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纽埃尔·马克龙和纽埃尔机油怎么样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纽埃尔·马克龙,以及纽埃尔机油怎么样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44岁马克龙久违放假,牵手69岁爱妻笑得满足,前高中教师轻松踩针

当地时间6月10日,巴黎埃菲尔铁塔附近的临时建筑-弹出式大皇宫内,举办了“启示录:国际手工艺与创作双年展”(Révélations: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Crafts and Creation),这是一个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活动,现场展示了281种法国的精美工艺品。

作为第一夫人的布里吉特·马克龙穿着条纹西装出现在活动上,把手指放在嘴边,看上去很是顽皮。

布里吉特曾经是一位高中老师,虽说是教授法语和拉丁语的老师,但艺术能力也是可圈可点的,要不然学校也不会让她负责戏剧课了。而正是因为上了这门课,当时还是高中男生的埃玛纽埃尔·马克龙和布里吉特有了接触,甚至还产生了“秘密的、隐藏的、被许多人误解的爱”(布里吉特自己说的)。

若干年后,高中男生成为了法国总统,牵着当年老师的手一同住进了爱丽舍宫,并且因为获得了连任,将住满10年才会离开。

一位名叫简·鲍尔(Jane Bower)的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的老师获得了和布里吉特合影的机会,“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穿着那么高的高跟鞋走来走去,她真的很苗条”。

布里吉特已经69岁了,从画面看,她所穿的高跟鞋的鞋跟又高又细,真的可以用“踩针”来形容了。如此说来,布里吉特的身体状态很是不错,可以轻松地“踩针”出行。而且正如那位老师所说,实在是苗条,双腿也可以用“筷子腿”来描述。

就在布里吉特参加艺术活动的同一天,一组她和丈夫到法国南部的博尔梅斯-莱米-莫萨 (Bormes-les-Mimosas)度假的照片被公开了出来。

据《每日邮报》报道称,这组照片不是这几天拍摄的,而是5月末,那是马克龙赢得连任后的假期,也是他久违的一次放假。此前一段时间,为了能够获得连任,他真是马不停蹄地工作,得偿所愿后就可以放松了。

穿着白色Polo衫搭配黑色短裤的马克龙,站在海岸上笑得一脸灿烂,很是振奋的感觉。

从一个画面可以看到,当爱妻出现在自己身旁时,马克龙马上牵住了她的手,很是呵护的感觉,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很是满足的感觉。

布里吉特也是很时尚的,穿着宽松的象牙白色衬衣,美背若隐若现,而那条橄榄色的迷你半身裙,看上去比丈夫的短裤还要短。虽说这样的裙摆长度,对于一位年近70岁的女性来说并不是非常合适,但布里吉特就是喜欢这种风格的裙子,显然不愿意埋没了自己的细腿优势。

马克龙夫妇手牵手行走在海岸,远远看去布里吉特还真不像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妇人,穿着打扮都很年轻。

因为得到了来自小25岁的丈夫的极尽宠爱,布里吉特也成为了不少人羡慕的对象,认为她真是一位“人生赢家”。不过按照法国总统的说法,妻子这些年也有很多的不容易,而她也都默默忍受了,并且愿意支持他连任。

推算下来,当马克龙完成第二任期“退休”时,还不到50岁,而届时布里吉特就要74岁了。

马克龙夫妇度假的画面总会被拍到,显然他们也愿意将生活中的画面公开出去。

总统驾驶着摩托艇,展示着自己的“硬汉风采”,而身为第一夫人的布里吉特则要秀一秀苗条而挺拔的身姿,夫妇俩还真是各有各的优势呢。

鲸肉重出江湖,被疯狂diss的不该只是日本

 

7月1日,日本正式重启商业捕鲸,第一批新鲜的鲸鱼肉也在本周上市,讨伐声不绝于耳。尽管“人人喊打”,甚至引起了不少西方国家的强烈不满,可日本方面丝毫没有要停止的意愿,依旧一意孤行,其政府官员也多次表示过他们不会放弃这个传统。

 

当地时间2019年7月8日,日本大阪,当地超市出售小须鲸肉。视觉中国图

 

鲸鱼虽然作为海洋食物链的顶端,但被人类征服的历史却可追溯至远古时代,而捕鲸,也并不是从日本最先开始的。当下,除了日本,一些北欧国家也保留了捕食鲸鱼的传统,或许是因为“枪打出头鸟”,这些国家却不在被diss的名单之内。华人头条小编认为,鲸肉重出江湖,被diss的不应该只是日本!

抗议日本捕鲸最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商业捕鲸会导致鲸鱼灭绝。那人类为何要捕鲸?尤其是在鲸鱼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为何人类还要重新拿起“屠刀”,对准鲸鱼?原因很简单,鲸鱼“浑身是宝”。这翻阅一下欧美捕鲸史就明了了。

欧美捕鲸已有千年之久,最早是住在北欧和北美的原住民会小群体的在沿海捕鲸,多数是为了生存。但在18世纪,欧洲人发现了鲸脑油,这是抹香鲸脑内的特有的一种液体,它不会变质,而且燃烧起来非常明亮且久久不会灭。由此鲸脑油成为了最好的灯油,也是制作蜡烛和药膏的原料,在煤气灯和电灯到来之前,它们是顶级的照明用具。

 

一艘1900年左右的捕鲸船。图片:wikipedia

 

捕鲸工业就这样兴起了,在整个19世纪中,工业革命照亮了世界,但使得这些机器转动的是鲸油。虽然煤气和电取代了鲸油,但氢化油技术让鲸油可以成为食物、肥皂、颜料、清漆、润滑油等等,切割出的鲸须则成为上流社会女子的裙撑和紧身衣。

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创作的《白鲸记》就诞生于那个年代。此书讲述了船长亚哈再一次捕鲸过程中被一头白鲸咬掉了一条腿,从而仇恨不已几乎癫狂,开始在全世界寻找这头白鲸的踪迹,后来终于找到并杀死了这头白鲸,但自己的船也被白鲸撞破沉没,最后同归于尽的故事。

 

《白鲸记》插图图片:wikipedia

 

很多人看这本书只是看到哈迪船长不屈的精神,却没有注意到作品的背后,是欧美国家几个世纪以来的血淋淋捕鲸史。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西方社会对鲸鱼逐渐攀升的需求量,导致捕鲸数量也逐年增加,据记载当时欧洲捕鲸最高年就有近2万头。捕鲸工业成为当时利润最高的生意,捕鲸人也变成一个职业,甚至成为姑娘们最佳的择偶对象。而在艺术的加工后,捕鲸人更被赋予了“英雄”的形象,不仅是《白鲸记》里的大海搏斗的亚哈船长,连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油画里都要站在一艘捕鲸船上,才能表现出其英明神武的气质。

 

埃玛纽埃尔·洛伊茨的传世名作《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图片:WordPress.com

 

人类的私欲若不能被制止,鲸鱼最终的命运恐怕只有灭绝。因为鲸鱼的繁殖数量根本赶不上捕杀的速度。鲸鱼虽然生活在海里,但它是哺乳动物,1年才能产一仔,小鲸鱼也要在鲸鱼妈妈一年的哺育后才能独立生活。而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世纪60年,欧美捕鲸的数量甚至达到了每年6万头,而且到现在北欧捕鲸的数量仍然超过了日本。

翻开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的红色名录,不难发现,现在一半以上的大型鲸类都在其中,是谁让它们备受威胁,甚至面临灭绝?日本被谴责,被唾骂,毫无疑问要反思,可欧美各国呢?

日本之所以会被推到风口浪尖,是从《海豚湾》这个纪录片开始的(海豚属于鲸类)。它的拍摄地在日本和歌山县的太地町,看过得人可能都不会忘记那片海豚被捕杀之后鲜红的海水。

 

路易·西霍尤斯导演《海豚湾》

 

虽然这部纪录片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太地町的渔民们却并没有感觉羞愧,他们说这是他们的传统,在他们看来,捕食海豚、鲸鱼和捕食其他鱼类没有差别,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方式,更何况因为有鲸鱼肉,日本才度过了二战后的一段食物极度缺乏的时代。

 

《海豚湾》片段

 

小编在知乎上看到关于这个问题的一句话非常值得思考:“如果把《海豚湾》里的海豚换成其他鱼类,或者把地点换成屠宰厂,其实出来的效果是一样。”这一评论可以说直接撕开了事实的真相,就是在普世的价值观里,很少有人会去怜悯被我们食用的家禽和畜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但换成了海豚和鲸鱼,大家就觉得残忍无比。生命在人类眼中根本就是有高低之分,从来都不平等。

这部电影只把目光对准了日本,并没有看到现在同样捕鲸的北欧各国。去年的丹麦的一条新闻其震撼程度绝对不亚于《海豚湾》。那是在丹麦法罗群岛一年一度的“屠鲸节”上,当地人在海岸边捕杀了180头鲸鱼作为冬天的储备粮,鲜血染红了整个海岸。

 

每年夏季里法罗群岛盛大的“屠鲸节”

 

围观的人群中有大人和小孩,大家都是神情自若,即便遭到相关组织的抗议,但当地政府并没有想停止,其解释和日本是一样的——这是我们的传统。法罗群岛人世世代代食用鲸肉,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若禁止他们捕杀鲸鱼,他们也会从国外进口。北欧的其他国家也是一样,如果政府不让他们在近海捕捞,当地的渔民则会去远海,因为鲸鱼肉那些农业匮乏地区所必需的食物之一,去冰岛吃鲸鱼肉早已是人人皆知的体验项目之一。

 

鲸鱼肉

 

丹麦、挪威、冰岛等这些国家和日本一样,都是《全球禁止捕鲸公约》中的缔约国。实际上,在1986年《全球禁止捕鲸公约》正式颁布之后,北欧各国并没有停止商业捕鲸,其中数量最大的就是挪威。据美国《时代》周刊在2017年发布的一篇报道显示,挪威自1993年重启商业捕鲸之后,每年捕杀的鲸鱼数量超过了日本、冰岛、丹麦等有国家捕鲸数量的总和。报告指出,挪威自1993年重新开始商业捕鲸以来每年捕鲸量高达1.2万头,而鲸鱼制成的产品向日本、冰岛等国以及法罗群岛出口近40万磅。

捕鲸的问题,并不是抨击日本就能解决的。捕鲸产业每年提供了数百万的利润和十多万的工作岗位,相对于保护,面对这样庞大的利益,人类恐怕是不会轻易放手的。当下又有了日本的先例,难保这些北欧国家不会步其后尘。

说到底人类并没有真正重视鲸鱼,否则捕鲸的危害人人皆知,为何会没有全面禁止各种意义上的捕杀?

在各国的前赴后继之下,鲸鱼在地球上的日子恐怕不多了。

[作者:郑昕 审核:山鸽]

(以上内容由华人头条原创,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