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达芙妮女鞋清仓10元,以及达芙妮女靴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达芙妮日均关店6家 退出中高档实体零售
淘宝达芙妮近日宣布退出中高档实体零售,在市场上几乎失声的一代鞋王,以这样一种方式引发了广泛关注。那么,达芙妮缘何频遭困境,其转型之路又会否打开新的局面?
日均关店6家
达芙妮国际近日发布了其2020年前6个月业绩,营业额同比减少85%,只有2.12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长63.77%,但仍亏损1.41亿港元。与此同时,达芙妮国际在公告中宣布,将彻底退出中高档品牌的实体零售业务,包括大陆及台湾市场。
对于业绩表现,达芙妮国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销售点由2019年6月30日的2208家大幅缩减至2020年6月30日的293家,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店铺营运和消费市场的影响。
这并非达芙妮国际首次亏损。
自2015年出现亏损以来,达芙妮国际至今都未能在年报实现扭亏为盈。实际上,在2012年业绩达到峰值后,达芙妮国际便走上了下坡路。2012年,达芙妮国际实现营收105.29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为9.56亿港元。2013年,达芙妮国际营收和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双双下滑。
2015年达芙妮国际亏损3.79亿港元。在2016-2019年,达芙妮国际分别亏损8.19亿港元、7.34亿港元、9.94亿港元、10.7亿港元。五年共计亏损近40亿港元。
业绩下滑,减少门店;减少门店,业绩下滑,这似乎成了达芙妮不可解的死穴。
达芙妮国际创建于1990年,主要从事制造及销售女鞋,曾是中国最成功的国内品牌之一。1995年,达芙妮国际上市。在2012年的巅峰时期,其门店数量一度高达6881家,而如今,不得不减少到了不到300家。其中,仅2019年,达芙妮国际门店总数就从2820家收缩至425家,日均关店6家。
连续5年亏损
昔日的一代“鞋王”正在没落,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网友都表示,达芙妮的款式已跟不上时代。只是,本就因连续5年亏损无法喘息,又遇到新冠肺炎疫情雪上加霜。
可,达芙妮又是如何从宾客盈门走到门可罗雀的呢?
“重资产、高费用、高库存以及错失电商红利是达芙妮频遭困境的主要原因。”某业内人士指出,达芙妮是典型的传统企业,从设计、工厂生产、终端销售,整条产业链都是由其自主掌控。
达芙妮一再错失电商红利。从2012年开始,达芙妮受到电商发展冲击,其作为传统企业的很多问题也被暴露出来,大众对品牌的接受度低、产品不时尚、销售模式效率低、渠道单一、高库存、高销售费用等,导致达芙妮进入低谷期。
此次疫情期间,很多实体店转向线上,开启全员销售模式。但是,达芙妮似乎已经毫无招架之力。2009年达芙妮与百度共同投资电商平台,以失败告终后,其并未再大力布局线上。从管理和供应链效率角度考虑,直营的确是最适合的方式,但是随着互联时代的到来,重资产、高库存、高费用的直营方式有其显而易见的劣势。达芙妮的直营模式也成为其发展的一大障碍。
“此外,常年清仓打折导致其品牌形象大打折扣。达芙妮曾经改变了店面形象和品牌LOGO,并想凭借购物中心的环境,重塑品牌形象。但由于达芙妮常年清仓打折活动,损害了其品牌形象。同时,库存挤压,新品又陷入库存死循环。”某业内人士指出。
轻资产之战
面对持续亏损、门店锐减的窘境,达芙妮国际也在寻求转变。不仅打折清理库存、升级品牌、向电商转型,同时也开始走向“轻资产”模式。达芙妮国际及其附属公司表示,将进一步壮大合伙人规模,共同努力扩大达芙妮的线下销售网络,以“轻资产”的规模提高线下市场份额,确保品牌在在线及线下渠道的全面覆盖。
2019年4月,达芙妮着手进行供应链方面的轻资产转型,并借助苏宁物流的“智能供应链”系统,建设一个虚拟的“中央鞋柜”,实现商品在全国网络的布局;此外,达芙妮还在产品中引入运动元素并积极进行产品升级,进一步增加运动休闲品类的占比,以把握运动休闲的市场潜力,并吸引更多年轻时尚的消费者,开拓更多消费客群。
不过,在快消品新零售专家鲍跃忠看来,对于企业而言,转型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从目前来看,“轻资产”模式并不能挽救达芙妮国际的颓势,达芙妮国际需要在营销、产品等方面作出系统性深刻变革。
达芙妮称,已准备好进入其业务转型的下一阶段,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消除其业务运营中的瓶颈。其中,包括加大产品研发,寻找能快速反应的新供应商,投入更多资源在线上平台。
达芙妮集团主席及行政总裁张智凯表示,达芙妮的业务转型并不能够速战速决,因此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目前,达芙妮国际所剩店铺均为核心品牌业务。(中华工商时报)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这届女人,为什么不爱达芙妮?
作者|齐敏倩 王一涵
编辑|廖影
看到达芙妮彻底退出实体零售的热搜时,李薇一阵唏嘘。
七八年前,李薇上初中的时候,她家在当地的商场开了一家达芙妮专卖店。那时,达芙妮的代言人是S.H.E,在大众女鞋中,定位中高端,价格略高,同学们都很羡慕李薇可以经常穿达芙妮。
李薇回忆起:“刚开业一两年的时候,店里生意很好,我经常被父母抓到店里帮忙。”
但到了2015年,李薇家的店生意越来越差,她不知道具体原因是什么,只记得店里的鞋都在亏钱甩卖。
如今,这个曾无比风光的“第一女鞋品牌”到了生死关头。
在连续多年大规模关闭线下门店后,8月26日,达芙妮宣布,将彻底退出中高档品牌的实体零售业务(包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线下渠道将转型为传播品牌形象的载体。
这些年,落难的鞋服品牌不仅是达芙妮。富贵鸟退市,真维斯、班尼路、拉夏贝尔等从巅峰跌落至泥潭……曾经火遍大街小巷的品牌,慢慢被消费者抛弃。
当下,消费者、渠道、营销,一切都已发生巨变,达芙妮们会彻底消失吗?
时代的钟声
“达芙妮形象升级,全场清仓!”站在北京丰台百荣世贸商城4层的达芙妮门店前,这条挂在店里的横幅格外惹眼。
整个商场4层,全是卖鞋的门店。跟其他门店相比,达芙妮门店面积很大,大约是普通门店的3—4倍。这家店里既有不同季节的女鞋、男鞋、童鞋,又有各种女包、双肩包。
摄影:市界
从8月27日中午1点15分到1点45分,市界观察到,半小时内共有10名左右消费者进入达芙妮门店。这样的人流量在同层商户中并不算低,不过只有一名消费者买了一款皮包。
“都是疫情闹的,压的货太多,我们在清库存。”一名达芙妮门店的销售这样说道。这名销售表示,她们的门店不会关闭,9月清完库存之后,会上秋冬新款产品。
或许百荣世贸商城的达芙妮门店短期内不会关门,但达芙妮实体零售店的凋零,早已开始。
截至今年6月份,达芙妮只剩293个销售点,对比巅峰期2012年的6881个销售点,如今的销售点数量连当年的零头都赶不上。
从2015年开始,关店对于达芙妮来说就已经成为“家常便饭”。2015年,达芙妮大约有6000家左右零售点,2018年,这个数据下降到3000家左右。这意味着2015—2018年这三年,达芙妮平均每年关店1000家左右。
最夸张的是2019年,年初时达芙妮还有2820个销售点,到了年末就只剩425个销售点,一年关店2400家左右,平均每天关店6—7家。
与不停关店伴随而来的,是公司逐年衰退的业绩。从2013年起,达芙妮营收开始下滑。到2020年上半年,达芙妮营收仅有2.03亿元,不及2015年的5%。
净利润方面,达芙妮从2015年开始出现亏损,且亏损额度逐年增加。2019年,达芙妮归母净利润亏损达到10.7亿。
回望2012年巅峰时期,达芙妮股价达11.18元/股。8月27日收盘,达芙妮的股价只剩0.18元/股,刚刚好是巅峰时期的零头。
10年前,达芙妮还是时尚女鞋的代名词,女性消费者追捧的对象。当时,达芙妮董事会主席是陈英杰。陈英杰是达芙妮创始人陈贤民的外甥,中学时就和任贤齐等人组成了“赤蛇”乐团。与娱乐圈交情不浅的陈英杰在2010年娶了著名演员张国立唯一的女徒弟韩雨芹,因此登上了娱乐新闻,名扬一时。
韩雨芹、陈英杰、刘若英
接手达芙妮之后,陈英杰把公司从批发为主转向自建渠道,不断开店。那时的达芙妮几乎遍布百货商场、街头巷尾。
在“达芙妮彻底退出实体零售”的新闻下面,不少网友都提到,自己上大学或是进入社会时,第一双高跟鞋就是在达芙妮买的。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如今达芙妮却亏损严重、不得不退出实体零售。这不仅是达芙妮的衰败,也是一大批曾经辉煌的鞋服企业时代的终结。
从巅峰坠落至此,达芙妮到底做错了什么?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疯狂关店的达芙妮,曾经是靠着疯狂开店来扩张版图的。繁荣的业绩,只是地盘扩大的直接结果,而不是品牌价值的提升带来的。
根据营业收入和对应销售点计算,2005年至2018年,达芙妮平均单店的年收入一直维持在100万元。这就意味着13年里,虽然租金涨了,人工贵了,然而达芙妮一个新增的销售点带来的营业收入却始终没有涨。扩张只是数字的上涨,单店贡献的价值越来越低。截至2019年底,虽然达芙妮销售点已经缩减至425家,看起来单店价值得到迅速回升,然而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达芙妮的实际收益却在下降。
一位资深服装行业分析师向市界指出,达芙妮这类公司,早期跑马圈地进行扩张的步子太大,一时沉迷于扩张的快乐而忘记了可能面对的渠道质量和存货积压等现实问题。
扩张虽然带来了营业收入的增长,却也带来巨大的存货压力。2013年底,达芙妮的存货余额高达21亿元。高额的库存是以直营店为主的扩张模式下的必然产物,也为之后的业绩衰败埋下了一颗“大雷”。
达芙妮的销售模式以直营店为主,而且大量店铺开设在三线以下城市。为了满足不同区域销售点的陈列及消费者挑选的需求,各个鞋样都要保持充足的库存。2010年以前,线上销售尚不普及,中规中矩的款式设计还没有成为销售的软肋,下沉市场尚可消化部分积压的过时库存。
但是,随着店铺越开越多,达芙妮的鞋子却越卖越慢。2004年至2015年,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从126.22天上涨至215天。215天,对于一个追求时尚的人士来说,就好像买到了一双上个世纪的鞋,真的高兴不起来。
而如此缓慢的周转率,也限制了款式的创新。流通太慢,新款都变旧款了,设计师自然动力不足。
达芙妮存货的这颗“雷”,最后还是靠“打折”来引爆的。随着销售点的迅速减少,达芙妮选择了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方式处理存货,那就是无休止的“打折促销”。然而,长期的促销给品牌形象造成了巨大伤害。
连续多年的大力促销和甩货,终于让达芙妮卖掉了大部分存货。截至2019年底,公司存货余额为1.45亿元,存货周转率也恢复为154.45天。
曾经请S.H.E代言的达芙妮,品牌定义为大众时尚女鞋。如今,价格不大众,款式不时尚,只剩“女鞋”了。
在太平洋证券纺织服装首席分析师郭彬看来,近些年浙江一些小品牌,如大东、卓诗尼的推出,也在迅速蚕食原本属于达芙妮的消费群体。
同时,随着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各线城市的消费者都不必受限于门店的选择,而是可以在网上众多品牌中,找到自己心仪的那一双“水晶鞋”。那么,谁还会去买一双普通“女鞋”呢?
早在电商平台兴起时,达芙妮也曾试图在网络渠道分一杯羹。但没料到,方向对了,伙伴却选错了。
2010年,达芙妮斥资3000万元,入资百度投资的B2C平台“耀点100”。更绝的是,它还在次年关闭了京东、乐淘、好乐等分销渠道,全力扶持耀点100,持续注资3亿元左右。
然而不到两年时间,耀点100不仅烧光了达芙妮的3亿元投资,还直接中断网站运营。达芙妮不仅错过了入局电商的最佳时机,还让自己深陷财务泥潭。
早期的盲目扩张、后期的设计弱势以及劣质电商的拖累,终将一代“鞋王”推向了万丈深渊。
达芙妮能否重生?
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达芙妮的失误在于市场变了,它没能及时跟上。行动上慢一拍有多危险,看看行业同类就知道。
“一代鞋王”富贵鸟,虽有诸多荣誉加身,但转型不成功让其落得退市下场;曾经风光无限的拉夏贝尔,在疯狂扩张中迷失自我,一直在自救却至今股价低迷;而同样在2012年业绩达到顶峰的班尼路,如今衣服卖到“白菜价”依然无人问津;让80后记忆犹新的真维斯,也在今年年初宣布破产。
究其本质,传统巨头品牌在因循守旧、盲目扩张的时候,没有跟上消费趋势的变化。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同样适用鞋服的品牌经营。
摄影:市界
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表示,传统的中国鞋服零售品牌,普遍采用以门店加盟扩张为核心的增长驱动模式,门店数量扩张思维主导了过去10年的鞋服零售品牌的经营理念。
但事实上,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鞋服品牌在经营理念上必须进行全面的重塑与革新,未来用户及市场导向思维以及精益化思维,将成为下一个5-10年的鞋服零售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郭彬认为,达芙妮要想重生,可能需要从改变公司运营模式出发,比如考虑品牌授权模式等等。
不过,眼下对于达芙妮来说,思考如何转型的同时,要先思考如何“活”下去。
达芙妮在最新半年报中表示,在接下来的一年持续经营下去,以下三个条件必须全部满足:首先,成功控制成本,以改善经营业绩及现金流量;其次,在未来12个月内,成功出售账面价值约为5200万港元的非核心物业并取得资金;最后,公司高管在必要时刻向公司提供贷款5000万港元并寻找额外融资渠道,以提升公司财务状况。
这三个条件看似复杂,实则就是一句话:能不能活,得看有没有钱。仅仅“活”一年都要砸锅卖铁,达芙妮未来的日子荆棘密布。
短期看,达芙妮下定决心彻底放弃实体零售,那线上化必然是公司重点发力的方向。线上销售销量如何,将会影响达芙妮整个业绩表现。
从目前电商平台的数据看,达芙妮想要在线上崛起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截至目前,达芙妮天猫旗舰店粉丝数量为489万,远远高于富贵鸟的37万,但跟百丽的913万仍有不小差距,而且粉丝数量的多少与实际销量并不能直接挂钩。
8月27日下午3点左右,市界观看了达芙妮和百丽旗舰店的淘宝直播,其中达芙妮直播间的人数观看人数为3700多人,互动较少;而百丽直播间的观看人数为16000多人,且互动更多。
富贵鸟、达芙妮等一代“鞋王”的落幕,无不证实鞋服品牌靠疯狂扩张、跑马圈地来获取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
对于很多女孩儿来说,达芙妮曾经是放在橱窗里,舍不得买的“水晶鞋”。如今女孩儿长大,却再也不会看它一眼了。
(注:文中李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