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小米金融上征信吗,以及小米120w充电外壳厂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小米金融”正常还款却被“征信逾期”,钱到底去哪了?
为了满足资金需求,不少年轻人都有通过各种互联网金融APP借款的经历。近日,一款名为“小米金融”的APP遭诸多用户“集中吐槽”。
许多用户反映,自己莫名其妙“被逾期”了,即根据合同约定在还款日足额将款项打入小米金融APP内,却收到了资金出借方——民生银行的“逾期警告”短信。根据银行提示信息,许多消费者担心,自己的“逾期记录”很可能已经被上报至相关“征信系统”,从而影响自己的信用记录。
正常还款,为何收到银行通知“逾期”?
近日,有不少用户集中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小米金融APP上的借款在5月10日按时还款后,却陆续从14日起收到资金出借方——民生银行的“逾期警告”短信,警告称其还款逾期,并将把逾期信息报送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记者加入了几个名为“小米金融逾期问题”“逾期短信问题”的QQ群,这些群的规模已超过200人,基本都遭遇了同一问题。
30岁的用户林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收到的“逾期短信”。他表示,自己是小米手机用户,小米手机均预装小米金融APP。他在约1年前开通了小米金融,办了总共大约5万元的贷款,每一笔都按期归还,已经几乎快还清了,没想到,快还完的时候突然遭遇“被逾期”。
来自湖南的陈先生表示,自己正是14日收到民生银行“逾期”短信的。陈先生向记者展示的小米金融APP上的还款记录显示,其于5月10日手动足额还款,但仍于14日收到来自民生银行的“逾期”短信。
“我们把钱还给了小米金融,难道平台没有把钱打给银行?这笔钱究竟去了哪儿?”陈先生对此非常苦恼,“如果真的上了征信,五年之内我的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还有消费者在微博平台上质疑,小米公司是不是将用户的资金短期挪作他用了?
“年轻人的第一次逾期”?
“天眼查”资料显示,小米金融APP隶属于上海小米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是其唯一股东,其经营范围为金融信息服务(除金融业务),接受金融机构委托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外包、金融业务流程外包等内容。
一位用户对记者表示,自己从使用小米手机开始成为小米系列产品的“粉丝”,小米手机都会预装小米金融APP。
记者注册小米金融APP发现,一般用户只要完成身份证信息填写和人脸识别步骤后,就能至少得到1.7万元的贷款额度。记者尝试贷款10000元,选择类型为个人日常消费、12个月期限后,显示总利息为1006.6元,年息超过10%,满足条件最高可得到30万元的贷款额度。
有用户表示,稀里糊涂借完钱之后都没弄明白,为什么在小米金融APP上借的钱,却是民生银行来发送“逾期警告”短信?
据业内人士介绍,“小米金融”实际上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信息中介”的角色,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有借款需求的借款者“撮合”起来,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根据合同约定,用户需要通过小米金融APP进行还款操作,小米金融再将用户的还款转入放款银行。此次问题的出现可能主要是小米金融向银行还款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由于此前小米手机曾被许多网友戏称为“年轻人的第一款手机”,此次事件发生后,许多维权的消费者苦笑着说自己这是遭遇了“年轻人的第一次逾期”。
专家:金融安全是底线 互联网平台尤应谨慎
15日,小米金融通过微博官方账号表示,小米金融由于和民生银行对接系统因故出现异常,导致少量用户的还款信息未及时更新,目前已经协同制定了解决方案,将在30天内根据实际还款情况更新正确信息。
林先生表示,根据他了解的情况,这次受影响的人大多数都是小米手机用户。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受此次事件波及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基于对互联网大企业的品牌信任,同时也是对互联网金融平台更便捷的借款流程的信任,从而选择了小米金融平台借款。
但目前小米金融发布的情况说明,林先生和陈先生等用户均表示非常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真正关心的征信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知情权。用户较集中的疑问是,民生银行是否已经向有关部门上报逾期?上报的逾期能否彻底删除并且没有任何记录?逾期处理的进度是怎样的?目前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小米金融和民生银行的明确回应。
还有受此事件影响的用户向记者反馈称,小米金融客服企图通过“发放100元还款免息券”的方式来安抚用户,对此他们表示无法接受。许多用户对记者表示,对于民生银行来说,发现同一服务渠道的贷款用户批量逾期,难道不需要跟用户本人确认一下还款能力,就如此武断确认为逾期上报吗?
有业内专家表示,许多互联网公司借助强大的终端平台跨界至金融服务领域,但此次事件为大家敲响警钟,在金融服务领域,安全不应该是“可选”服务,应该是金融服务不可逾越的底线,互联网平台应更谨慎对待消费者金融安全。记者宋玉萌 颜之宏
信息不透明、提示不到位…混乱网贷征信害苦消费者
原标题:信息不透明、提示不到位、操作不规范…混乱网贷征信害苦消费者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 刘铭)从未向四川新网银行申请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征信记录中却出现贷款逾期记录。最近,来自山东、湖北、安徽等地的多名消费者向《中国消费者报》四川记者站投诉,要求弄清事情真相,消除不良记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记者进行了调查。 消费者投诉 不明贷款逾期 9月27日,山东消费者刘女士投诉反映,因为要帮一位好朋友担保,9月26日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打征信报告,才知晓自己有一笔四川新网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总额3600元,共20期,按月归还,2020年3月6日到期,最近一个还款日应还312元。目前处于逾期状态,逾期1次。刘女士表示自己从未贷过这笔款,甚至从未听说过“四川新网银行”。 无独有偶。湖北消费者邓先生投诉称,因为每天接到大量推销贷款的骚扰电话,今年8月去查询征信记录,吃惊地发现有一笔四川新网银行的小额贷款,而本人并不知道这家银行。征信报告显示,贷款金额为1078元,共18期,按月归还,2020年3月2日到期。2018年9月4日贷款至今年7月5日,还有515元本金未还,最近一个还款日需还款69元。 据安徽消费者吕先生投诉,他也是在查征信记录时,才知道有一笔四川新网银行的1200元贷款,已出现逾期。他要求删除征信逾期记录,但始终没有成功,目前已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异议申请。 成都消费者李女士投诉称,7月3日查询个人征信时才知道,2018年4月8日四川新网银行向她发放了500元的个人消费贷,共3期,已显示逾期两期,逾期时间已快一年了。她从未向四川新网银行贷款过,也未接收到过该银行的任何通知,贷款逾期影响了个人信用。 记者调查 网贷公司相互合作 李女士告诉记者,发现500元“莫须有”的个人消费贷款后,沟通过程中,四川新网银行工作人员查询后告诉她,这笔贷款来自于一个叫“现金巴士”的App网贷平台。她立即咨询这家平台,对方答复称没有向她发放过这笔小额贷款,平台最低贷款都是1000元,说是另一家贷款公司。她赶紧向这家贷款公司核实。直到7月15日,该公司也未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复。“两边的说法对不上,就是推!都说不是他们的问题。”李女士说。 李女士第一次查询征信记录是7月3日,显示截至5月31日贷款已经逾期,当前逾期金额为339元。就在她向四川新网银行反映期间,有工作人员告诉她,这笔贷款已于6月21日结清。 9月16日,李女士第二次查询征信记录,发现“账户状态”果然已显示为“结清”。“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结清了的。”在她的要求下,四川新网银行给她出具了一份《贷款结清证明》,证明时间为2019年7月3日。 李女士此前曾经贷过款,但因为想按揭买房,去年就把包括信用卡在内的所有贷款全部还清了,结果还是受到了“莫须有”个人消费贷款的影响。“虽然已经结清了,但是逾期行为网上会显示,还是会影响贷款买房。”李女士感到非常无奈:“去咨询过了,开发商明确告知没办法买房。” 在投诉维权过程中,一些消费者逐渐了解到,这种情况与自己曾经有过的网贷经历有关,四川新网银行是所涉网贷平台的出资方。新的问题是,征信记录上显示的贷款金额与网贷金额不一致,令人费解。 四川新网银行在回复山东消费者刘女士时称,“该客户之前在小米平台上贷款,该平台是我行合作平台,在发生逾期的情况下,由我行上报人行征信系统”。在回复湖北消费者邓先生时称,“客户查到的征信信息是我行上报,通过与客户沟通告知是办理xx的贷款,需要联系平台处理”。 “无论是贷款数额、期数,在小米贷上的贷款都与征信报告上的对不上。”刘女士说,“2018年7月份,因为资金周转困难,我申请了几个网贷,最后只有小米贷通过了,贷款5000元,12期,中间有过1次逾期,现在正常还款。” 吕先生得知征信报告上的贷款记录是通过魔法现金平台申请后,更加气愤了。他告诉记者,2018年5月2日,自己确实在魔法现金平台App上贷款了1200元,不久就出现1次逾期,结果第二天就出现暴力催收,对方不停地拨打电话,威胁恐吓他,自己很气愤,索性停止了还款,目前已逾期285天,现在“实际还款额”达2195.99元,其中“逾期管理费”708元。 “此前与四川新网银行反复沟通,反映魔法现金平台利率太高,存在骚扰恐吓等问题,而四川新网银行一直将问题踢给魔法现金平台,说有些费用不是他们收的,双方是合作关系。”吕先生说,“现在魔法现金平台已经倒闭,App无法登录,客服电话成了空号,联系不上,我有强烈的还款愿望,希望四川新网银行给予合理还款金额并清除人行征信信息。” 吕先生认为,自己原本是向魔法现金平台贷款,征信记录显示的却是向四川新网银行贷款,自始至终他都没有看到任何授权,“也没有我本人的授权”,侵犯了自己的知情权。 征信中心回应 不对数据真实性负责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四川新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住所位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区,注册资金30亿元。 10月8日,记者就上述问题向四川新网银行提出采访要求。该行公关部相关负责人确认收到了采访函。截至发稿,记者未收到任何回复。 10月11日,记者咨询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征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网贷平台只是提供贷款服务的平台,和实际发生贷款的机构是合作关系,一般来说,网贷时App上都会显示,发放贷款的是哪几家金融机构。“你在App上贷款的时候,应该弹出一个对话框,让你点击‘同意’‘我已阅读’等内容,还有协议,上面都写得很清楚”。报送征信记录的原则是“谁发放贷款给你,就是谁报送。征信系统只接受各家银行、各个机构报送进来的数据,只要是发生了贷款的信息,都会报送,不是只有逾期了才会报送”。 “征信中心只接受报送的数据,看不到贷款双方签订的协议内容,对数据的真实性不负责任。”该工作人员说,“如果发现报送的信息错了,银行可以自行修改重新上报。” 专家观点 网贷监管亟待强化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注意到,中国银保监会网站10月10日发布了《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要以深化整治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为重要抓手,正视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解决问题,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提供重要保障。通知中列举了银行业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的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在信贷业务中,违规与各类中介、咨询公司等第三方‘合作’,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者唯有接受第三方服务并支付费用等附加条件,才能获取正常贷款的相关手续及获得贷款”等。 四川衡平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建新认为,目前网贷市场秩序比较混乱,通过上述消费者投诉可以看出,在银行和网贷平台合作开展贷款服务过程中,存在信息不透明、提示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涉嫌违反《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