着人在各处肆意推广产品,什么地方都跑、什么人都见,不但在本地卖,还跑到周边的烟台、石家庄、南京各个城市销售,经过为期一年多的努力,把嘴皮子都磨破了以后,汪海竟然把那两百多万双鞋全都卖了出去,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而最重要的不仅在于厂子度过了这次倒闭的危机,反而尝到了很大的甜头——自己的产品在自由市场上是有前景的,现在和商业部门一刀两断,反而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市场化运作最早的一个国有运动品牌。
当时的中国才刚刚进入改革开放,国企内部的问题太多,许多人待在企业里不做事但照样领工资,这就是所谓的“吃大锅饭”,这些问题其实很明显,但始终没有人能做出改善。
汪海则不同,毕竟他现在已经脱离了那些规章制度的约束,所以行动起来也是大刀阔斧,他把许多没有实际用处的科室全部合并,反而把销售部门的规模大大增加,堪称空前的创举。
工资才是硬道理,汪海的改革让厂子里的员工们个个收益倍增,干起活来根本不用任何人催,做事情比谁都要积极,整个企业的运转得到了飞一般地提升。
不过当时的球鞋市场竞争可谓激烈异常,最让人难以忽视的就是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涌入中国的西方品牌耐克、阿迪等,这些大牌产品的质量和水准都远超国内企业太多太多。
但汪海从不放弃,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各大交易场所,用几乎一切方式来推销自己名不见经传的产品,竟然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反向将双星球鞋出口到了海外,而且利润在几年之内就暴涨到了几千万美元。
随着名气被打响,双星在各地开始不断开设线下销售点,很快网络就布满了全国,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连锁店越开越多,销量却难以涨得那么快,亏损的状况很快出现,财政的重担一下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
于是汪海再一次出手,他冒着可能要蹲大牢的风险,破天荒地将连锁店出售给私人承包,这其实就类似现在的加盟制,但在当时,他被骂的狗血喷头,被很多人看作拿国家的资产卖钱。
但是汪海一口气卖掉了全国的所有连锁店,让员工们靠自己的努力去攫取财富,这种办法激发了所有人的斗志,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也为国产企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汪海一贯如此,在打破规则的道路上,他永远是那个无畏的先行者。
现在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在那个年代是从没见过的,而汪海总是喜欢把这些石破天惊的东西搬到众人面前。
1984年的时候,双星刚刚在青岛做出了一些成绩,他就对外宣布自己要开一场“新闻发布会”,并且邀请了来自全国的几十家媒体,还要把公司的新鞋给他们试穿,这在当时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这是一场堪称经典的营销,汪海前前后后花了不到一万元,就让双星被这么多媒体报道,而且噱头十足,名气大大迈进了一步。
但迎接汪海的,却是来自纪委的调查组。
因为双星是国企,行为举止都是要有规矩的,但汪海现在搞的这一出,又是请客吃饭、铺张浪费,又是送礼,把名气搞得大大的,看起来完全就是一副丑陋的暴发户嘴脸。
面对着违法犯罪的指控,汪海仍然云淡风轻,他先是为自己做的事据理力争,然后再拿出实实在在的数据、分析报告,让对方哑口无言。
不仅如此,在售后的领域他也是开拓者。当双星的鞋子越卖越好,难免其中会出现一些质量有问题的产品,可是底下有些人持无所谓的态度,觉得只要卖出去了就好。
这件事被汪海了解到以后立刻勃然大怒,他把公司里所有管理人员召集起来开了个会,以他自己为代表率领全体检讨,然后通过电视向广大消费者道歉,并提出“一个月之内购买双星鞋出了问题的消费者,可以在连锁店免费换修”。
原本是一次公关危机,汪海却用自己的态度和新奇的手法转危为安,反而让鞋子的销量更上一层楼,就这样,凭借着先进的公司制度和过硬的产品质量,逐渐称霸全球,拿下了1998年上市,2001年产品口碑全面超越耐克,成为世界第一的名牌运动球鞋。
从卖最初的解放鞋,到淘汰解放鞋模仿新式运动鞋,再到开发属于自己的独家运动鞋,双星一直在不断进步、更新换代,一点点地做大做强。
不过时代总是会发展的,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外资、合资企业的大量出现,让中国的鞋业市场受到了很大冲击,双星虽然没有亏损,但也只是勉强站住脚跟。
而在其他不少公司都把目光转向各种高科技产业的时候,汪海再一次让人吃惊,他敏锐地看到了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汽车是需要轮胎的,而轮胎是橡胶制品,橡胶制品则是汪海的老本行。
于是他大手一挥直接向华青轮胎注资了一个多亿,彼时的华青轮胎正在外资企业的打击下濒临破产,得到双星的大力帮助后情况迅速好转,竟然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大量盈利。
而汪海可不懂什么叫见好就收,他继续拿着大把的钞票收购,这次他的目标是东风轮胎。
湖北十堰东风轮胎厂曾风光一时,是行业内鼎鼎有名的“四大家族”之一,但后来在中外合资中被大坑了一通,直接跌倒了破产的边缘。
汪海想要收购,但没想到东风厂的员工们对此十分不解,甚至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来对他进行抗议,但汪海坚持用新思维启蒙他们,树立起了“东风人要自己救自己”的观念,把这个老厂重新拉回正轨,并且愈发稳健。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轮胎制造行业内,双星也已经发展得如日中天,中原、青岛、十堰三个大型生产基地、几百个类型的轮胎种类,让双星轮胎成为中国名牌,迈入行业前五的宝座。
经过三十年之久的不懈发展,双星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国营小厂,在汪海的带领下,不借助国家的一点力量,硬生生靠着自己把制鞋产业做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
后来更是进军从鞋业扩展到其他服装领域,甚至还将业务拓进机械轮胎等领域,在全国范围内拥有一百多家附属企业、近五万名员工,在2005年品牌被估值为五百亿,创造了真正的奇迹。
而很显然,这段奇迹和汪海本人有着直接的、不可分离的联系,在当初最早迈入改革开放的那一批企业家中,汪海是极为罕见的“幸存者”,他以将近七十岁的高龄带着双星集团继续向前。
不过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双星的发展,两个巨大的矛盾还是横亘在了汪海的面前——被指责“国企私有化”以及集团内部的分裂问题。
在2002年,双星集团下属成立了一家全新的制鞋公司“双星名人”,这家公司接手了集团不少利润较高的业务,但主要的持股人是汪海自己,这难免让外界又出现了一些争论的声音,说他是在假公济私。
但汪海依旧霸气正面回应,坦率地表示,双星集团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是分不开的,这部分资产是自己应得的,没有任何问题。
而在集团内部,负责渠道业务的顶梁柱“西南双星”和“济南双星”逐渐发展壮大开始独立,两家公司的负责人各怀心思,都想要争夺更大比例的股权。
但汪海的回应是——收权、断货,他的底气来自于双星的品牌实力,他可以更换销售渠道,但是渠道商不能离开双星这棵大树。
到了2013年的时候,汪海正式从双星集团离职,此时的他已经七十二岁的高龄了,外界仍不乏对他的抨击言论,但这位从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老企业家却拥有着许许多多人难以超越的精神与实力。
以他的性格,无论东山再起还是就此隐退,在日新月异的商场之中都会永远留下独属于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