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苏绣价格及图片大全(姚惠芬苏绣价格)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苏绣价格及图片大全,以及姚惠芬苏绣价格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当科技“碰撞”苏州非遗!全球首幅动态苏绣拍出16万元高价

当科技遇上传统苏绣

将会碰撞出怎么样奇妙的火花?

近日,全球首幅动态苏绣作品《玉兰花开》在阿里拍卖会上,以16万元高价被拍走。这幅作品由来自苏州高新区的非遗传承人张雪精心创作。

苏绣作品《玉兰花开》

《玉兰花开》作品绣面图案选用传统刺绣常用题材,一支紫玉兰花开几朵,三只蝴蝶闻香而来。然而神奇的是,这幅苏绣脱离了人们印象中传统刺绣静态平面的表现形式,其部分花瓣和蝴蝶翅膀以立体的绣片呈现在绣布表面。它们不仅是立体的,还是动态的。只要用指尖轻触表面,玉兰花即刻悄然绽放,蝴蝶也会掀动翅膀翩翩起舞。

这幅作品

由张雪与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

共同开发创作

在清华大学副教授米海鹏的指导下

作品采用了前沿的形状记忆合金(SMA)

将科技与非遗进行了充分结合

据介绍,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在加热升温后能完全消除其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变形,恢复其变形前原始形状的合金材料,即拥有”记忆”效应的合金。该金属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建筑工程、机械电子等领域。

张雪和团队成员通过精密的设计和刺绣工艺,把记忆合金“藏”在了花瓣和蝴蝶的翅膀里,如一片翅膀里有两片合金,当一个温度触发后,两片记忆合金发生形变,向不同的角度牵拉,形成了蝴蝶扇动翅膀的动态效果。

据悉,这种材料非常轻薄,这就要求花瓣和蝴蝶翅膀的绣片也要绣得非常薄。此外,要在视觉上达到真实唯美的效果,团队成员还进行了精密计算和反复调试,使得花瓣绽放以及蝴蝶扇动翅膀的角度达到完美。除了记忆合金之外,作品还采用了光感涂料,比如玉兰花瓣部分,本是由白色丝线绣的花瓣,因光感材料的“加持”,在阳光或紫外线灯下呈现出了紫色。

不久前

《玉兰花开》还登上了

央视电视节目《非遗里的中国》

后又入选了淘宝造物节

今年恰逢淘宝拍卖20周年

张雪的这件作品受邀参与拍卖

张雪坦言:“创作这样的作品本是抱着一颗向前沿探索尝试的心理。传统苏绣销售渠道一般都在工作室,很少在网上直播拍卖,没想到我们的作品会被接受,还被拍出了这么高的价格。”

目前,张雪已经在和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团队

沟通2.0版本动态苏绣项目

85后青年张雪出生于中国刺绣艺术之乡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其母亲薛金娣是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受母亲影响,张雪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镇湖,拿起了绣花针成为“绣郎”。

不同于传统刺绣的“满”所追求的繁复工艺,张雪在创作苏绣图案时,独创了一种更为朴素清雅的“雪式风格”,以空灵和留白等为特色。他的作品大多源于诗词,比如《江南水乡》《枫桥夜泊》等作品就是将耳熟能详的诗句用刺绣画面来呈现。其代表作品《佛》,一个案几,一只香炉,一炷香,香烟缭绕出一个书法“佛”字,尽显禅意。

而他的出圈作品《星空》则采用了20多种针法,堪称苏绣针法教科书,不仅获得了省级银针杯金奖,也被世界技能博物馆及中国丝绸档案馆收藏。

基于自己的从业经验和思考,2013年张雪提出了“苏绣的可能性实验”这一概念,专注于苏绣与不同领域相结合,进行了大量创新性实验,并与诸多知名品牌进行跨界合作。

● 他将苏绣与游戏、瓷器等结合,均爆发出不一样的效果。比如,他将苏绣应用在茶罐、笔筒等瓷器上,就曾惊艳亮相江苏卫视《新生万物》节目,并被故宫第六任“掌门人”、“世遗守望者”单霁翔起名为“瓷绣”。

● 他不满足于在二维平面的创造,将苏绣引入到了三维造型世界,创造了立体作品《山》。

● 他甚至换掉了刺绣常用的真丝布料,用5个月的时间,在纸巾上创作了15幅作品,成功突破了刺绣材质在丝织物上的局限性。

一次又一次的创新突破

也让张雪获得

“苏绣跨界创新第一人”的称号

张雪说:“我时常在思考,作为年轻人,我们希望刺绣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如何在年轻人中绽放出不一样的生命力。每一次新的探索都可让我积累很多经验,让我更有信心,更有韧性。我认为,要振兴非遗,延续苏绣的生命力,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我将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为苏绣技艺的创新与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苏州高新区发布

天工开画卷 苏作见匠心

织造宋锦的花楼织机,竟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二进制异曲同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核舟记》,竟是用1.5毫米的刻刀在一枚二三十毫米的橄榄核上做出核雕?明代皇陵、苏州园林原来都是出自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以上这些问题,均在纪录影片《天工苏作》中得到了解答。两千五百多年来,苏州流传下了一大批巧夺天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10日开始上映的纪录影片《天工苏作》,将苏州非遗项目搬上大银幕,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船点、苏绣、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缂丝、玉雕9项典型的苏州手工艺术首次集中呈现。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领域的12位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讲述了9项苏作的前世今生。同时,影片还呈现了苏作代表性传承人的“家族传承”“师徒情谊”“一生坚守一艺”等感人故事。

不少观众看完影片后,感慨着苏作与苏作传承人的魅力,“敬佩里面所有的传承人,多数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还在为了传下去而奔走努力。”“看过这部纪录片之后,了解了苏州的非遗手工艺,相当佩服匠人精神。”“苏州真是一座宝藏城市,每一项手工艺单拎出来,背后都有了不得的文化底蕴。”……

近日,《天工苏作》导演孙曾田接受了北京青年报专访。他表示,影片呈现的是苏作传承人的创新与继承,他们用现代化的理念及现代技术,保留了苏作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元素,走上了一条开阔的道路。

剧情,使纪录片更加生动

孙曾田导演对苏州一点儿都不陌生。过去的十几年中,他曾参与过诸多苏州电视台文化类纪录片的制作。2015年,苏州市政府想要拍摄一部关于苏州的纪录影片,作为城市宣传。孙曾田受邀执导,他说:“苏州从不缺宣传,文字或电视媒体对其报道有很多。但在当时,苏州确实没有用过电影的形式进行宣传。这次的拍摄,是弥补一个缺憾。对于影片内容,他们希望着重展现苏作的魅力。”

孙曾田一直对工艺美术很喜欢,常常接触编织、绘画等艺术。他认为,苏州是全国非遗手工艺项目最集中的城市之一,“苏作”又最能体现苏州的文化底蕴。“拍摄非遗手工艺的角度,将城市宣传内容落在了实处。这次的拍摄内容,他们定得很准确。”

经过前期策划,孙曾田及团队最终确定拍摄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由政府的沟通,拍摄团队共联系了12位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准备开启拍摄。

2018年8月中旬,孙曾田完成了手中其他项目后,才开始拍摄《天工苏作》。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影片顺利拍摄完成,转入后期制作。“这些传承人都在苏州城,各自相距不远,且非常配合拍摄。所以,与他们的沟通又不费时,我们的拍摄难度小了很多。”孙曾田回忆道。

在孙曾田看来,拍摄《天工苏作》是完成了一篇“命题作文”。他真正要考虑的是,如何处理好“城市宣传”与“影视艺术”的关系。文无定法,孙曾田摒弃了市面常见的琳琅满目、金碧辉煌的宣传片拍摄方式,而是采用“慢”的手法,一一讲述苏作的前世今生。在近90分钟的内容中,孙曾田还设置了简单的“剧情”,以故事片的形式,让真实的人物完成一些故事情节,将纪录片变得生动。

在影片中,孙曾田巧妙地讲述了苏帮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嘉荣的故事。船点,顾名思义,是在船上食用的点心。早在唐宋时期,苏州就是舟楫云集的商业中心。苏式船点,临水而生。到了现代,船点不仅仅只在船上,还在许多饭店中出现。在船点师傅的手中,它可以变身成各种动物、植物等样式,近乎于艺术品,令人不忍动筷。董嘉荣是制作苏式船点的头牌师傅,曾代表中国在国际大赛上夺得金奖。因为手抖,这位老人再无法精准地制作出船点,早已“退出江湖”。现在,他生活中的重要任务只是到幼儿园接送小孙女上下学。

《天工苏作》根据董嘉荣真实处境,设置了简单的情节:董嘉荣的儿子与儿媳委婉提出要把孩子接回去住,接受父母的直接教育。董嘉荣看到小孙女最近爱看的童话,开始有了想法,他想用再次制作船点,将童话的内容展现出来,给小孙女一个惊喜。搁置八年的手艺,董嘉荣开始重新拾起。十几种面粉的颜色,要用不同的蔬菜去调制,分别用在不同的动植物造型上。翌日一早,董嘉荣与孙女共同打开船点盒子,度过了属于祖孙二人的亲密时光。

主角,是每一位苏作传承人,他们无主次之分

“最适合内容的形式就是最好的形式。如果完全采用纪实性拍摄,大量使用跟拍,拍摄规模就相对很大,成本又高。因此,我采用了故事片的方式,同时还结合旁白解说,辅以纪实采访和细节的拍摄,就可以比较完整地展现苏作了。”孙曾田解释道。

使用旁白解说,是孙曾田解决影片架构问题的方式。在他看来,影片的难点在于其架构与以往纪录片不一样。影片中的每一位传承人几乎都是单独的手艺门类,他们之间没有互相联系和交集。如何将他们的故事串联起来,是制作的难点。“一般的文艺作品都有主角和配角,但是《天工苏作》的每一位传承人都是主角,无主次之分。作为拍摄者,需用力平均。这多少有些像散落的珍珠,它们中间需要一根主线,将其一一穿起来。所以,旁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然这些内容无法连接。”

此外,孙曾田还找到了串联的主线。在影片的整体结构中,前半部分主要呈现了苏作手艺人的技巧,并表达了传统工艺在新时代所面对的挑战;而后半部分主要展现了苏作面临的传承困境。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以下简称香山帮),是孙曾田导演印象深刻的苏作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曾留下许多伟大建筑,如明代皇陵、苏州园林等。老一代香山帮人信奉匠人哲学,他们做的是手艺,需精雕细磨,耗得起时间。传统的香山帮营造没有图纸,均是口传心授,房梁有多粗,飞檐有多翘,只能心领神会。老匠人认为,这就是本事。

薛东作为苏州香山帮营造新一代传承人,将香山帮的营造技巧,向现代建筑市场作推广。当薛东领导的香山帮逐步变为现代企业模式时,老一代香山帮人有些不知所措,他们没有规划地营造、看不懂图纸、工期严重滞后……这些问题同样让薛东感到无措。

薛东的父亲薛林根,作为香山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观点是只要房子盖得好,工期延长是可以商量的;现代年轻人缺少实践经验,设计的图纸远不如匠人。而薛东坚持认为,有明确的图纸,施工就不能随意,“新的时代需要转变一下脑筋”。

最终,在苏州几百公里以外,薛东负责的大型项目已经竣工交房,全部采用标准化流程,运用大型机械建造。与此同时,他极大程度保留了香山帮古建特色。

“印象深刻的是,通过两代人观念的对比,薛东接受了现代教育,血液里又留存着香山帮的精神,让我看到香山帮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走上了一条开阔的道路。他们用现代化的理念及现代技术,保留了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元素,发展出适合新时代的创新。他们证明了传统手工艺,一定要在继承和创新地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才能持续向上生存。”孙曾田分析道。

传统,在过去亦是创新

“此次拍摄,使我对苏作有了轮廓性的认识。我觉得,所有的传统在当时一定都是创新的,才能一直生存,而后留存下来变成了传统。这次被拍摄的苏作传承人达到今天的高度,都是非常智慧的,比如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孙曾田提到的姚惠芬,是苏绣界的“顶流担当”。

每年都会有很多姑娘慕名前来拜师,但她并不急于收徒。她认为如果把苏绣当做营生,学技艺并不难,难在绣娘需要不懈的求索与创造力。比如,清末民初的苏州绣娘沈寿有感于西学东渐,把苏绣从写意山水第一次带到了现实生活,开创了仿真绣。

姚惠芬也在不断开创着新的技法。2015年,她发明的“简针绣”申请到国家专利。简针绣与苏绣完全不同,更近似起源于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中的素描。将西方的人物素描与苏绣结合,耗费了姚惠芬10年的时间。在一篇工作日记中,她写道:“2013年11月25日凌晨4点,想到并记录,绣每一根线条时,都是我为达·芬奇精心打扮的过程。”

2017年,苏绣第一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一道,同当代艺术家合作,为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创作了34幅苏绣作品。其中,她们用苏绣的形式创作出了宋朝名画《骷髅幻戏图》,是难度最高却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单是这幅作品,就运用了五十多种针法来表现,是苏绣工艺的又一次创新实践。

“苏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苏绣研究所,那是正统的科班教育。而姚惠芬是农村的绣娘,她没有高学历,一开始只是照样学样走传统的路子。而她智慧的地方在于,通过不断学习,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画作,将这些元素加入了苏绣,从而创新了苏绣。这也是《天工苏作》想要表达的观点,传统手艺与现代艺术与观念相结合,创新开拓才是发展的方向。”孙曾田分析道。

尽管如此,苏绣作为传统手工艺仍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今天,机械化刺绣已经被广泛应用。像绣娘的“配线”与“分线”的基本功,也鲜少有年轻人感兴趣了。

配线,是要从几十种同色系的丝线中选择一个最适宜的线。这种细微色差常人根本无从分辨,而在绣娘的眼里,它们泾渭分明。单是绣一座十厘米的山峦,根据浓淡相宜和着光角度的不同,就需要同系色线十几种。一幅绣品,配色越多,就越显生动逼真。分线,考验眼力和指尖功夫。一根蚕丝线由两股并成,俗称两绒,一绒可以分出八根丝,一根丝又可以分出八毛,也就是说一根线由128毛组成……可见仅仅是基本功,难度系数极大。

姚惠芬曾感慨道:“我觉得现在年轻人的想法比较多。不像我们当时,没有选择地去做一门手艺,做着做着也就喜欢了,喜欢以后也就热爱了,到现在因为热爱所以坚守。”为了苏绣能够传承下去,她近些年在很多地方开创高研班做苏绣教学,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苏绣技艺。

传承,是苏作面临的现实窘境

提及传承的问题,孙曾田想到了苏作中的“灯彩”工艺。他顿了顿,讲道:“有些东西一定会衰微的,但是它会保留下来。就像影像被发明了以后,油画的应用空间变小,但油画仍旧是一个艺术门类。灯彩也将会如此。”

灯彩,是《天工苏作》中第一个登场的苏作,也是大家熟知的“花灯”。苏州灯彩的历史长达1500多年。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现在,灯彩更多时候会出现在一些传统节日的庙会中,供人们欣赏。

而灯彩匠人面对着当代的都市霓虹,正陷入尴尬的局面。对他们而言,寡淡的不仅是生意,制作灯彩的心境也一去不复返。不仅如此,正如苏作中大多数技艺的传承问题,灯彩的传承人已是青黄不接,这是他们当下面临的现实窘境。“我已经77岁了,现在真的没有接班人,因为我们的行当比较苦。一是现在做的灯彩体量越来越大,工程量越来越大;二是学艺比较难,真的不是人们想象两三年能够学成的,没有十年功夫真的是拿不下来。”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曾感慨道。汪筱文已从事灯彩制作五十多年,他认为灯彩匠人十年出师,学出来正是最好的时候,手稳、眼快。

尽管汪筱文已是古稀之年,深知自己做不了精细的技艺工作,但他仍旧想搏一搏,告诉人们真正的苏灯匠人是什么样子,极致的苏灯是什么样子。

汪筱文复制了“苏灯典范”——万眼罗灯。传说中的万眼罗灯拥有数万个光孔,分3层,高可达两米,点亮后会投射出万点星光。为了使万眼罗灯重现于世,汪筱文每天要切割至少500个光孔,两孔间隙不超过一毫米。

对于不舍昼夜地创作,汪筱文意味深长地讲道:“世界上的灯,说到底只有两种——给人家看的和给自己看的。给人家的挂在外面,亮了还要灭;给自己的放在心里,始终亮在那儿……”

为了心中的灯,汪筱文每周都要到平江中学给孩子们上一堂课,教授灯彩的技艺。他有强烈的意愿去传承,去保留灯彩。

《天工苏作》建造了一座非遗“线上展馆”,不仅介绍了苏作,还着重于传艺之“人”。孙曾田导演希望通过人和艺的“厮磨纠缠”,呈现出当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开放包容的视野、一丝不苟的钻研、敬天爱人的涵养、持之以恒的创新。

供图/大象点映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