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伊利原味牛奶片和伊利牛奶片怎么样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伊利原味牛奶片,以及伊利牛奶片怎么样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选伊利蒙牛,还是光明三元?

最近去超市买酸奶,心血来潮比较了下几个牌子的成分含量。

发现伊利、蒙牛的酸奶原材料竟然都是全脂奶粉,而三元的酸奶原材料是90%生牛乳,光明酸奶是80%生牛乳,君乐宝也是生牛乳,但是并没有含量百分比。

记得以前有人发帖子专门吐槽过伊利、蒙牛的奶品质量,因为国标也是这些公司牵头制定的,也上过热搜,想来不是空穴来风。

顺手又比较了下各个牌子的大果粒酸奶,成分含量如出一辙。

但是伊利蒙牛这些公司广告做的好,而且添加了一些风味性的物质,所以从口感上会顺从大众的需求,所以价格也就不便宜。

其实原材料还是生牛乳的品质肯定要好一些,全脂奶粉大多是由生牛乳风干成的颗粒状固体,在多道工序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损失不少。这种奶粉原料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大包粉成本比较低。

记得以前我最爱喝伊利硬包装纯牛奶,一箱箱的伊利纯牛奶撑起了当年考试期间的营养供给。

反而每次喝蒙牛必定拉肚子,尝试多次都是如此,考虑可能是我肠道菌群跟蒙牛的奶不耐受。

现在基本喝奶原则的就是本地品牌,不再去因为广告打的响就选谁,还得是看成分含量。

带着大家的疑问,我去了趟伊利做实地调研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所处的资讯时代,再恰当不过了。互联网的发展让每一个人都有了发声的“麦克风”,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虚假的信息每一刻都在包裹着我们。

最近,中国乳业遭遇了一些风波,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很多人都抱有疑问:

中国乳业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中国乳企还能否值得信赖?他们到底是如何生产牛奶的?……

大家的疑问同样也是我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我主动报名参加了伊利品鉴之旅。在内蒙呼和浩特,我近距离观察了伊利牛奶的整个生产流程。这次内蒙之行,我的内心深感震撼,我对中国乳业的一些认识也被颠覆。

1

我们对标准的误解与偏见

在中国乳业的所有争议中,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的标准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我这里先放一张图,待会一个个来讲。

▲此图片为本人亲摄

在国标中,生鲜乳蛋白质标准是2.8克/100克,而欧盟标准接近3克。但实际上,除了欧盟外,其他国家没有对蛋白质进行要求,而在我国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蛋白质的含量要求。

而且,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企业为了追求更好的品质,往往还会对生鲜乳有自己的一套更高的要求。

这个现象,在观察伊利的生产线时我就发现了。

数据显示,2010年伊利生鲜平均乳蛋白质是3.07g/100g。但从2010年开始,通过推进“七个100%”等举措,伊利的生鲜乳蛋白质实现了连续10年增长,2020年1到6月份的平均值为3.28g/100g。

具体来看,以纯牛奶蛋白质含量为例,伊利纯牛奶为3.2g、金典纯牛奶为3.6g、金典有机纯牛奶和金典娟珊纯牛奶均为3.8g。

▲此图片为本人亲摄

作为对比,我查了一下,在中国市场上常见的几款国外品牌纯牛奶,蛋白质含量最高不超过3.8g,绝大部分产品都在3.3g-3.5g之间。

显而易见,伊利的标准是远远高于欧盟标准的。

除了蛋白质,另一个指标是菌落数量。

在菌落数上,中国的标准是小于200万cfu/ml,而欧盟的标准是小于10万,所以很多人感到气愤:为什么中国的标准与欧盟的差距这么大?并进而指责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低标准。

但实际上,大家对这个标准普遍存在误解。

事实上,日本的国标是在400万以内,比中国还要多200万。而欧盟的10万标准,也是取得一个平均数,而且并不会因为牛奶不达标就拒收。中国的200万标准是一个底线,是具有强制性的,也就是说,只要没达到这个标准就会被拒收。

而且,我在实地观察中发现,在实际的执行标准中,中国乳企的标准甚至比欧盟标准还要高。以伊利为例,其菌落数的实际执行标准则是小于1.77万cfu,是远高于欧洲标准的。

而且,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伊利还设立了食品安全“三条线”,即在国标线的基础上,伊利提升了50%的标准,制定了企标线;在企标线的基础上,又提升了20%的标准,制定了内控线。企标线严于国标线,内控线严于企标线,进一步提升了企业自身食品安全的风险管控能力。

除此之外我提一句,很多读者问到巴氏奶与常温奶的区别。其实,从营养指标上来说,常温奶和巴氏奶几乎没有差别,只要严格执行生产工艺流程、符合存储要求都很安全,依据个人饮用习惯选择就好。

从这个点也能看出,我们对自己的乳业既不自信也不了解,甚至还产生了许多偏见和误解。

2

奶牛过得比人还舒服

你是否见过戴着“智能手表”的奶牛?

这不是科幻片里的画面,而是伊利养牛基地里的真实场景。这个“智能手表”是用来检测奶牛步数的,如果步数突然增多,可能是要发情;如果突然减少,可能是要得病。

▲此图片为本人亲摄

这是一个相当智能化的体系。这里的牛,不仅吃得好喝得好,竟然还有社交时间!

在参观奶牛基地的时候,伊利的一位牧场负责人说:

“伊利牧场的奶牛们一天伙食费超过70元,为了避免奶牛挑食现象,还采用TMR全混日粮饲料搅拌车,将粗饲料、精饲料和多汁饲料搅拌均匀。除此之外,还为奶牛们配备了干燥、清洁、松软的卧床,确保奶牛每天静卧的舒适性,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高达35公斤。”

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说,奶牛每年还有两个月的带薪休假!不工作,不产奶,纯休息玩乐。

这奶牛过得比我还舒服啊,真是惭愧。

我还了解到,伊利牧场的管理方式叫“七个100%”“三个全面升级”:

七个100%分别为:100%规模化牧场奶源基地;100%应用TMR全混合营养日粮技术;100%全株青贮和紫花苜蓿的使用;100%安装和使用精准饲喂系统;100%配置奶牛卧床及开展舒适度项目;100%机械化挤奶;100%提供嵌入式服务。

在原奶运输过程中,伊利全程采用GPS跟踪和灌口视频监控,可以随时掌握奶罐车的位置以及是否非正常停车,确保原奶运输途中的安全。

三个全面升级是指:通过政策引导及奖励拉动,全面推进牛群品质、饲草料质量和养殖技术的全面提升。

这就实现了在奶源建设上的升级,也保证了原奶的品质。

更有意思的是,在现场我还看到了两种自动挤奶的方式,一种是直排,一种是转圈,都是全自动的,奶牛可以自己找位置,完事自行回去。

在转盘挤奶车间,60多头奶牛整整齐齐站在价值400多万的挤奶转盘上,自动引导系统,引导着奶牛走上转盘,操作工人安装好吸奶器,奶牛就开始享受愉快的挤奶时间(奶牛产奶期不挤奶会非常痛苦),整整一圈,奶牛便自动退出。

为了让奶牛有个好心情,还会有音乐按摩之类的服务。

得益于饲养条件的提升和营养的跟进,目前一头奶牛的日产奶量达到32-40公斤,每日早中晚分三次挤奶,并实现生牛乳理化指标的动态监测。

说实话,在参观这个奶牛基地之前,我一直以为牛奶都是人工挤的。没想到,现在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全程基本上看不到几个人,这也就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为的污染。

这十年来,中国乳业做的最大努力其实并不是在生产工艺和检测工艺上的进步,而是对奶源供应链水平的提升,像我们看到的伊利自有牧场,已经是全自动和全智能化的生产了。

▲此图片为本人亲摄

而且,据牧场负责人介绍,伊利的所有原料奶合作供应商已经全部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从奶牛的养殖、饲喂、挤奶,到生产的全过程,很多设备的自动化水平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给牛奶生产带来的巨大改变,我真实地感受到了。

3

500万奶农脱贫致富

近年来,很多网友说现在的牛奶越来越没有奶味了,认为这是乳企在偷工减料。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的一个误解。在以前的制奶工艺中,牛奶中的脂肪未能得到完全打散,所以大家所谓的“奶味”其实就是这些脂肪的味道。而如今随着均质工艺的提升,牛奶中的脂肪得到了充分的打散处理,牛奶中的脂肪也被破碎的更加细小。

所以,所谓的“奶味变淡”其实是一个技术进步,而不是品质问题。

而且,我在走访伊利的过程中还了解到,截至2019年,伊利在检验设备的投入方面累计达到了7.4亿元。这些钱用于升级品质管理体系,致力于实现“全球最优品质”和“零食品安全事件”。

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伊利的研发和销售网络已经遍布全球,基本覆盖亚洲、大洋洲、欧洲和美洲,全球生产,全球销售。

▲伊利集团位于新西兰的大洋洲乳业基地

说实话,看到全球很多地方都在喝中国生产的牛奶,我心里还是蛮自豪的。

同时,伊利还通过嵌入式服务、SOP管理、智能管控等途径,加强奶源建设,帮助500万养殖从业者走上高品质养殖的脱贫致富道路。截至2020年6月30日,伊利累计为6768户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扶持,累计融资金额为560.38亿元,从2014年至今,发放奶款超过了1277亿元,让合作牧场奶牛日单产水平整体提升了近7公斤。

这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上下游共同发展”,数百万奶农因此获益。单这一点,“行业垄断”的谣言就不攻自破。不负责任的恶意中伤终将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这也是我们还原真相的意义所在。

一个行业,如果能让大多数从业者产生价值、获得收益,一定不会差。

4

尾声

通过这几天在伊利的走访,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牛奶生产的全过程,看了不少现场,也查阅了很多资料,和一些懂行的朋友进行了深入探讨,一个比较普遍的感受是:

中国乳业的进步很大,现在各方面都不会比国外差,有些方面还高于国外。

尤其是在产业链的上游,实现了一个巨大的品质升级,保障了奶源的质量,也保证了中国牛奶的品质。

智能化的产奶基地、高品质的生产标准、领先的物流链条、优质的奶牛和牧场、对奶牛人文化的关怀、与百万奶农共同致富……在每一个细节当中,都能感受到伊利和中国乳业的实力与努力。

归根结底,在市场化时代,品质就是一切,消费者只会选择质量更好的牛奶品牌。

这既是对国产奶的一种鞭策,也是对我们的一种警醒。尽管国内乳业还存在不足,但10多年来,整个乳制品行业一直在进步、品质一直在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每一个行业,都有可能遭遇误解与偏见,这时候,各种阴谋论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前所未有的芜杂,博眼球和煽动情绪的文章太多太多了,但愿意去了解事实、探求真相的人又太少太少了。

只要我们擦亮眼睛、团结起来,谣言就会不攻自破。行业有好的发展、好的环境,我们才能喝上更好的牛奶。

祝福中国乳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