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仟源医药最新消息(铅玻璃的成分是什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仟源医药最新消息,以及铅玻璃的成分是什么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仟源医药最新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拟发生变更

淘宝仟源医药公告,公司拟向特定对象江苏维嘉、赵群发行3517万股股票,发行对象以现金方式认购公司本次发行的股票。本次发行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江苏维嘉、赵群,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黄乐群和赵群,本次发行将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

截至2023年6月30日收盘,仟源医药(300254)报收于7.38元,上涨11.82%,换手率13.27%,成交量29.74万手,成交额2.13亿元。6月30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入1184.21万元,占总成交额5.55%,游资资金净流出1757.8万元,占总成交额8.24%,散户资金净流入573.59万元,占总成交额2.69%。

根据近五年财报数据,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仟源医药(300254)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较差。可能有财务风险,存在隐忧的财务指标包括:有息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利润率、应收账款/利润率近3年增幅、经营现金流/利润率。该股好公司指标0.5星,好价格指标1星,综合指标0.5星。(指标仅供参考,指标范围:0 ~ 5星,最高5星)

仟源医药(300254)主营业务:医药、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医学诊断、基因保存、孕环境检测等医疗健康服务和商业业务等。公司董事长为黄乐群。公司总经理为赵群。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关于北燕冯素弗墓及出土的玻璃器—“鸭形玻璃注”,你知道多少?

为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阅读前请辛苦点下“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玻璃器皿,其中一件造型奇特的“鸭形玻璃注”尤为引人注目。

关于冯素弗墓及出土的玻璃器

冯素弗夫妇墓位于辽宁省北票市西北西官营子村,是辽宁地区最早发现的具有明确纪年的慕容鲜卑时期的贵族墓葬,1号墓墓主人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宰相冯素弗;2号墓的人骨为青年女性,应是冯素弗的妻属。

该墓于1965年发掘,为同家异穴形制。两墓墓掉内壁皆有彩画,包括天象图及墓主人家居、出行等内容:掉室内的木棺上还有羽人、云气、屋宇等彩绘,表明其时沿用汉制,皇室勋臣使用画棺;而且冯素弗随葬龟纽“范阳公章”金印和“大司马章”铜印,也属汉族官制的体现。

2号墓中又殉葬有犬,反映了其鲜卑葬俗。墓内随葬品丰富,有陶器、铜容器、漆器、玉器、玻璃器、铁工具、兵甲马具、仪仗车器、文具、印章、服章杂用等种类,共计470余件。

其中,1号墓中出土了5件玻璃器,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引人注目。

便于下文的论述,现介绍玻璃器如下:玻璃碗1件,高4. 3厘米,口径13厘米,胎厚0. 2厘米,质地光洁明澈,闪淡绿光,有彩虹现象;口微收向内卷沿,口外出一道弦纹痕迹;下用玻璃条毅圈足;体薄工精;底部留有烧制时的茹疤痕迹。

玻璃杯1件,高8. 8厘米,口径9. 3厘米,呈深绿色,透明,质地纯净,色泽鲜丽,侈口,圆唇,凹底,底部有痕迹。

玻璃钵1件,高8. 7厘米,口径9. 5厘米,为残碎片复原:质地、颜色与玻璃碗相同,稍逊于碗,口微收内卷,圆底,底部残缺较多,故看不出有无疤痕,也有彩虹现象。

玻璃残器1件,底径7. 4厘米,形似豆的足跌,周边有沿,可能是器座;其颜色、质料与钵相似,可能与钵原是一件器物a.鸭形玻璃注,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件,长20. 5厘米、腹径5. 2厘米,重70克。

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横长身,张扁嘴如鸭,长颈鼓腹,细长尾,尾尖微残。

颈、腹部用玻璃条盘卷作出装饰,颈部为三角纹,背上粘出双翅,腹行粘出折线的双足,腹底粘有一个平正的玻璃饼,使圆腹得以放置平稳。

这件器物重心在前,空体装满水时则前倾,半水(仅腹部充水)时腹部加重,才得放平。”构造特征与文献记载的“虚则歌、中则正、满则覆”与我们的“歌器”道理一致。

有学者根据这种造型特点的相似性,推定为我国古代的歌器,这里先不论鸭形注是否为敬器,下文先就古代玻璃器作简要介绍,试图从玻璃制品的质地和技术方面加以说明。

鸭形注为舶来品

最早发现的玻璃珠子和玻璃镶嵌片,见于公元前16世纪的古埃及。从现在的考古成果来看,玻璃的发源地应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两河流域的中东地区或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

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公元前4世纪埃及又发明了玻璃铸模工艺、车花、镌刻和镀金工艺。公元前1世纪叙利亚人创造了吹制工艺,从而大大简化了生产,降低了成本。

之后相继出现了模具吹制法,玻璃的制作更为便利,先前一直罕见昂贵的玻璃器变成了地中海地区的常见物品。

而中国的玻璃最早大约在西周出现,比埃及人制造玻璃晚约1000多年。中国早期(汉代以前)仅见琉璃器,而未见玻璃器。

由此,西方学者称,中国的玻璃在中国艺术和生活中并不那么重要,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宝石社会,青铜社会,漆器社会,而且一直是一个陶瓷社会,但却不是一个玻璃社会。

加上中国自古以来以玉为宝,用玉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华民族具有无比深厚的爱玉、尊玉的情怀,对玉的偏爱可能造成了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相对落后。

并且我国内地始终以氧化钾和氧化铅为主要熔剂,生产钾钙硅酸盐玻璃和钾铅硅酸盐玻璃产品;西方玻璃制作技术则经历了琉璃、原始玻璃和玻璃三个发展阶段,其玻璃化学成分属于钠钙硅酸盐系统,主要成分的偏差很小。

安家瑶先生认为,在我国,公元4世纪以前尚无充分证据说明已经能够生产钠钙玻璃。中国直到隋代始有高铅玻璃取代铅钡玻璃,钠钙玻璃也直到隋代才开始出现。

化学成分检测,冯素弗墓出土残破钵的成分,属于钠钙玻璃,与罗马玻璃的基本组成相似,只是钾镁的含量略高。鸭形注等“不是典型的中国器形,在国外的玻璃制造中心多能找到类似产品,其成分也与罗马玻璃、萨珊玻璃大致相同,很可能都是进口品。

从造型上看,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等玻璃器也与罗马和萨珊风格相近。

鸭形玻璃器应是按照罗马吹制技术制成的,采取的无模自由吹制技术,先于玻璃熔炉前完成装饰,玻璃器成型后,从炉中挑出玻璃料拉成玻璃条,在玻璃条冷却之前缠绕在器身上作为装饰。

在阿富汗伯格拉姆遗址中发现了大批2-3世纪罗马高级玻璃器,其中鱼形器的成型、装饰技法与这件鸭形器相似。

另外罗马时期的莱茵河流域也有相似产品。地中海地区曾出土了一件公元1-2世纪的玻璃鸟形器,与此鸭形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证明他们之间具有渊源的关系。

其余四件玻璃器的制作土艺相似,也都是无模吹制而成,采用了铁棒技术,日沿内卷成环状,这些工艺都是罗马时期常用的玻璃工艺。

另据《魏书·西域传》“大月氏”记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玻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泽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做。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由此可知,北魏世祖期,西域玻璃制造技术在我国传播,并且在北魏京师平城(今大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琉璃工厂。

出土的中国古代玻璃器皿中也可以看出,用吹制技术和无模成型的最早的玻璃器皿当属于魏晋、南北朝和隋代,与西方玻璃制作技术传入我国的记载不尽相同。

纵观辽宁地区出土的玻璃器皿,秦汉时期以前的大都是玻璃珠饰,多为蓝色、绿色等单色的玻璃制品,并且多为随葬的装饰品。

南北朝前后,罗马和波斯的玻璃制造技术得以应用,然而这类玻璃器皿数量不多,质量还不够好,且器型以玻璃珠、玻璃耳挡和部分仿玉制品为主,北魏以后造型以瓶、杯等陈设、生活品为多。

那么,如此精美的玻璃器是通过怎样的途径传入中国的呢?分析当时的环境背景,我们认为草原丝绸之路是一条便利之途。

草原丝路上的交流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北方地区出土了越来越多的玻璃制品,其中许多带有明显西传玻璃的风格。

像斯坦因采集的L. A. 037残片《亚洲腹地》,尼雅遗址.V5-XV-004C等,这类玻璃杯的基本特征是器身有椭圆形凹圈磨饰,应是萨珊式玻璃杯的典型风格。

宁夏固原南郊北周李贤墓(公元569年)出土一件玻璃碗,为直口,圆腹略深,圆底,圈足,腹部两排圆饼形凸钉,上下交错排列,玻璃体呈淡绿色,透明度好。

口径9. 5厘米,腹径9. 8厘米,高为8厘米,“根据其器型特征,是典型的萨珊朝玻璃器,型制相同和相近的器物在伊朗、日本均有发现。”

而在韩国庆州新罗王朝墓发现的同类罗马玻璃杯制品与辽宁北票冯素弗墓中发现的北燕太平7年(公元415年)的5件罗马玻璃制品相似。

而在临近哈萨克斯坦的地区出土了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的蜻蜓眼玻璃项链;阿尔泰以西、伊犁河流域也陆续出土了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玻璃珠首饰等。

可见,“中国北部存在着一条约从河西经包头、呼和浩特、大同,通过河北北部进入内蒙古赤峰,到达辽宁辽阳的中西交通路线,仅从考古发现的遗物上看,这条路自北魏至辽一直通畅。”

而且,中国北方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学的发现说明它从公元前便已开始了,公元四五世纪形成了在中国境内的这条路线一从新疆伊犁、吉木萨尔、哈密,经额尔济纳、河套、呼和浩特、大同、张北、赤城、宁城、赤峰、朝阳、义县、辽阳,东经朝鲜而到日本。

这条路线是连接西亚、中亚与东北亚的国际路线。朝鲜和日本发现的四世纪以来的西方金银器和玻璃器,有一大部分可能是通过这条横贯中国北方的草原之路输入的。”草原丝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己经流传古代玻璃制品。

十六国时期,日益频繁的东西方交流继续发展,可是社会的战乱致使正常的丝路受到严重阻碍,于是人们需要安全便捷的路径进行互市交流,于是,“时代最久,对促进中外交流产生重要作用的草原丝绸之路”彰显了其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草原道,东接沙漠丝绸之路的支道,从哈密,经巴里坤草原,内蒙古草原至河套地区,在从新疆地区运输玉石和玻璃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