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东芝3025ac驱动(东芝M302升级)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东芝3025ac驱动,以及东芝M302升级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数字音乐不如模拟?日本唱片收藏家点评20张数字时代必听CD(一)

前言

44.1kHz/16bit这个规格对于音乐录音来说并不是有所不足。这一点人们早已知道。1979年7月、EMI在普列文的《德彪西管弦乐曲集》(EMI CDC7 47001 2.绝版)上进行了最初的数字录音。录音混音师克里斯托弗·帕克使用了EMI独有的数字录音系统,其位数甚至不到16位,仅为13位。尽管如此,帕克还是在管弦乐团的质地上成功添上了不同于传统的模拟录音的独特光辉。

也许以帕克这种一百年也出不了几个的天才作为例子有点不公平,那么,1976年6月同样用13位机录音的约瑟夫·苏克与斯美塔那四重奏团演奏的莫扎特《弦乐五重奏曲集》总可以一提吧(日本哥伦比亚33C37-7964.绝版)。5种弦乐器的声响非常漂亮地混合在一起,同时由于录音非常明晰,甚至可以听出第一中提琴演奏者在声音的丰富度和表现的广度上,是一位比其他4人高明好几个层次的音乐家。

事实上,这两个例子有着技术上的共通点。帕克此时在管弦乐团录音中,除了5个主话筒,还会使用30~40个的辅助话筒。不过据说在首次的数字录音现场,他在逐步减少话筒,最后回到了在四个半世纪之前的首次立体声录音现场所采用的Blumlein方式,也就是只用两个话筒的技法。而苏克&斯美塔那盘的封套就是录音的实景照片,上面能看到的也只由两个话筒。即使有没有拍出来的辅助话筒,最多也不过几个而已。

也就是说,这两个例子都没有像模拟录音中经常进行的那样增加话筒,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减少话筒,体现了对重奏组的内部细节收录的改善。两者的制作人早已注意到,在数字录音中,应该抛弃之前积累的技术,并提出适应新媒体的概念的新要求。

接下来我将介绍基于『数字时代的优秀录音』这一主题选择出来的20张CD。其中包括了一些似乎从未见过的CD,以及很难搞到手的CD,这并不是因为作为优秀录音广为人知的CD,今日已无介绍的必要。只不过单单把我认为优秀的录音放在一起,最后必然成为这样而已。

主流厂牌的CD几乎全军覆没,其理由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到了数字录音时代,古典音乐的市场失去了原来的势头。结果,主流厂牌不得不对继续坚守的顾客所拥有的传统的期待效忠,就这样残留着模拟时代的传统,对于开拓适合数字录音的新境地有些畏首畏尾。优秀录音之所以倾向于小品牌的独占,是历史的逻辑性归结。

而自CD问世的1982年10月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时至今日已出现了无数标题,其中成为绝版的也不计其数。再加上这次指定了特定的压盘/母带,『绝版』的比例也就有了实质性的进一步提高。仅限于现役盘,这样的制约是比较现实的,但像这次这样以俯瞰历史的视角选出,如果把绝版排除在外,水准的大幅度也是不能无视的。

而且编辑部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过去曾在本刊上以某种形式提及的CD,最好也不算在内。所以,这次仅从SACD来说,既没有泰米卡诺夫的马勒,也没有López-Cobos的《伊比利亚》,雅尔维的《士兵的故事》、朱莉娅·费雪的哈恰图良、夏伊的马勒与弥赛亚、波特斯坦的波波夫也都没有登场。不过,对我来说,值得介绍的CD总是排成长队在进行待机,这种制约可以增加向读者介绍未知作品的机会,倒是值得积极欢迎的。

根据入手的难易度
设定3个大类

话说回来,为了读者,我也希望能在20张CD中多少增加一点一般性,至少在曲目上,尽量限定于从J·S·巴赫到拉赫玛尼诺夫的时代,而且选择他们比较主流的作品。尽管如此,在曲目上仍产生了小小的偏差,这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无论是怎样的作曲家的作品,都能同等地产生优秀录音,这样的想法只能是幻想,因为每个作曲家的笔法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长年以来一直主张的。不过我还是很想至少把莫扎特与贝多芬放进去(并不是没有优秀的唱片),遗憾的是到了最后的最后全都落选了。希望下次再有机会介绍。

此外,为了避免入选的全是绝版,根据入手的难易度分成了3个大类加以限制,分别是A-比较容易入手的10张、B-稍有些难入手的5张、C-一般认为非常难以入手但非常想介绍的5张,一共20张。当然,A与B、B与C之间未必非常明确,说到底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

20张共通的
3大特征性的亮点

这样选出的20张,当然各有其独特的优点,不过回头细看的话,似乎可以将其特征归纳为3个。

首先是数字录音所特有的解析度。正如在帕克的例子中所讲到的,容易收录演奏组合的质地的性质,可以暂且先这么称呼。这种性质与近年来的管弦乐团录音强有力的风格也有关系。其次是巨大的动态范围。尤其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即使是最强音的领域,也能将音乐清晰收录,这种能力无疑是数字录音的优势。最后一点是托尼·福克纳、基思·O·约翰逊这样的在数字时代度过全盛期的巨匠工程师的名人技术。他们有着无可替代的才能,倾听他们的业绩是一种乐趣,这也可以算作数字录音的特征之一。当然,这3个性质并不一定是各自独立的,有时1个录音有多个性质,其相互作用甚至会形成更加充满魅力的数字录音。

必听盘1入手难易等级 C

马勒:第1交响曲《巨人》
克劳迪奥·阿巴多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Deutsche Grammophon/PolydorF35G50034

※录音:1981年2月、芝加哥、管弦乐团音乐厅

除去限幅器和滤波器的
动态张扬的早期数字声

那么,接下来我就按照录音年代顺序对20张加以解说,意想不到的是,最开始就是克劳迪奥·阿巴多与里卡多·穆蒂这两位长年激烈交锋、棋逢对手的竞争者在1981年2月于美国录音的唱片双双入选。

阿巴多以惊人的驾驭能力控制着芝加哥交响乐团所演奏的马勒《第一交响曲》(Polydor F35G50034.DISC1),是一张令人心中极其痛快的豪迈唱片。录音并不是没有问题。由于极富Deutsche Grammophon录音特色的过剩多话筒,声场几乎不存在,回响是平面化的,细节的扩大有时比较古怪。但除去限幅器与滤波器的动态张扬的初期数字声,尤其是在奇数乐章中,给阿巴多的知性解释带来了堪称厚脸皮的存在感。这种痛快弥补缺点还有余。除了对米兰时期老练技巧的恐惧,至少音乐所拥有的能量和张力,在扬声器前活生生地呼吸着。

不过,这种极其不羁、极具魅力的声音,得到了当时的批评家和购买者大量的恶评。说是动态范围过于广大,在家庭中听非常不便。2年后,阿巴多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在相同的厂标下录制了马勒的第七交响曲,这次使用了压限器,使得音乐的表情变得单调乏味,是一种凡庸的Grammophon 之声。因此,这张第一交响曲是一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宝贵CD。虽然是日本盘,但CD本身是完全收录在西德压盘的进口盘上的。

必听盘2入手难易等级 C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第1组曲/第2组曲号选段
里卡多·穆蒂指挥费城管弦乐团

(EMI/东芝EMI CC38-3025)

※录音:1981年2月、费城、The Old Met

极富色彩的声音如鞭子一般柔韧
从扬声器中奔袭而来

在痛快这一点上,穆蒂也是寸步不让。这位那波里出身的指挥者在美国的大型管弦乐团得到委托,挟托斯卡尼尼重临般的旭日升天之势,为他所擅长的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舞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东芝EMI CC38-3025.DISC2),穿上了华丽的衣装。在闪闪发光的指挥者那自在的速度下,费城的艺术大师们纹丝不乱,始终以冷静的表情配合下去。录音混音是现在作为《指环王》等的音乐录音混音而在好莱坞活跃的John Kurlander。极彩色的声音如同鞭子一般柔韧,从扬声器中不断奔袭而来的壮丽,以《提伯特之死》一幕中罗密欧为势所迫杀死朱丽叶的表哥为不祥的顶点,热血纵横飞溅,剧情高潮迭起,让听者手心中全都是汗。

不过,也许是对这种露骨的姿态感到害臊,很快,厂标且不提,在穆蒂与费城管弦乐团的录音中,血性在迅速消失。而这张《罗密欧》,在1989年重新推出的CD中也失去了生气,声响完全形骸化。也许,在这张碟中绚烂绽放的壮丽,是某个特定时代的录音与母带处理的偶然邂逅才产生的镜花水月。

本文发表于STEREO SOUND中文版第192号
杂志购买链接 https://weidian.com/?userid=1651171976

东芝推出新一代7200RPM 2TB硬盘,数据传输速度提升19%

IT之家 6 月 1 日消息,据东芝官方消息,今天,东芝电子元件及存储装置株式会社宣布推出 DT02 7200RPM 2TB 机械硬盘。官方称,这款硬盘是专为注重性能和可靠性的台式电脑与个人电脑的计算、游戏和存储应用设计的。

据介绍,相较于前代产品,新款 DT02 7200RPM 2TB 硬盘的性能更为出色,并采用了叠瓦式磁记录技术(SMR, Shingled Magnetic Recording)。DT02 7200RPM 2TB 硬盘配备 6Gbit / s SATA 接口,容量为 2TB

相比东芝既有的“DT02 系列”,新款 DT02 7200RPM 2TB 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提升了 19%,最高可达 210MiB / s,配备 256MB 缓冲区,适用于台式电脑与个人电脑的计算、游戏和存储应用。

目前,东芝尚未公布这款硬盘的上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