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老玉镯子100年以上值多少钱(玉镯子多少钱一般多少钱)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老玉镯子100年以上值多少钱,以及玉镯子多少钱一般多少钱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宋美龄终老都不愿摘下的麻花手镯,据说价值2亿!为何能这么值钱

在影视剧中,大家经常能看到一个情节,婆婆会把玉镯以传家宝的形式,交到自己疼爱的儿媳手中,男子也时常将手镯都用定情信物,送给自己的爱人。在他们心中,玉镯非常特殊的含义,而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玉镯已经渐渐消失在了大众视野,但是在民国时期,翡翠玉镯可谓是当时奢侈品。

而玉镯的代言人之一宋美龄,就拥有各种各样的翡翠首饰,1997年时,还凭借高贵的翡翠装饰品成为当时的焦点,而提到宋美龄的翡翠玉镯,其手腕上的麻花手镯,几乎是陪伴了她的一生,她晚年也始终不愿意摘下,这麻花玉镯有何特别之处,竟惹得她如此喜爱!

一、翡翠为何倍受人们喜欢?

翡翠之所以流行,之所以变成奢侈品,与我国历史上一个女强人的名字密切关联,这个人便是慈禧,政变成功之后,慈禧变成了大秦王朝的真正掌权人,她坐拥无数财富,也享受着各种各样的奢侈品,然而“弱水三千,她只饮一瓢”,唯独喜爱翡翠。

对翡翠上瘾之后,凡是能用翡翠替代的东西,她全部都要替代,甚至不惜动用经费,在翡翠的影响下,一些谄媚的人,想方设法的开辟翡翠,就这样,民间的翡翠开发运动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进入民国时期,各个达官显贵,或许是受到慈禧的影响,也或许是出于别的因素,也都对翡翠爱不释手,诸如张学良、宋子文等人也时常向别人炫耀,自己拥有多少翡翠。时间一久,翡翠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翡翠狂热粉的宋美龄,虽然拥有麻花手镯,麻花手镯并不是为她量身定做的,而是来自于别人之手。

二、宋美龄麻花手镯的来源

民间有一个人的名字叫做铁宝亭,用现在的眼光看,铁宝亭是一个企业家,也酷爱收藏翡翠。

辛亥革命之后,封建帝制取消,溥仪的皇帝称号虽然得到保留,但是他后来的生活缺乏金钱支撑,以至于不得不落魄到变卖家产,而听到溥仪变卖家产的消息后,日本人被想方设法的购买他的文物,但是日本人对行情不了解,更不知道哪些是文物,哪些只是废品。

于是便托人进行鉴定,而被选中的这个人就找铁宝亭,铁宝亭知道日本人想要收复我国文物时,义愤填膺,一下子变联合了众多收藏家,不让文物落到日本人手中,伴随着这件事情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参与了这次活动,在铁宝亭也奠定了自己在珠宝界的声望

1936年,正在逛古玩市场的铁宝亭十分敏锐的看上了一块玉,并花费重金将他购入怀中。而这块翡翠石头,也在后来被打造成了麻花手镯和一条项链,麻花手镯后来被杜月笙买走。送给他的第五太太。

收到杜月笙的礼物时,第五太太十分兴奋,整日将她带在身上,出席各种宴会时,更是将它摆的非常显眼,而在出入各种宴会时,这个手镯被宋美龄看上了。

虽然宋美龄身份特殊,但是始终是别人的东西,她也不好横刀夺爱,而正当她什么都不说时,嗅觉敏锐的杜月笙将一切看在眼里,她认为这是一个拉近关系的好机会,于是便对自己的第五太太好说歹说,费了一番功夫后,第五太太终于被说通,麻花玉镯也被当做珍贵礼品,变成了宋美龄的物件。

三、估值超两亿

一拿到麻花玉镯,宋美龄不禁感叹匠人高超的工艺,也对它爱不释手,在后来大大小小的活动,人们便经常能看到,麻花玉镯一直戴在她的手上。

1997年宋美龄百年诞辰时,她的身上戴有翡翠项链,翡翠耳环,翡翠手镯,每一件装饰品都显得雍容华贵,但是翡翠项链,翡翠耳环在麻花玉镯面前稍逊一筹。

时过境迁,宋美龄已然不在人世,而麻花玉镯的故事却一直被人们记住。关于麻花玉镯,有的人大胆对它进行估价,认为它超过了2亿。

对于喜欢收藏物品,也钟爱翡翠奢侈品的人来说,麻花玉镯的确值这样的价,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它只是普通的石头。而客观来看,麻花玉镯的价值肯定不止2亿,但是它不仅仅是一种物品,而是见证了历史,又有名人效应的特殊历史物件,说它无价也可。

未来,这只手镯会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吗,它的拍卖价格能否超过两亿,就让时间带来这个问题的答案!

宋美龄终老都不愿摘下的麻花手镯,如今价值2亿!它有何魔力_

从古至今,珠宝首饰一直都是女性的最爱。在所有珍宝中,翡翠的美,或许是最能触动人心的。

作为民国时期最有身份地位的女子,宋美龄也不能免俗。在一众珠宝首饰中,他最钟爱的当属翡翠了。

1997年9月22日,宋美龄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寿辰。他身上的那一整套翡翠首饰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而其中的一副翡翠手镯尤其引人注目。这便是宋美龄最钟爱的麻花手镯。

宋美龄为何会痴迷翡翠首饰?

翡翠,被人们称作“玉中之王”,其实它流行的时间并不长。

直到清代末期,才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已然成为中国玉石文化的代表。而在这个翡翠的崛起过程中,有一位女性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就是慈禧太后。

作为当时清朝最有权势的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当时的社会。而她对翡翠的钟爱到了疯狂的地步,他的不少首饰、器物都是使用翡翠制作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颗翡翠白菜了。

据说,为了得到心仪的翡翠器物,慈禧太后甚至不惜动用水师军费。她生活中使用的杯具、餐具,甚至装饰品,无一不以翡翠为材料。这也反映了慈禧太后对于翡翠的痴迷。

无论什么时代,流行都是名人所引领的。“老佛爷”如此钟情于翡翠,那么达官贵人们自然也对翡翠开始追捧。

即使到了民国时期,这一情况也没有发生变化。

那时的政要显贵,往往以收藏翡翠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甚至中华民国的国玺也是由满色豆种翡翠精心打造。

在当时,很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热衷于收藏翡翠制品。比如张勋、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以及宋美龄的哥哥,风云一时的政治家宋子文,他们都深深地陷入了对翡翠的痴迷。

此外,当时的名媛们也同样追捧翡翠。那些富家千金们,谁身上没几件翡翠首饰,都不好意思见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宋美龄的翡翠钟爱也就没什么奇怪了。与其说是宋美龄痴迷于翡翠首饰,不如说当时的名媛们都痴迷翡翠首饰。

这块麻花手镯的来历不简单

宋美龄的翡翠首饰虽多,但是其中最有名的还是那副麻花手镯。

但凡有名的东西后面,都会有一段不简单的故事。宋美龄的翡翠手镯,也不例外。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930年代的上海,那时,这只翡翠手镯的主人并非宋美龄,而是杜月笙的五太太孟小冬。

杜月笙当时号称“上海滩的无冕之王”,这只手镯便是他和孟小冬的定情信物。

为了制作这副手镯杜月笙找到了铁宝亭,说起铁宝亭,现在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他,然而当年他可是被誉为“翡翠大王”。当时的达官贵人都以拥有铁宝亭的翡翠饰品为荣。

不过杜月笙选择铁宝亭明显另有原因。

铁宝亭并不仅仅是一个技艺精湛的翡翠匠人,他还是坚定的爱国人士。

在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民国方面未能按时将日常用度所需银两送到,导致溥仪和身边的人生活十分拮据。

不得已之下,溥仪只能将皇室珠宝抵押于洋行。然而当日本人有意以低价购得这批国宝时,铁宝亭决心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珠宝这玩意的价值,需要专业人士坚定。当时日本人找到铁宝亭,希望他能帮忙将这批宝物的估价往低了估。然而铁宝亭坚决拒绝了和日本人合作,甚至不惜被日本人软禁起来。最后还是在朋友苏子勤的帮助下逃脱出来。

铁宝亭立即联络当时的各大商号和收藏家,筹措资金,抵挡日本人的野心,挽救了这批国宝。这一举动令他在珠宝界声名大噪,成为民国珠宝界的领军人物。

杜月笙正是钦佩铁宝亭的为人,才找他定制翡翠手镯的。

在接下杜月笙的这份委托后,铁宝亭便开始积极物色翡翠料子。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看中一块表面有疵斑的翡翠原石,切开原料,里面果然是最上等的翡翠。

他便用这块翡翠雕琢出了那副麻花翡翠手镯。这副手镯如同翠绿的秋水,玲珑剔透,引人无限想象。

这副手镯曾是杜月笙以4万银圆的高价购得,然后当做定情信物送给了孟小冬。

那么这副手镯是如何到宋美龄手中的呢?

一切源自一次宴会。

当时宋美龄和孟小冬恰好都参加了这场宴会,以宋美龄对翡翠的痴迷,他一看到孟小冬手上的那只翡翠手镯眼睛都直了,她没见过做工和成色如此好的手镯。

杜月笙看出宋美龄对这只手镯的喜爱,于是他说服孟小冬,将这只手镯赠给了宋美龄,以此来巩固他与蒋家的关系。

尽管宋美龄起初担心会因此欠下杜月笙的人情,但在确认杜月笙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后,她才接受了这份厚礼。

从那时起,这只翡翠手镯伴随着宋美龄,见证了她的人生和中国的历史变迁。宋美龄带着这只手镯出席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场合,它既是宋美龄的珍宝,也成了一段历史的见证者。

后来有位珠宝专家曾经对这副麻花手镯进行鉴定,估值在2亿左右,这副手镯也自然而然地成了蒋家的传家宝。

麻花手镯的实际价值远不止2亿

事实上,如果真的拿出这副手镯来拍卖的话,其价值肯定不止2亿。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金钱价值,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抛开这副手镯的经历,以及曾经的几位主人对其价值的影响。单单就珠宝来说,这麻花手镯就价值连城。

因为时至今日,翡翠的审美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以麻花手镯为代表的工镯,在市面上越来越罕见。

现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对于一块高品质的翡翠原石来说,它的价值在于那个未经雕琢的原始美,所以高品质的翡翠通常不会做成麻花的样式,而是尽可能保持原有的样子。

此外还有一点,翡翠矿石产量正在逐年减少,像麻花手镯这种高品质的翡翠已经不多见了。比如翡翠十大名坑之一的帕敢,早在2020年就已经发布了停矿通知。

更重要的是,这只麻花手镯拥有丰富的历史故事,见证了宋美龄以及那个时代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那2亿的估价,成了一个无法估量的历史遗产。

所以,这只麻花手镯到底价值多少,或许只有等到蒋家将它送上拍卖会的那一天,才能见分晓。然而,无论价格如何,这只镯子都会继续承载着历史的烙印,寄托着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对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