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三星手机以及三星i82628

这几年,三星手机在中国的标签几经更迭,与国际市场的风生水起形成巨大反差。

不变的是,无论是否还有大量消费者选择,人们依旧认可三星Galaxy S系列手机的高端属性。失去全球率先推出新平台头衔后,也还有不少人认为Galaxy S23系列有资格,在2023年的高端手机市场上获取一席之地。

在大多数人眼中开始有了神秘感的三星手机,于最新的“小屏旗舰”S23上做到了哪些进化,和过去人们认识到的三星手机比继承和改进了什么,对比同时代的安卓旗舰手机又存在多少优劣?雷科技将带你探知究竟。

绝对“出彩”的小尺寸旗舰机

雷科技购买的Galaxy S23为“悠雾紫”配色,给人第一眼冲击最强烈的地方,自然是有着淡紫色细磨砂效果的大猩猩Victus 2玻璃后盖。接着是带着铝合金亮面效果,却把紫色做得跟后盖相得益彰的中框、按键和后摄保护圈。此外再无其他装饰线条,用克制拿捏住充分的精致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与S22以及许多安卓旗舰不同,S23没有采用一整块材料作为后摄盖板,而是选择了S22 Ultra的做法,三个后摄都有独立的镜片和保护圈。初看会担心每个镜头附近会积攒脏污,好在几天用下来还算整洁。只强调这三个元素,而闪光灯和其他都藏于后盖下的秩序感,实则加分不少。

把S23拿在手里,你才知道这款手机到底有多“小”。这里说的并非S10e那样绝对意义上的小,是6.1英寸屏和70.9mm宽度共同合作下,轻松做到的贴合手掌握持,及大拇指伸展开的单手操作的小。跟S23 Ultra或现在流行的大尺寸反差明显,也比iPhone 13、小米13来得更加紧凑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三星自S22开始使用了这套中框保留些微弧面,屏幕完全回归平直并且嵌入中框的设计风格。我曾因为弧面和平面之间的转角过渡太过尖锐放弃使用前代产品,S23得到了细微调整,虽说还能感觉到边角顶着掌心,不过更多是牢牢掌握的安心而非异物侵入的不适

现代智能手机完全将正面用于内容显示,只留下后盖来表达独特性,使人不得不先聊有特征的背面接着再提及屏幕。从参数上看,S23的6.1英寸屏除了尺寸似乎就没啥特别的,2340*1080分辨率、平均1200尼特最高亮度、48~120Hz的自适应刷新率,纸面上不过是又一个高端屏。

(图片来源:雷科技)

和过去数代用自家AMOLED屏的历代三星手机一样,S23这块屏要亲眼看才知道有多让人印象深刻,默认鲜明模式是熟知的“三星味”高饱和度,换到自然模式则类似普通旗舰,不变的是领先的可视角度和通透。屏幕四边不仅相当窄,还比小米13更接近于四边等宽,显得颇为和谐

站在外观角度,S23是台毋庸置疑的旗舰手机。在如何表达精致和高端气质上,完全符合我们对这个价位产品的想象,延续三星式设计的同时也在大胆开拓未曾有过的创新,兼顾了旗舰应有的底蕴和勇气。

One UI是好用的,也是别扭的

单论硬件规格,S23和同时代的许多高端手机一起,陷入了难以在纸面上分出彼此的怪圈。手机厂商们倒是有不约而同地加大系统研发力度,毕竟有特色能跟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软硬件综合体验,更能让用户长期使用后留下深刻记忆。在2023年,三星的OneUI依然保持自我

S23出厂预装系统为基于Android 13的One UI 5.1,然而一眼看上去并没有太多变化——弧边和大圆角组合起来的高饱和度纯色图标,用颜色而非线框区分显示区域的设计风格,并且高度兼容Android原生视觉,都和One UI最初的模样如出一辙,也跟国产手机系统区别明显。

(图片来源:雷科技)

至于One UI默认主题和丰富可自定义项是否切合用户审美,这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不过功能层面则可以客观评析。三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国际版系统中实用的三星定制功能,同时也有不错的本地化能力,比如支持多地公交卡和银联体系的NFC,集成多平台购物返现的生活助手

在此之外,S23本地化表现就有些令人遗憾了,或许有其原因但终究与现在发力“内卷”的国产手机系统背道而驰。最简单的例子:可能很多人不会打开相册备份,但三星完全剔除了图片视频的云同步能力,转而引导用户用需额外付费的第三方应用来实现,体验落差不是一点半点。

(图片来源:雷科技)

大部分时间,S23都能给到符合旗舰手机身份的软硬件体验。默认内置相当全面的设置项,只要是能想象到的边角就可以修改,虽然国行顶配版本仅提供8GB内存也没有“扩展内存”之类的花活,但微信之外很少有多任务体验不尽人意的情况。超声波指纹更是有快且准的解锁表现。

谈三星手机系统,言必称Good Lock。没想到原本提供给硬核玩家的附加功能,居然成了三星手机用户的“必修科目”,堪称官方修改版系统。Good Lock系列组件主要分几类:视觉交互深度定制、个性化功能开放高级选项、系统反馈和性能表现调优、添加One UI没有内置的能力。

(图片来源:雷科技)

Good Lock提供的自定义选项谈不上多么事无巨细,也足以让人找回曾经折腾各类第三方固件,接着打造出完全只属于自己的手机体验的快乐。可是很多厂商已经把组件类似功能集成进系统,不需要额外学习理解,若三星能发掘潜力将其整合进本地化体验,说不定能大幅降门槛。

“最强大”性能与“最龟速”快充

这一次,三星给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Galaxy S23系列手机,都搭载了第二代骁龙8移动平台,还多了个for Galaxy的小后缀,意味着主频比其他厂商的更高。这在跑分中有了充分体现,明明是散热面积有限的小手机,S23却能有更高的安兔兔1147514分、3DMark WLE的3663分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世事两难全,S23性能峰值更高,但也无法完全回避体积造成的散热劣势。3DMark WLE的20分钟压力测试中,50%稳定性低于大多数第二代骁龙8手机,升温后不得不降频保护硬件。《原神》中表现得更明显,刚进入游戏能维持全高画质60帧,一段时间高负载后必然降帧,好在《王者荣耀》等游戏能持续流畅

S23拥有了近几年三星手机最强大的性能和稳定性,值得所有人为之侧目,不过续航和充电表现就是另外一码事了。得益于第二代骁龙8优秀的能效,只要不长时间玩游戏或是进行高强度使用,S23的3900mAh电池可以支撑一天使用,但充电体验仍没有表现出多少进步

在各一个小时的《王者荣耀》、《和平精英》、b站在线视频和本地音乐还有15分钟录像经典续航模拟测试后,这台S23剩余电量不到20%。仔细观察数据,和动辄5000mAh电池的手机百分比,能发现日常使用消耗区别不大,真正占据高负载的手机游戏才是耗电大户。

(图片来源:雷科技)

S23支持Qi标准的无线充电和无线反向充电,却也是近期数台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中(包括iPhone 13/14),唯一没有把功率提升到能激活充电器主动散热的产品。至于有线充电,三星没有随包装附赠充电器,使用高功率PPS充电器最高仅20W充电,充满需1小时25分钟。

毫不客气地说,过去我们一直纳闷,苹果为iPhone快充标榜的“超速了”究竟何来底气,表现落后于时代的S23主动给出了答案。国产中高端手机动辄上百瓦功率的快充,已经让我习惯了半小时出头完成整个补能过程,想要为S23回到这般“质朴”体验,恐怕得纠结上好一阵。

拍摄轻巧畅快,出片易于直发

三星从来不是影像硬件最顶尖的手机厂商,不过在高端手机的焦段配置上始终有自己的慷慨,S23就搭载了50MP主摄以及12MP超广角、10MP三倍长焦,基本上覆盖了现在最常见的拍摄构图需求。拍摄响应和焦段间切换的速度都足够快,且切换有缩放效果,白平衡一致性尚可

S23在影像的整体表现与我们印象中认知的三星手机拍摄一致:相机App简单直接,在专业模式和AI一键多拍等功能上有自己的特色;色彩表现略偏向过饱和,但也能体现出一定的明暗对比;主摄夜景还是提升亮度的“夜视仪”,而高光有些溢出,长焦和超广角则明显依赖光线。

简单看下样张:

(图片来源:雷科技)

可能是2023年最佳小手机

有着再度精进的整机工业设计和视觉呈现,芯片性能红利加上影像、软件体验等方面的深度整合优化,三星Galaxy S23是全能的小尺寸手机,毫无疑问更是近几年最优秀的标准版Galaxy S旗舰

优点

1、外观小巧精致,和直接竞争对手有鲜明差异

2、性能强劲能效优秀,轻松应对各种场景

3、多摄焦段齐全,需要的拍摄功能都在对应位置

不足

1、系统本地化体验短板明显

2、电池容量偏小,充电速度偏慢

很显然,外观精美程度领跑高端手机的Galaxy S23,是2023年最佳小尺寸手机有力候选人。在充分贴合手掌的前提下,塞入了常规旗舰应该有的全部功能,甚至包括IP68防尘防水和无线充电。作为三星高端手机来说精彩依旧,对于这个品牌的一切期许都能在S23上面兑现。

(图片来源:雷科技)

但Galaxy S23也是一款“挑人”的产品,能在上面找到许多其他厂商不甚突出的优点,却也缺乏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体验。对于那些已经充分享受国产手机“内卷出来”的高功率快充、本地AI体验、本地化优化的用户而言,三星手机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他们的喜好了

 

德系三巨头千亿砸向电动化未来,已推40款车型,未来四年还有更多新车。

车东西 | Bear

代表着传统汽车工业顶尖技术、足以称之为豪华车型代表的德系豪华品牌三强,奔驰、宝马、奥迪正在朝着电动化全速转舵!

在国内,汽车消费者中,通常有着“没有BBA,不算豪华”的说法。这固然是刻板印象无疑,但也说明了传统燃油车时代,奔驰、宝马、奥迪三大德系品牌在汽车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而在电动化大潮来临之际,作为传统阵营中的代表,BBA的电动化转型也备受关注。

到目前为止,这三大品牌在电动化上的投资、车型布局、未来规划绝对称得上是大手笔。

奔驰母公司戴姆勒今年5月,发布了名为“雄心2039”(AMBITION 2039)的新能源计划,计划在未来20年的三个产品周期内从汽车生命的全周期消灭碳排放。

迈向“全面碳中和”目标的第一步,是一笔1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70.6元)的电动化投资,以及到2022年10款纯电动车型,50款新能源汽车的车型布局,“EQ”将成为奔驰未来全系列的代名词。

▲奔驰EQS概念车

宝马在电动化上至少也投入了上百亿欧元,除了投资改造自家全球范围内的整车厂与电池PACK厂,还与合作伙伴长城汽车启动了双方总投资51亿元的光束汽车,与宁德时代的合作订单也从4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42亿元)追加至7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44亿元)。

与此同时,在今年年中的股东大会上,宝马还宣布将25款电动车型的量产时间从2025年前移至2023年,加速电动化转型。

▲宝马iNext概念车

无独有偶,奥迪在今年12月初也宣布将会在2024年之前于电动出行领域投入1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33亿元),到2025年,奥迪将会量产30款电动车型,其中20款为纯电动车型。与保时捷合作开发的PPE平台以及大众集团的MEB平台,将会成为奥迪在电动化领域的大杀器。

▲奥迪PB18 e-tron

奔驰、宝马、奥迪这三大传统汽车产业顶尖的汽车品牌,在电动化领域投资金额之大、布局车型之广泛、未来路线之坚决已经为这三大品牌的电动化抢下了先机。在燃油车时代紧追不放的BBA,在电动化进程上也早已开始你追我赶,新的竞争正在三者之间开启。

BBA布下40款车型 从插混走向纯电

电动化已经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BBA的一致转型正在掀起传统汽车产业转型的浪潮。

根据汽车产业平台MarkLines车型信息,经过5年左右的初步布局,BBA在电动汽车领域至少已经公布了40款车型。其中既包括以传统燃油车为原型的插电混动汽车,也包括共用燃油车平台打造的“油改电”纯电动车,在最近一年左右,各家也开始推出基于纯电平台打造的电动车型。

▲BBA电动车型对比

从奔驰说起,内燃机的发明者在转型电动化上显得不留余力。2014年开始,奔驰从其轿车系列的王牌S级轿车开始,逐渐推进插混技术的普及。

到目前为止,奔驰已经发布了10款插混车型,覆盖范围从入门的A级轿车到高端的S级轿车,同时涵盖了GL系列的SUV车型。

其中A、B级入门车型采用了1.3T发动机+单电机的动力总成;C级、E级与GLC级车型则采用了2.0T发动机+单电机的动力总成;在S级轿车等豪华车型上,奔驰则采用了3.0T+单电机的动力总成方案。不同车型之间,配置分级十分清晰。

▲奔驰EQC

2018年以来,奔驰开始在纯电动车型上发力,先后发布了EQC、EQV两款纯电车型,并且诸多外媒谍照显示,奔驰的第三款纯电车型EQS也已经离正式发布不远。

这三款车型中,奔驰EQV是一款燃油款V级车的油改电车型,而EQC与EQS两款车型则均是基于MEA纯电平台打造,是奔驰面向电动汽车市场的拳头产品。

▲奔驰EQV

宝马的电动汽车产品规划相对丰富,自2013年宝马i3发布至今,宝马共规划了15款量产电动车型,其中插混车型11款,纯电车型4款。

▲宝马i3

在插混车型方面,宝马的产品不仅囊括了轿车与SUV,还推出了插混式跑车i8,覆盖范围同样是从入门级的3系、X1到高端的7系、X5与i8。

宝马插混车型的动力总成大多采用1.5T发动机+单电机、2.0T+单电机的动力总成方案,仅有X5的混动车型采用了3.0T发动机+单电机的动力总成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宝马的5系插混是目前BBA所有插混车型中,销量最好的一款车型。今年1-10月,宝马530Le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逼近18000辆,在今年合资插混车型的累计销量榜单中排名第一,连走亲民路线的大众帕萨特PHEV与途观L PHEV都无法撼动宝马5系插混的市场地位。

在纯电车型方面,宝马已经上市的产品仅有宝马i3一款,并且是2013年上市的纯电小车。Mini Cooper SE明年才会正式上市,而iX3、i4等车型的发布时间也被拖延到明年。

▲宝马Mini Cooper SE

整体来看,宝马纯电车型的进展较慢,如果要赶在2023年之前推出25款电动车型,并且半数以上是纯电车型的话,宝马需要在纯电车型的研发量产上加大投入。

奥迪的电动车型数量在BBA中规模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奥迪对于电动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恰恰相反,奥迪对于电动路线的选择是三家中最激进的,这一品牌对于纯电动车型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在目前发布的12款电动车型中,仅有7款插混车型,剩余5款全是电动车型。

奥迪的插混矩阵也完成了从入门级车型到高端车型,从轿车到SUV的基本覆盖,但产品相对而言不如奔驰与宝马丰富,也没有如宝马5系插混一样的爆款插混车型。

但在纯电动车型方面,奥迪从2015年就推出了e-tron概念车型。2018年,这款车型正式发布。在今年日内瓦车展期间,e-tron家族车型再次丰富,e-tron Sportback、e-tron GT、Q4 e-tron等车型纷纷亮相。

▲奥迪e-tron

今年11月奥迪e-tron在国内上市时,还推出了入门级纯电车型Q2L e-tron。

奥迪在电动化上激进的策略与其母公司大众集团的纯电战略息息相关,1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33亿元)的投资、20款纯电车型规划也是目前BBA三家中最大的手笔。

通过上述车型表格与BBA三家电动车型布局的解读,不难看出,在过去5年左右的时间里,BBA的电动化布局仍然是以插混车型为主。

但随着全球各国排放标准日益严格,燃油车时代技术红利消耗完毕,三家车企也在朝着纯电的方向转型。

下文是车东西梳理的BBA三大品牌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布局的40款关键车型。

奔驰已推纯电MEA平台 50款电动车型2022年上市

在2017年的法兰克福车展期间,前奔驰全球总裁蔡澈宣布了奔驰将会全面电动化的战略布局。

在前掌门人蔡澈的预期中,奔驰将会在2022年实现全面电动化,而在此之前,2020年,奔驰旗下Smart品牌会率先成为欧洲第一个实现全系车型电动化的品牌。

为实现这一目标,2017-2027年这十年间,奔驰将会投入1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70.6元)用于电动车型的研发。

目前来看,投入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奔驰已经完成了MEA纯电平台的开发,并基于该平台打造了纯电SUV EQC,并且后续的纯电车型也将基于这一平台进行研发生产。

在2019年5月,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股东大会上发布了“雄心2039”新能源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奔驰电动化转型的战略路径,即在2022年之前推出50款电动车型,其中10款车型为纯电动车,“EQ”则成为奔驰未来纯电动车的品牌标识。

在既定新能源战略的指引下,奔驰已经推出了13款新能源量产车型(下列车型包括已发布与未发布但透露过详细信息的车型)。

1、奔驰EQC

①基础信息:长4774mm、宽1923mm、高1625mm,轴距2873mm,整备质量2495kg,紧凑级SUV。

②动力系统:双电机四驱,最大输出功率300kW(约合408马力),峰值扭矩760N·m;动力电池容量80kWh,NEDC续航里程445-471km,快充80%时间为40分钟。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奔驰MBUX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车型亮点:奔驰首款纯电动车,基于MEA纯电平台打造,采用电机球笼结构与特殊悬挂进行降噪。

2、奔驰EQV

①基础信息:长5370mm、宽1928mm、高2080mm,轴距3430mm,整备质量3500kg,MPV。

②动力系统:单电机前驱,最大输出功率150kW(约合204马力),峰值扭矩362N·m;动力电池容量90kWh,NEDC续航里程405km,快充80%时间为45分钟。

③智能化情况:推测搭载奔驰MBUX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车型亮点:奔驰首款纯电动商务车型。

3、奔驰EQS

①基础信息:尺寸略小于S级轿车,具体信息暂无。

②动力系统:双电机四驱,最大输出功率350kW(约合476马力),峰值扭矩760N·m·;动力电池容量暂时未知,但NEDC续航里程或将达到700km。

③智能化情况:推测搭载奔驰MBUX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车型亮点:奔驰首款纯电轿车,700km的续航里程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4、奔驰C300e/C300de

①基础信息:长4686mm、宽1810mm、高1442mm,轴距2840mm,整备质量1895kg,紧凑级轿车。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35kW(约合320马力),峰值扭矩700N·m;动力电池容量13.5kWh,NEDC纯电续航57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奔驰MBUX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5、奔驰A250e

①基础信息:长4667mm、宽1796mm、高1440mm,轴距2729mm,整备质量1680kg,紧凑级轿车。

②动力系统:1.3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160kW(约合218马力),峰值扭矩450N·m;动力电池容量15.6kWh,NEDC纯电续航77km、WLTP纯电续航69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奔驰MBUX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6、奔驰E300de

①基础信息:长4923mm、宽1852mm、高1468mm,轴距2939mm,整备质量暂无,中型轿车。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33kW(约合317马力),峰值扭矩840N·m;动力电池容量13.5kWh,NEDC纯电续航50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奔驰MBUX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7、奔驰E300e/350e

①基础信息:长4923mm、宽1852mm、高1468mm,轴距2939mm,整备质量1925kg,中型轿车。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35kW(约合320马力),峰值扭矩700N·m;动力电池容量13.5kWh,NEDC纯电续航50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奔驰MBUX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8、奔驰GLC 350e 4MATIC

①基础信息:长4656mm、宽1890mm、高1639mm,轴距2873mm,整备质量2025kg,紧凑级SUV。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35kW(约合320马力),峰值扭矩700N·m;动力电池容量13.5kWh,NEDC纯电续航46-49km,WLTP纯电续航39-43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奔驰MBUX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9、奔驰C350e/eL

①基础信息:长4686mm、宽1810mm、高1442mm,轴距2840mm,整备质量1780kg,紧凑级轿车。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05kW(约合279马力),峰值扭矩700N·m;动力电池容量6.38kWh,NEDC纯电续航31km。

③智能化情况:暂无信息。

10、奔驰GLE 500/550e 4MATIC

①500基础信息:长4819mm、宽1935mm、高1840mm,轴距3075mm,整备质量2465kg,中型SUV。

550基础信息:长4826mm、宽1930mm、高1829mm,轴距3074mm,整备质量2465kg,中型SUV。

②动力系统:3.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325kW(约合442马力),峰值扭矩650N·m;动力电池容量8.7kWh,NEDC纯电续航30km。

③智能化情况:暂无信息。

11、奔驰S560e

①基础信息:长5246mm、宽1899mm、高1496mm,轴距3165mm,整备质量2215kg,全尺寸豪华SUV。

②动力系统:3.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350kW(约合489马力),峰值扭矩700N·m;动力电池容量13.5kWh,NEDC纯电续航50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奔驰MBUX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12、奔驰B250e

①基础信息:尺寸与燃油车接近,为紧凑级两厢车,具体信息暂无。

②动力系统:1.3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160kW(约合218马力),峰值扭矩450N·m;动力电池容量15.6kWh,NEDC纯电续航77km,WLTP纯电续航67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奔驰MBUX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13、奔驰GLE 350de 4MATIC

①基础信息:长5057mm、宽1947mm、高1772mm,轴距2995mm,整备质量暂无信息,中型SUV。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35kW(约合320马力),峰值扭矩700N·m;动力电池容量31.2kWh,NEDC纯电续航90-99km,WLTP纯电续航106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奔驰MBUX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宝马i3独撑纯电大旗 2023年前推出25款电动车型

宝马的电动化野心一点也不比奔驰小,在品牌上对标奔驰的宝马,在电动化布局上也不甘落后。

同样是2017年法兰克福,在奔驰全球总裁蔡澈宣布将奔驰品牌全面电动化的同时,另一侧展台的宝马也宣布了到2025年前,该品牌将会量产25款电动车型,其中半数以上都是纯电动车。

而到今年,25款电动车型的量产时间从2025年,提前到了2023年。

与奔驰不同的是,宝马几乎没有公开公布过他们将在电动化领域具体投资多少金额,但可以确定的是,宝马在电动化领域的投资也会在百亿左右。

今年,宝马频繁投资改造宝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整车厂与电池PACK厂;宝马与长城双方共计投资51亿元的光束汽车项目也正式启动;与此同时,宝马与宁德时代的合作订单也从4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42亿元)扩充到了7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44亿元)。

此前,曾有外媒对宝马未来三年内的关键车型进行了梳理,其中包括了iX3、iNext、i4、i12、iX1、2系Active Tourer电动版、i7、i5等一系列纯电车型,以及M系高性能车型的插混版本。

但在这一部分,我们只介绍宝马已经发布和拥有确切信息的新能源车型。

1、宝马i3

①基础信息:长3999mm、宽1775mm、高1578mm,轴距2570mm,整备质量1320kg,紧凑级两厢车。

②动力系统:单电机后驱,最大输出功率125kW(约合170马力),峰值扭矩250N·m;动力电池容量33kWh,NEDC续航里程231-240km,快充80%时间为40分钟。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L1级自动驾驶系统。

车型亮点:宝马首款纯电动车,曾进行多次升级改款,全球销量接近14万辆,是宝马最畅销的新能源车型。

2、宝马i4

①基础信息:详细信息暂无,车型为四门轿跑。

②动力系统:双电机四驱,最大输出功率390kW(约合530马力),峰值扭矩未公布;动力电池容量80kWh,WLTP续航里程600km,快充80%时间为35分钟。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车型亮点:宝马i Vision Dynamics概念车量产版本,百公里加速4s内,预计会在2021年发布。

3、宝马iX3

①基础信息:详细信息暂无,车型为紧凑级SUV。

②动力系统:单电机驱动,最大输出功率200kW(约合272马力),峰值扭矩未公布;动力电池容量70kWh,WLTP续航里程400km。

③智能化情况:推测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车型亮点:这款车型是2018年北京车展上宝马展出的iX3纯电概念车的量产版本,将在华晨宝马沈阳工厂量产。

4、Mini Cooper SE

①基础信息:尺寸详细信息暂无,整备质量为1365kg,车型为紧凑级双门跨界车型。

②动力系统:单电机前驱,最大输出功率135kW(约合181马力),峰值扭矩270N·m;动力电池容量32.6kWh,WLTP续航里程235-270km。

③智能化情况:推测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关于自动驾驶系统目前暂无详细信息。

车型亮点:Mini品牌将会成为一个纯电动品牌,Mini Cooper SE的推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但车型的性能确实与i3无异,产品力没有大的突破。

5、宝马X5 xDrive45e

①基础信息:长4922mm、宽2004mm、高1745mm,轴距2975mm,整备质量2510kg,中型SUV。

②动力系统:3.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90kW(约合394马力),峰值扭矩600N·m;动力电池容量21.58kWh,WLTP纯电续航86-97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6、宝马330e

①基础信息:长4709mm、宽1827mm、高1444mm,轴距2851mm,整备质量1815kg,中型轿车。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15kW(约合292马力),峰值扭矩420N·m;动力电池容量12kWh,WLTP纯电续航51-59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7、宝马X1 xDrive 25e/25Le iPerformance

①基础信息:长4565mm、宽1821mm、高1613mm,轴距2780mm,整备质量1900kg,紧凑级SUV。

②动力系统:1.5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170kW(约合231马力),峰值扭矩385N·m;动力电池容量10.7kWh,WLTP纯电续航57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相关信息暂无。

8、宝马Mini Cooper S E Countryman ALL4

①基础信息:长4299mm、宽1822mm、高1559mm,轴距2670mm,整备质量1735kg,紧凑级跨界车。

②动力系统:1.5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165kW(约合224马力),峰值扭矩385N·m;动力电池容量6.1kWh,NEDC纯电续航42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相关信息暂无。

9、宝马530e/540e iPerformance

①基础信息:长4936mm、宽1868mm、高1483mm,轴距2975mm,整备质量1845kg,中型轿车。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185kW(约合252马力),峰值扭矩420N·m;动力电池容量12kWh,NEDC纯电续航64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10、宝马330e iPerformance

①基础信息:长4645mm、宽1800mm、高1440mm,轴距2810mm,整备质量1735kg,中型轿车。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双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185kW(约合252马力),峰值扭矩420N·m;动力电池容量7.7kWh,NEDC纯电续航36.8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相关信息暂无。

11、宝马745e/Le iPerformance

①基础信息:长5120mm、宽1902mm、高1467mm,轴距3070mm,整备质量1995kg,全尺寸豪华轿车。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90kW(约合394马力),峰值扭矩600N·m;动力电池容量12kWh,NEDC纯电续航54-58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相关信息暂无。

12、宝马225xe Active Tourer iPerformance

①基础信息:长4342mm、宽1800mm、高1586mm,轴距2670mm,整备质量1735kg,紧凑级MPV。

②动力系统:1.5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165kW(约合224马力),峰值扭矩385N·m;动力电池容量7.6kWh,NEDC纯电续航57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13、宝马X5 xDrive 40e iPerformance

①基础信息:长4886mm、宽1938mm、高1762mm,轴距2933mm,整备质量2305kg,中型SUV。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30kW(约合313马力),峰值扭矩450N·m;动力电池容量9.2kWh,NEDC纯电续航31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自动驾驶系统暂无信息。

14、宝马i8

①基础信息:长4689mm、宽1942mm、高1298mm,轴距2800mm,整备质量1610kg,双门运动轿跑。

②动力系统:1.5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75kW(约合374马力),峰值扭矩570N·m;动力电池容量11.6kWh,NEDC纯电续航55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L1级自动驾驶系统。

15、宝马X3 xDrive30e

①基础信息:车身尺寸、整备质量信息暂无,紧凑级SUV。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15kW(约合292马力),峰值扭矩420N·m;动力电池容量12kWh,WLTP纯电续航41-46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宝马iDrive车载系统,自动驾驶系统信息暂无。

奥迪e-tron打纯电头阵 已发布5款纯电7款插混

虽然奔驰与宝马在规划电动车型的数量上略胜一筹,但如果仔细观察BBA三家的纯电车型数量,就会发现,奥迪才是BBA中电动化布局最为激进的选手。

到目前为止,奥迪一共发布了5款纯电动车,分别是奥迪e-tron、e-tron Sportback、e-tron GT、Q4 e-tron、Q2L e-tron。

反而是在奔驰和宝马都十分热衷的插混车型方面,奥迪显得兴趣寥寥,自2017年以来,奥迪一共发布了7款插混车型,其中有一款已经停售。

当下的局面显然也是符合奥迪预期的,到2025年之前,奥迪的方向都将是以纯电为主,其规划的30款新能源车型中,有20款是纯电车型。

为保证电动车型研发制造的顺利,奥迪还在今年12月初宣布,将会在2025年之前向电动出行领域投资1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33亿元)。借助大众集团的MEB平台以及与保时捷合作开发的PPE平台,奥迪很可能会在BBA的纯电车型竞争中胜出。

不过在奥迪未来的30款车型落地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奥迪目前发布的车型是否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1、奥迪e-tron

①基础信息:长4901mm、宽1935mm、高1628mm,轴距2928mm,整备质量2565kg,中型SUV。

②动力系统:双电机四驱,最大输出功率300kW(约合408马力),峰值扭矩664N·m;动力电池容量95kWh,NEDC续航里程470km,WLTP续航里程为359-417km,快充80%时间为30分钟。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奥迪MMI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车型亮点:奥迪品牌首款纯电动车,MLB平台打造,2018年发布,已于2019年11月在国内上市。

2、奥迪Q2L e-tron

①基础信息:长4237mm、宽1785mm、高1458mm,轴距2628mm,整备质量1610kg,紧凑级SUV。

②动力系统:单电机前驱,最大输出功率100kW(约合136马力),峰值扭矩290N·m;动力电池容量38kWh,NEDC续航里程265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奥迪MMI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车型亮点:奥迪国产版入门级纯电动车型,22.68元起,真·最便宜奥迪纯电SUV。

3、奥迪e-tron Sportback

①基础信息:长4901mm、宽1935mm、高1616mm,轴距2928mm,整备质量暂无信息,紧凑级中型轿跑SUV。

②动力系统:双电机四驱,最大输出功率300kW(约合408马力),峰值扭矩664N·m;动力电池容量95kWh,WLTP续航里程446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奥迪MMI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车型亮点:奥迪e-tron兄弟车型,轿跑SUV的车型优化了空气动力,相同配置情况下,续航里程有所提升。

4、奥迪e-tron GT

①基础信息:长4960mm、宽1960mm、高1380mm,轴距2900mm,整备质量暂无信息,中型轿跑。

②动力系统:双电机四驱,最大输出功率434kW(约合590马力),峰值扭矩暂无信息;动力电池容量暂无信息,WLTP续航里程400+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奥迪MMI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车型亮点:奥迪电动版轿跑,《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中钢铁侠的座驾,外媒消息称2020年底将会量产。

5、奥迪Q4 e-tron

①基础信息:长4590mm、宽1900mm、高1610mm,轴距2770mm,整备质量暂无信息,紧凑级SUV。

②动力系统:双电机四驱,最大输出功率225kW(约合306马力),峰值扭矩460N·m;动力电池容量80kWh,WLTP续航里程450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奥迪MMI车载系统,推测具备L2级自动驾驶功能。

车型亮点:奥迪首款使用MEB平台打造的纯电动车,同样是入门级车型,定价或许会比奥迪Q2L e-tron稍高。

6、奥迪A8L 60 TFSI e quattro

①基础信息:长5302mm、宽1945mm、高1486mm,轴距3128mm,整备质量2330kg,全尺寸三厢车。

②动力系统:3.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330kW(约合449马力),峰值扭矩700N·m;动力电池容量14.1kWh,WLTP纯电续航46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奥迪MMI车载系统,L3级自动驾驶系统(暂时只能使用L2级自动驾驶系统)。

7、奥迪Q5 55 TFSI e

①基础信息:长4663mm、宽1893mm、高1659mm,轴距2819mm,整备质量2105kg,中型SUV。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70kW(约合367马力),峰值扭矩500N·m;动力电池容量14.1kWh,WLTP纯电续航45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奥迪MMI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8、奥迪A7 Sportback 55 TFSI e quattro

①基础信息:长4969mm、宽1908mm、高1422mm,轴距2926mm,整备质量2140kg,全尺寸轿车。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70kW(约合367马力),峰值扭矩500N·m;动力电池容量14.1kWh,WLTP纯电续航45-52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奥迪MMI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9、奥迪A6 55 TFSI e Quattro

①基础信息:长4939mm、宽1886mm、高1457mm,轴距2924mm,整备质量2085kg,中型轿车。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70kW(约合367马力),峰值扭矩500N·m;动力电池容量14.1kWh,WLTP纯电续航55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奥迪MMI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10、奥迪A6L 40 e-tron

①基础信息:长5036mm、宽1874mm、高1480mm,轴距3012mm,整备质量2035kg,中型轿车。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180kW(约合245马力),峰值扭矩500N·m;动力电池容量14.1kWh,NEDC纯电续航50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奥迪MMI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11、奥迪Q7 e-tron quattro

①基础信息:长5071mm、宽1968mm、高1716mm,轴距3001mm,整备质量2515kg,全尺寸SUV。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270kW(约合367马力),峰值扭矩700N·m;动力电池容量17.3kWh,NEDC纯电续航56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奥迪MMI车载系统,L2级自动驾驶系统。

12、奥迪A3 Sportback e-tron

①基础信息:长4310mm、宽1785mm、高1424mm,轴距2630mm,整备质量1615kg,紧凑级两厢车。

②动力系统:2.0T发动机+单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150kW(约合204马力),峰值扭矩700N·m;动力电池容量17.3kWh,NEDC纯电续航56km。

③智能化情况:搭载奥迪MMI车载系统,自动驾驶系统信息暂无。

BBA展开电动化对决 奥迪暂胜一筹

在汽车产业迈向电动化的过程中,插混车型对内燃机、化石燃料的摆脱并不彻底,因此无法实现零排放的目标,终究只会是过渡品,纯电动车型才是汽车产业的未来。

在目前这轮电动化对决的产品进程方面,从目前已经发布和将在近期发布的纯电车型来看,奔驰有EQV、EQC与EQS三款纯电车型、宝马有i3、i4、iX3以及Mini Cooper SE四款纯电车型,奥迪则有e-tron、Q2L e-tron、e-tron Sportback、e-tron GT、Q4 e-tron五款车型。拥有5款纯电车型的奥迪,显然要暂胜一筹。

从电动汽车产品力的两大层面,电驱动性能、自动驾驶水平来看,三家电动化对决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1、在电驱动性能方面,三家的插混车型动力总成相差并不大,奔驰与奥迪插混车型的动力总成略占优势,最大功率大部分都在200kW以上,而宝马的插混车型则有不少动力总成的最大功率仅有100+kW。

纯电车型方面情况也相同,已经量产的奔驰EQC与奥迪e-tron,电机系统最大输出功率可达300kW,NEDC续航都在470公里左右;宝马新一代的纯电车型还未量产,上一代i3电机最大输出功率仅为125kW,NEDC续航里程也只有300公里。

需要注意的是,宝马曾在2013年就推出了电动子品牌i系列,旗下纯电动车i3,插混跑车i8名噪一时,一度进入全球电动车型销量的前列。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宝马的电动化布局逐渐裹足不前,奔驰EQC、奥迪e-tron均领先了宝马i3一整代的技术,而宝马与之对标的iX3则要到明年才会发布上市。

但在下一代车型中,宝马规划的i4、i12等纯电车型的续航里程也都超过了500公里,这些车型预计在未来四年内就会上市。这一次,想必宝马不会再落后一步。

2、在自动驾驶等级方面,奔驰与奥迪在售的大部分插混与纯电车型都配置了L2级自动驾驶系统,部分老旧车型,如奔驰的C350e/el、奥迪的A6L 40 e-tron才不具备L2级自动驾驶系统。

宝马则由于旧车型迭代较慢,车型平台架构无法兼容L2级自动驾驶,因此有3款都只配备了L1级自动驾驶系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宝马目前基于CLAR平台打造的3系、7系、x等系列的车型采用了增强版的L2级自动驾驶系统,允许低速堵车时,驾驶员松开手脚(眼睛需要紧盯路面),这在BBA的车型中属于比较领先的自动驾驶技术。

在自动驾驶层面,三者打平。

因此,从产品进程和产品力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奥迪才是目前BBA中电动汽车产品力最强的品牌。

但这只是现阶段的情况,随着奔驰的全面电动化,宝马25款电动车型的落地,奥迪30款电动车型推出,BBA新一轮的电动化对决又将打响。

在这一过程中,三大品牌的竞争将会丰富各自的电动化产品矩阵,最终结果,都是三大品牌引领传统汽车产业走进电动化时代。

结语:BBA的电动化大军来了

虽然目前来看,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依然是“拳打BAT,脚踹通用福特”,但汽车产业的规律决定了,一家独大的戏份不可能演得太久。

电动车时代,汽车产业第一梯队的另外几把交椅会属于谁呢?恐怕很有可能依然落在目前积极转型的传统车企手中,可能是奥迪,也可能是奔驰和宝马。

面向电动化的未来,无论是BBA中的哪一家,投资规模都已远超百亿欧元,规划的车型更是动辄数十款,甚至要使整个品牌完全电动化。

更加需要注意的是,这三大品牌已经为电动化的转型付诸了系统性的实践,从工厂改造、到拓展供应商、再到开发纯电平台,这里的每一步对于电动化的转型都非常重要。

实践的结果就是,BBA的40款电动车型所组成的电动化大军已经摆在了面前,并且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这支大军还会成倍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