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余世维培养读书的良好习惯(余世维的课程怎么样)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余世维培养读书的良好习惯,以及余世维的课程怎么样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余世维:如何培养读书的习惯?

我跟我太太从没陪女儿做过功课,我也不会一天到晚逼她们读书,我更注重培养她们的读书习惯,让她们自己爱上读书。

培养爱读书的价值观

我总是找机会告诉她们“读书人受人尊敬”,告诉她们“有学问比有钱更重要,更受人尊敬”,我也很注意养成读书的环境与氛围。

我们家每一层楼都放书,客厅卧室都是书,甚至连厨房也放了书。我们家吃完饭都不看电视的,我们会坐下来交流一下,然后就回到各自房间读书、改作业、整理资料。

因为我发现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影响非常深,如果我们爱读书孩子也会爱读书,反之,如果我们追电视剧,培养出来的就是电视迷。

读书要读多久

“学然后不足”,一个人学习了就会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东西不懂。我发现,最骄傲的就是大学生,因为他们半懂不懂,真正懂的人和不懂的人往往比较谦卑。所以,读书学习应该是终身的事情,这样才能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

可是现在很多人都是一毕业就不读书了,甚至一毕业就把书都烧光了。这些现象非常让人痛心,因为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怎么能说烧就烧呢?

我认为一个人的知识,学校给的应该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都是社会给的。可是很多人离开学校就不读书,那样怎么会有进步?如果你这一辈子想要成长,想让你的老板更重视你,想让客户喜欢你,我建议你终身学习。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所读过的书

读书人的气质是与众不同的。我的太太去市场买菜,不认识她的菜贩也很快认出她是老师,我对她说:“因为你的气质里藏着你所读过的书。”

如果你注意看我的照片,可能会发现我的样子和别人不太一样,不是因为我穿了什么不得了的西装,而是因为我读了很多书,我的气质和别人不同。所以再有钱不读书也没什么了不起,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想劝诫各位:读书是一件有趣而且很值得去做的事情,希望各位好好读书,不断地读,直到有一天你离开这个世界。

关于读书的建议和方法

1. 人一生该读的书太多了,我们应该先读重要的书,也就是在那个领域里,它是基础、入门、精华;

2. 有些书太厚太多或不易读懂,即使它很有名,像曹雪芹的《红楼梦》、费曼的《物理讲义》、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等,我们不妨读节略本;

3. 读书范围不要太狭窄,要多元一点,我们在创作或思考的时候,就能从多角度的视野去研判。例如:理化、医学、生态、城市、艺术、文史、社会、法律、经贸等;

4. 读书的好习惯要从小养成。即使我们到了中年,还是要每天读点书。家里可以没有酒柜、衣柜,但绝对要有书柜;

5. 有了网络和电子书以后,现代人搜索、阅读有点芜杂,何况那里面还有很多没有意义的东西。我还是喜欢坐在院子里,喝着咖啡,读着「纸本」的书(也许我老了);

6. 从今天开始给自己拟一个阅读计划吧,每天至少读30~50页,持之以恒。

如何建立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04)–不会选书的人其实不会读书

 

我上一篇长微博提倡多读点不同领域知识的杂书,还开列了下我过去阅读的书单,是够长,也引发很多网友继续提问,核心的话题就是如何读书才能读为己用而不是变成书虫?

在微信上围绕这个话题提的各种问题很多,今天我想把这些问题也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一下,也就顺便介绍下我的读书习惯,仅供参考。

第一、你一年到底读多少本书?

我最近几年大概每年读书读杂志100~150本左右,属于读书比较勤的人,另外我偏好读纸质书,电子书一般是因为没有纸质版本才去读,比如已故学者高华写的《红太阳》等等,我就只好读电子版。

像我这样的人属于好奇心特别旺盛,好多书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读,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大部分书是买回来草草浏览一遍,让自己对某个领域有个概念,当然也许有些概念将来就变成了我的一个研究兴趣点,比如我最近看彭萦的《16种MBTI人格分析》,我对这种性格分析框架就有了概念,知道是荣格的心理学成果落地,我读完这本书就是打开一点视野,也许将来碰到某个大学生,我会想起这个武器,这是因为好奇心多读书的一种可能性。

我知道的人里面阅读量能超过我的,@萧秋水 是一个,@彭萦 是一个,刚好她们也是好奇心旺盛的人。

第二、读书是不是开卷有益?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对大部分人能分配给读书的时间就更有限,与其讲开卷有益的大道理,不如承认人总想直接到位读好书的心理。

由于现在出书不难,没有足够干货的书的确太多,所以开卷不像古时候那么容易做到本本有益,这句话更适合信息稀缺的时代,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开卷往往让你湮没在信息的海洋。

我觉得大部分人一个月读两本书是要的,不要刻意去攀比数量,我读的书里面,一个月能看到两本让我想有推荐冲动的,我觉得就很幸福。

第三、哪些书是经典书籍?

这也给我带来一个困扰,很多人希望我推荐一份经典书单,这是让我很为难的一件事情。首先我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喜欢的经典你不喜欢很正常。

我也很反感很多网友要我直接推荐书给他看,我觉得自己花一点时间选书是很值得的付出。因为这个过程你不但学会了各种搜索技能,了解各种资源,识别各种书托,甚至因为评论认识一些书友,更重要的是你开始为自己的需要独立做出判断,做出选择,也许你的选择满意,也许让你失望,但是你也学到更重要的经验,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好的选择可以让你开心,坏的选择也会让你总结教训,争取下一次做出更好选择。

这就是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只看书不选书的人我觉得是培养不了什么独立思考能力的,他顶多是吃得多看得多。

经典书籍也要分类聊,就好像教育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部分的经典书籍可以适应面很广,甚至每个人都可以看,专业面的经典书籍就受众小。而文学类因为有细分品种,不同的人口味不同都很正常。

所以各位与其问别人哪些书是经典书籍,不如先问问自己想看哪一类的书?

如果是通识教育的书,最简单的方法是百度“最值得看的书”,什么一生中最值得看的书,2012年最值得看的书,这样的推荐比比皆是,你综合起来判断一下,剔除里面书托塞的私货,就可以得到一份好的书单,然后结合你的兴趣,时间,财力去买一个好的出版社出的版本即可。

如果你想获得某个领域的经典书籍,按说应该是大学专业课老师必须做的功课,不知道现在大学老师有没有给学生开书单的习惯。

不过我的建议是不要只听信某一个人,应该主动搜集一下多种途径获得的信息,今天就分享几个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经典的一些个人经验:

1、对于我不了解我又想读书学习的领域,我首先会去当当,京东,亚马逊,豆瓣用我想看的领域主题关键词搜索,比如你搜“PPT”、“EXCEL”、“思维导图”、“新媒体”、“微博”,就会看到很多相关书,我会把前三页推荐的书自己看摘要,目录和评论,一些好出版社的书,如果排名靠后,也许是营销不到位,我还是会注意,或者一些刚刚出现的新书,评论少而排名靠后,我也会特别留意。

我不知道大家在网店买书是否认真看目录,我觉得目录是能体现一本书的写作风格和逻辑框架的,值得仔细看看。有些书还提供电子版试读,更能够让你避免买错书。

2、我觉得大家如果对某个领域感兴趣的话,应该要花点时间去问一个问题,在我感兴趣的领域,哪些出版社比较专业?这是你选书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3、另外一个该问的问题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哪些人是公认的大牛,那么你要看经典书籍,这些人的书你总得读一读。比方说谈到管理,德鲁克,汉迪的书你都应该看看,看完了你回头看刘一秒,余世维的课程,你会发现,管理大师和商业讲师的巨大差别。

4、问问一些和你投缘的朋友,他们在看什么书,我很担心你投缘的朋友都不爱看书。有朋友说人生充满偶然性,这是对的。但是另外一点你也知道,你和怎样的人经常在一起,你的各种偶然性概率是完全不同的。比方说关注我的朋友爱读书的比例,我私下认为比关注@琢磨先生 的,要多得多。

5、了解网络一些爱读书人的推荐,比如关注一些读书的人豆瓣,我的豆瓣名叫“秋叶”。

像@左岸读书 的博客,http://www.zreading.cn/,就摘录了很多好书评,值得关注。

特别说下,萧秋水曾经做了一个读书系列,他们是如何选书和读书的。介绍了19位互联网上活跃的读书人选书和读书的经验,非常值得一看。

@萧秋水 很贴心把这个系列做成了一个电子书,在微盘上可以下载,就是本文分享的微盘链接。

另外@彭萦 做的小站,请百度“起步者12问”,里面有很多领域正在起步创业或者工作的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大都年轻却对 生活充满激情和梦想,这12问里面都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对你影响最深的一本书/电影?我相信有时间你去看看这个网站,会找到和你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