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拳击架势怎么摆,以及拳击架子图片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拳击初学者必须了解的基本姿势与实战姿势
淘宝拳击初学者首先应先学基本姿势,它作为基本桩功,对学者打好拳击基础很有必要。拳击的基本姿势与拳击的实战姿势在概念上不同,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有些新手在学基本姿势之前就模仿某冠军实战姿势是绝对错误的。因此初学者必须先按一定模式学基本姿势,不管个人特点如何,必须先按一定技术要点打下一个舒适放松的适于攻守的站立姿势,再根据个人特点自然地形成实战姿势。
究竟什么样的实战姿势最为理想,拳击界对此众说纷纭。理想的实战姿势是因人而异,不尽相同。
个人的身材、气质、个性及在技战术打法上所形成的习惯有所不同,拳手很自然地采取了这样或那样适合自身特点的实战姿势,但一名拳手在和不同类型的对手比赛时可将实战姿势调整至对自己有利,也就是说双方在一场比赛中为了技战术的需要随机应变改变不同实战姿势也是常有的事。这就要看拳手技术水平的高低。
例如,有的拳手能熟练地掌握左右两面实战姿势,对手技术不高明就很难对付。
我再强调一下:有些初学者往往是在没有教练正确指导下去模仿他人实战姿势而走了弯路,形成了不符合个人特点的错误定型的实战姿势,这对拳手以后技战术的提高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根据拳击比赛的特点拳击基本姿势的要点如下:
一、以能防守自己的有效部位为主,又能保持身体平衡,而且便于迅速而稳健地移动和有效地攻击对手为原则。
二、基本姿势站立位置。
两脚距离与肩同宽,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与对手成45度角的基本姿势,身体重心均匀地落在两脚之间,或可稍移向后面那只脚。右腿弯曲略大于左腿,左腿微屈。两脚的距离依个人的身高而定,前脚与后脚落在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线上,底面积较大较稳。你上体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看看重心是否很稳,以便找到合适的两脚间距。
切记前后脚不在一条直线上,两脚的左右间距为10至15厘米左右。与对手处于远距离对战时足跟可稍提起;与对手中距时后足跟不离地,全脚着地,此时小腿肌肉放松,右脚置于左脚后,很自然地偏离身体右侧中轴线,这种偏离是出拳击打时保持身体平稳至关重要的一点。
三、躯干部位:
拳击时尽量少的暴露有效部位,因此身体宜侧向对手,微收腹含胸猫腰收胯,两膝内扣,这样就缩小了身体被击面积,腰部放松便于防守与进攻。
四、双手臂位置:
左拳置于体前与肩同高,肘关节弯曲,前臂与上臂角度略大于90度,后拳置于下颌高度,臂的角度略小于90度,双肘垂直地面,两臂在体前侧不得紧贴上体,两上臂与肋部之间有空隙(为的是在对手打过来拳时,手臂向外防守,防止被对方击中);双手放松成半握拳,拳不要握得太紧或太僵,手腕稍内扣,右拳置于右锁骨前,略比肩高。
五、头的位置:
有些拳手往往会忽视头部位置的重要性,这是错误的。头部的位置如果不正确,下颌就很容易被击中。
下颌内收到什么程度很值得研究,下颌内收藏于左肩后面,在防守对方重拳时有利,头部应经常保持微收,颈部相对放松,如被对手击中时颈部能迅速紧张并顶住对方重拳。
在头部处于微收下颌状态时,两眼可观察对手的上体,注视对手的活动。
拳击实战姿势变化多端,臂长身高步法灵活的阿里,前手就放得很低。
有的拳手在实战时上体常向左转,面对对手,以此来避免对手右拳击中自己有效部位;也有拳手故意暴露自己空档,引对手上勾,给以还击拳;也有以封闭式姿势引对手进攻,消耗对手的体力伺机反击;有的拳手采用不断变换左、右姿势的打法,使对手难于应付;等等。
不同的实战姿势有不同的实战效果,望初学拳击者能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适合于自己的姿势,以利己用。(张立德)
1,
2,
南京一烧烤店门前有处夜间“拳击场”,老板练拳暴瘦70斤
每个周二晚九点,南京鼓楼一家烧烤店门外热闹非凡,一群手戴拳套的年轻人在街边打拳切磋。摇闪、出拳,挥汗如雨,周围聚集了数十位市民围观,俨然把这里当成了竞技场。今年三十岁的张文杰是这家烧烤店的老板,看他如今精瘦的身材,很难想到他曾经体重有200多斤。
他在开店之余会在店里练拳,更是因此汇聚了一批好友,大家每周固定时间来这里切磋技艺。8月2日晚,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位于金川门外街的这家烧烤店,张文杰告诉记者,“来这里的有20岁出头的小伙子,也有60多岁的大爷,大家主要做对抗训练,点到为止。”
烧烤店门口成“擂台”
拳迷们挥汗如雨,点到为止
8月2日晚10点,记者来到位于金川门外街的这家烧烤店,此时店门口的人行道上已经围满了人。店招和路灯的光线下,一对年轻人正在“激战”,周围的路边摆上了一排凳子,坐着不少“观战”的市民。切磋拳击的人群中,穿着绿色短袖的小伙张文杰是出场最积极的人。
他出拳迅猛又不循常规,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勾拳。偶尔挨打时,他会一边后撤,一边俏皮地挑衅对手,把场边群众们逗乐了。“他是真的热爱这项运动,体能也好,一晚上都在打。”一旁的观众告诉记者,张文杰是切磋场地背后烧烤店的老板,拳击水平非常优秀。
“只要是朋友,都可以上来切磋,但要注意安全。”张文杰介绍,这里的街头“擂台”时间固定在每周二晚9点。常来这里切磋的有十多人,大家都在一个微信群里。场上的人都戴着拳套,有的人还戴着牙套和护具,现场空出的十余平方米的空地成了拳台。比赛激烈但强度不大,基本点到为止。
“我们主要是练反应能力,大家都有数,不出重拳,所以基本上没有危险。”记者看到,有新人上场时,场边还有人计时,一般4到5分钟就会被叫停。没两回合,很多人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现场气氛轻松活跃,场边时不时传来喝彩声。
拳迷们在挥汗如雨地切磋
因拳击减重70斤
“运动让我开朗自信”
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身为烧烤店老板,张文杰不能长时间离开店里,便想到了张罗朋友们到自己的烧烤店门口切磋训练。结果朋友们一传十,十传百,让更多的拳击爱好者汇聚到这里挥洒汗水。因为场地不受限制,打拳的又都是朋友,因此大家都乐于前来。
打完拳的休息间隙,张文杰回到店里接受了紫牛新闻记者的采访,刚摘下拳套的他汗水湿透了衣服。采访间隙,他还会时不时看一眼对决场上的战况。张文杰告诉记者,打拳让他结交了不少朋友,也减掉了圆滚滚的啤酒肚,“七八年前我从父母那里接手了这家店,那时我很胖,不爱说话。为了减肥去健身房,从此与拳击结下了缘分。”
张文杰说,曾经的他因肥胖十分自卑,接触到拳击后,他开始看视频自学,主动去交朋友跟着学。加上其他体能训练,原本200多斤的他减重70多斤,变得精神了,也彻底迷上了拳击这项运动。
“养成习惯后,我每天都会练拳,哪怕过年过节也不耽误。我每天几乎都工作到凌晨4点多钟,回到家先练一个多小时,睡到下午再起来工作。”张文杰表示,拳击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改变,“身材好了,自信多了,更重要的是更健康了。像我们这个工作身体很容易撑不住,但现在我很久都没生过病了。”
瘦了几十斤的张文杰
男女老少都可切磋
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
每周二晚,张文杰的店门口都会有五六十人围观。围观的人群中除了年轻气盛的小伙子,还有大爷和大妈。在上一场切磋结束的间隙,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上场,周边小伙子们认出了他,立马上前与他打招呼。
记者从一旁的拳击爱好者口中得知,这位大爷最近常来切磋,大家都称他为“丁叔”。“丁叔”上场后指定了自己想挑战的对象,刚休息没一会儿的张文杰应声前去,两人很快摆好了架势。“丁叔”多次步伐稳健地打出直拳和勾拳,张文杰则以防守为主。在发现“丁叔”的破绽后,张文杰会迅速出拳至其脸前又收回。
四五分钟后,“丁叔”便收手结束了切磋。下场后,“丁叔”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他是一名退休工人,退休后没有像身边人一样爱上打牌或钓鱼,而是喜欢上了锻炼,最近两年更是迷上了拳击。“我今年67岁了,通过打拳可以锻炼反应能力,身体活动开了也很舒服。”
“丁叔”告诉记者,其实他还是张文杰的粉丝,记者为两人在赛场边合了影。记者注意到,现场不少选手场上打得激烈,但回合结束都会握手拥抱,夸赞对手,气氛非常和谐。
张文杰和“丁叔”在PK
“前几次还有女生上场切磋,我们这没有限制的,只要你喜欢这项运动都可以进行交流。只不过我们会根据不同人的能力控制住自己的出拳。”另一名参与切磋的爱好者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广告从业者,从拳击爱好者群中得知此地,便常来这里挥拳交流,结交了不少朋友。
生活里张文杰和“丁叔”是好朋友
不少博主直播战况
大家比较注重安全与秩序
记者注意到,现场还有不少观众架起手机直播,在网上吸引了一波粉丝。一边是酣畅淋漓的拳击声,一边是“主播”求点赞关注的吆喝声。张文杰告诉记者,有时会有朋友来拍视频,也有不少不认识的主播来这里直播。在张文杰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上,一段两人在雨中街头练拳的视频收获上万点赞。
除此之外,他还常发一些自己工作之余把饮料箱当沙袋练拳的视频,有人评价他出拳专业,一看就是练过的。发布的500多个视频里,他经常身穿写有自己烧烤店名的绿色T恤,进行各种拳击相关训练。
张文杰告诉记者,拳迷们固定活动的时段,也是店里不太忙的时段。“我们烧烤店一般晚餐忙到9点,9点后食客就比较少了。到了夜里12点人又多起来,中间这段时间可以休息一下。但是一周也只能有一天,不然影响生意,朋友来也是图这里热闹,气氛好。”记者采访时,店内正有两桌客人,一边吃烧烤,一边津津有味地看拳。如果门口或者路边拥挤的人多了,张文杰还会维持一下秩序,让大家不要堵着路。
“一开始我们也被投诉过,可能周边有些居民觉得这么多人围在这里,会担心扰民。派出所、街道都来过,我们也向他们解释,就是作为一种街头的运动,大家都会注意安全和秩序,其实和广场舞没什么区别,所以现在会比较注意,尽量不影响到周边居民。”
记者了解到,在这些参与交流的拳击爱好者中还有不少退役职业运动员。江苏省拳击队退役的运动员王凯旋就经常出现在切磋现场,他告诉记者:“拳击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要安全,在切磋交流的过程中,力度和方式都是可控的。我们职业选手在跟他们爱好者交流时,能看出他们的水平,也会控制好尺度。这种街头交流我们会经常充当裁判或者教一下大家。”
王凯旋介绍,他和其他退役运动员都是自发地到这里交流,在和大家切磋的过程中,他们能感受到快乐,“拳击可以作为普通人排解压力、宣泄情绪的一种良好的方式,同时练拳也能让人锻炼身体,增强信心。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大家都认识并喜爱拳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刘浏 见习记者 陈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