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闫聪 实习记者 秦妍妮
三十多年来,临清三和集团聚焦主业、创新发展,在新兴装备、新兴原料、品种开发、技术进步等方面强化创新驱动,每年150多项技术革新落地应用,为我市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智力支持。
而这些所有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多年来努力,那就是现任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宛斌。
宛斌在工作上不断发展创新,大力实施管理改革和创新能力建设,围绕绿色低碳和固链强链,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企业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
公司现有60万纱锭、各类织布机5000台及配套的印花生产线,还具备年产中高档色织面料1800万米、粗纺毛呢500万米的能力。近年来,三和集团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引领,建设工业园区项目,选用国际先进的德国特吕茨勒清梳联,瑞士立达E80、E86精梳机,瑞士立达D22S、D24C并条机,印度朗维LR60AX细纱机,德国欧瑞康IEC439-1气流纺设备,意大利萨维奥络筒机;新上节能型织机,包括比利时必佳乐OMNIPIUS-X190、日发RFJA20喷气织机,比利时必佳乐OMP800-4-P-190、OPTIMAX-4-R剑杆织机;引进奥地利齐码RSDM-V/760印花机,装备水平达到国际水准。
主导产品纯棉真蜡印花布因突出的花型清晰度及布面颜色深浓度、鲜艳度、色块均匀度、光滑程度等指标的先进性,在非洲市场拥有很高的美誉度,连续列国内对非洲纺织品出口排名首位,并曾获得国家免检产品和山东名牌产品称号。目前,集团拥有注册商标85个,其中主导产品已在非洲26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商标注册。根据国家印染行业协会提供的相关数据,三和集团纯棉真蜡印花布已占该份额的20.86%,在同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连续位列国家对非洲纺织服装出口第一名。
在宛斌的带领下,公司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投资完善了技术中心的检测设备、实验仪器,检测和试验能力得到质的飞跃,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建设了聊城市纺织染整工程实验室、印花面料设计中心等科研平台。“双幅烧毛机单幅断布越位停车技术”获得全国印染行业协会绿色环保技术奖、自主开发的水波纹面料,获得中国纺织“第36届维尔佳优秀新产品奖”和“天竹联盟新型纤维产品开发应用奖”。近年来,集团自主研发项目9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2020年集团作为发起人成立了聊城市首个民办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为聚集产业精英,实现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搭建了平台。
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宛斌主持重点实施了两个项目,以促进公司持续不断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补链、延链,公司建设了智能服装生产线项目。智能服装车间一期项目已于2022年10月投产运行,主要生产领域包含衬衫、职业装、校服、毛呢服装、工装团定、家纺等业务,拥有“鲁绅”“万穆”“初拾晓”等5个服装品牌,在聊城、临清分别成立了工厂直营店,今年的重点工作是积极拓展市场、提高订单业务,将产能设备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
针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公司谋划新上涡流纺智能工厂项目。计划总投资4.24亿元,采用国际先进的喷气涡流纺纱工艺,引进日本村田涡流纺纱机,达到年产高档涡流纺服装面料用纱3万吨的生产能力。项目全部引进一流的智能化生产设备,配套智慧纺织云平台等数字化信息系统,将建成工艺先进、质量领先、高效协同的智能化无人车间。目前,项目手续完成报批,已列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项目引进省新动能基金单独注册公司运作,注册工作已完成;项目技术交流和建设方案基本商定,主设备已订购。
自2012年3月宛斌任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始,他不仅在思想上爱党爱国,政治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注重非公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和集团作为临清市第一家成立基层党组织的民营企业,首创的“党员参议会”制度入选了全省基层组织建设亮点工作。与此同时,宛斌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聊城市十六、十七、十八届人大代表,担任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聊城市工商联副主席等社会职务,关注行业整体提升,扎根职工群众,提交高质量的建议议案6件,履职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主动担当责任。坚持20多年每年春节慰问困难家庭,全程资助54名大学生完成学业;参与“万企兴万村”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累计带领企业捐款捐物达6000余万元。
一行行光鲜履历背后无不彰显着一个民营企业家思想的高度与灵魂的深度,敢为争先,不断实践,践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
“我们公司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我市制造业强势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借力一带一路倡议,巩固外贸优势,同时优化内销产品结构,实现国内国际双向发力、互促互进,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发高质量发展贡献民企力量。”宛斌如是说。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纺织行业的人员管理遇到严重的挑战,纺纱企业一线普工流动性较大,造成一些企业操作人员整体技术能力偏低等问题,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而通过建立质量对标管理体系,优化薪资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稳定产品质量。
1 质量对标管理体系案例
1.1 纺纱厂规模
纺纱单体车间10万锭,全部生产精梳紧密纺50S-140S。
清梳联:青纺机清梳联+24台FA203梳棉机;郑纺机清梳联(卓朗改造)+10台FA224梳棉机;郑纺机清梳联(卓朗改造)+10台FA224梳棉机。
预并:陕西宝鸡FA311F并条机7台。
条并卷联合机:立达E32条并卷联合机3台。
清梳联:14台FA224梳棉机。
末并:立达D401C并条机11台。
粗纱:青岛宏达JWF1415粗纱机12台。
细纱:经纬纺机EJM128A细纱机110台(456锭);经纬纺机F1520细纱机40台(1200锭)。
络筒:村田№21C络筒机24台(60锭)
1.2 试验室配置
三班人员12人,每班4人(前、后纺各2人);长白班2人(试验室主管1人、齿轮房管理员1人);工艺主管一人。
分厂配置的主要仪器有:长岭CT200条干均匀度测试仪;长岭YG063T全自动单纱强力仪;YG1 72/1 72A毛羽仪;YG135T条粗条干均匀度测试仪。
中心试验室配置的主要仪器有:乌斯特条干仪BA_UT5(2台);乌斯特 CLASSIMAT 5 纱疵分级仪;乌斯特强力UTJ4(2台);乌斯特毛羽HL400Help(2台);乌斯特USTER® HVI 1000(1台)、乌斯特AFIS PRO2(2台)等相关仪器。
2 质量对标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新员工入职,公司常规情况下安排学习公司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包括: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薪资考勤管理制度等等 。但是对于员工的质量意识却没有重点进行培训,根源一是员工具体操作岗位未确定,二是公司也没有细化、量化的对标质量管理标准和细则(有相对粗放型的质量管理制度),三是主观认为员工进入生产岗位生产车间会有定岗培训。
建立对标管理体系,首先在员工入职培训时必须进行重点讲解员工的薪资组成方式:
操作(计件)——基本工资+产量绩效+质量绩效+其他类别;
设备(计时)——基本工资+质量绩效+其他类别。
员工的薪资管理必须纳入到质量绩效数据中,并且要在员工入职时进行相关质量对标管理体系的培训,明确告知员工产量、质量工资的组合方式及其重要性。质量对标数据绩效管理方式的具体细则,由人力资源部、生产信息技术中心(下辖工艺及试验室管理职责)、生产分厂共同研究组成。生产分厂试验室当月3号必须向生产技术中心及人力资源部上报上月的质量绩效数据。质量绩效数据由生产在线数据+试验室人员的离线试验数据+过程检查的数据+中心试验室人员的检查数据组成。
3 各工序的质量对标数据细则
各工序的质量对标数据见表1-表7。表中的数据标准是指在配棉为100%PIMA、100%SJV或100%新细棉的情况下的要求。
试验验室测试数据以第一次测试为准,对出现异常的数据即刻通知班长及设备管理人员,并根据标准出具质量反馈/封车单,并把单据交到班长手中签字确认。试验室测试数据必须做到各值车工每个月内测试台数相同,并对出现的异常测试数据现场检查问题根源单独记录、拍照;试验室主管单独将异常问题细节及扣分情况做成电子台账,每天发送分厂、信息技术中心、公司领导OA邮箱。操作班长、设备队长下班前到试验室检查本班次/队别出现的异常质量问题及异常数据修复情况。
(点击图片可放大)
表1 梳棉工序
表2 预并
表3 精梳
表4 末并
表5 粗纱
表6 细纱
表7 络筒
4 结语
质量数据对标管理的基础就是充分利用在线数据、离线数据发现异常问题,对标出现的异常问题根源必须跟踪和落实。生产过程中质量数据的一致性、稳定性是比较难控制的,因人为因素造成数据出现波动的比例占30-40%。在实际生产中员工往往非常重视自己的产量和效率,但是对于自己造成的质量隐患及问题关注度差,甚至不关注。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对员工细化、量化、明确相关质量数据要求,导致看似人人重视、人人抓、人人关注质量管理,但是实际上真正关注的非常少,包括部分管理人员。质量问题暴露后大部分是事后分析、追责 ,但是在过程监控、管理中却很少利用数据去发现异常问题、解决问题。根源还是质量数据对标没有细化、量化、明确化,过程问题没有真正落实到责任人。不论是基层管理人员、一线员工、还是其他辅助岗位,如果不能对质量对标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质量控制方案必将是一纸空谈。
作者:孙钱钱/中国纱线网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