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发布小米12S Ultra 概念机,可外接徕卡M系列专业镜头
小米手机今天正式通过微博发布小米12S Ultra 概念机,将配备两颗1英寸的传感器。
这种想法每每在他们看到一些自然灾害发生时就涌上心头——比如地震震中区域,交通,电力,甚至是手机通信全部中断,很多人失联,无法呼救,无法向外发出自己的求救位置时,“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北斗系统呼救就好了。”
和量产版小米12S Ultra不同的是,概念机取消了潜望式长焦,并把超广角下移,中间的部分则挖空,放下了一颗一英寸的传感器。剩下的两个常规镜头组,一个是采用同为一英寸的IMX989传感器,另一个可能就是小米12S Ultra上的同款IMX586,这一套影像配置依旧十分豪华。
据说小米12S Ultra概念机整个套装造价30万元,限量10台,小雷看了一下,套装上配的镜头是徕卡的SUMMILUX-M 90 f/1.5 ASPH定焦镜头,官方价为105000元,转接环大概五千多元,所以手机的造价大概也要10万。毕竟不是量产机型,这个生产价格小雷认为还是正常的。
(3)根据需要调整角度
除此之外,360家庭防火墙V5S还拥有学习模式、家人模式、老人模式,要知道大多数家庭子女都不能陪在老人身边,老人会通过手机查看各种新闻信息,但家中的老人未必拥有辨别网站真假的能力。360家庭防火墙V5S的老人模式则可以拦截危险网站,杜绝老人访问这类网站,所以在安全性方面360家庭防火墙V5S做的还是蛮不错的。
而对于拥有更高规格端口的 iPad Pro,与外置硬盘连接时,传输文件时仅耗时11秒左右;而此时硬盘盒与连接线材或成为传输瓶颈。
(9)其他添加剂。
它在机身设计方面也是颇有想法,我们收到的是蒸镀蓝配色的版本,算是比较深邃的一种蓝色,其本身还带着独特的“3D 精雕纹理”,能让后盖呈现出更多层次感,尽管材质并不出众,但触摸的手感还是比较独特的。
这次在华为手机创新科技媒体沟通会上我们也有机会与华为终端BG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小龙面对面交流,来聊聊华为这条短报文背后的故事。
另外,卫星天线采用了圆极化天线,而手机基本是线极化天线。线极化天线接受圆极化天线信号会自然衰减3dB,本来信号就弱,这意味着又一半信号没有了。
与传统的智能手机不同,卫星通信的终端设备意味着它可以直连卫星。我们知道智能手机的通信主要依赖地面的手机信号基站广播,而卫星通信意味着“将手机基站直接挂在了卫星上”。手机直连卫星,在卫星覆盖范围内的全国各地都可以随时发送求救短信。
在中兴远航 30S 的众多功能中,给我最深刻印象的,应该要数它内置的收音机功能了。这项功能在很多其他的机型上都遭到了移除,而中兴远航 30S 不仅保留了它,还采用了内置天线的设计,不需要外接耳机就能进行收听。随时随地收听节目而不需要流量的体验对年轻人而言也是很有意思的功能。
(3)环氧树脂在固化前需加入一定的填料;
华硕AX5700 RT-AX86U Pro的被动散热部分我还是很看得起的,立式设计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路由器的散热情况。
我发现的新功能之一就是,华硕AX5700 RT-AX86U Pro支持Alex智能家居,所以后面调整路由器的设置时,只需要用这个就行了。
(图片来自小米官方)
9月6日,华为宣布Mate 50正式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华为利用“北斗三号”系统(第三代北斗系统)短报文功能,并在技术体制上进行全面升级,实现让卫星通信进入大众智能手机,为更多人在特殊环境下提供更有安全保障的服务。这一技术也入选了《南方周末》评选的“2022中国十大高燃瞬间”。
我国北斗系统自1994年开始攻关研发,2000年首次发射试验卫星,距今也已经20余年的时间。不过,自2003年初步建成我国第一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试验系统时,北斗一代具有基本的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功能。
第一代北斗卫星系统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二代北斗卫星系统解决“从有到优”。在北斗一代基础上,14颗卫星组成形成了北斗二代区域导航定位系统,2012年12月开始应用。国家加大研发投入,技术积累,由于第一代系统本身定位精度不高,且主要覆盖中国境内区域,于是第二代北斗系统融合了用户自主接收完成连续定位,以及测定和短报文服务功能,除了带来了比肩GPS定位精度的能力,还将覆盖区域逐步扩展到更广范围的亚太地区。
第三代北斗系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覆盖全球范围的中国版GPS,它拥有了更多的30颗卫星,覆盖不同轨道,以及更多的地面基站增强系统,并且北斗一代的有源定位和北斗二代的高精度无源定位都得以保留。
这里有必要再科普一下轨道范围,像GPS基本都运行在地球中圆轨道上,这基本是卫星可以覆盖全球范围的最优轨道。而“北斗三号”则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混合星座,其中,空间段由3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约3.6万千米)、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约3.6万千米)和24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约2万千米)组成,可以看到三代北斗系统高轨卫星更多,高轨卫星覆盖范围更广,三种轨道混合的星座设计也是为了平衡精度需求和建设成本,也呼应了北斗卫星系统“三步走”的策略。
其实我们看到,第一代北斗卫星就支持了短报文服务,但因为终端产品的体积等原因,它的使用场景还是非常受限。专用终端需要单独购买,并且价格很贵,用起来也不是很方便,当然更不可能随身携带。所以限定了它一般只会出现在一些专业的场景和群体中,比如经常出海捕鱼的渔船,渔民们有的就会单独再配备北斗终端。
在这里简单做一下对比,iPhone通信的低轨道卫星距离为1400千米左右,埃隆马斯克的卫星也处于几百千米的低轨道空间。而华为连接的GEO卫星处于3.6万千米的轨道空间。
传统的卫星通信协议和通信频段都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不同,在基带处理、射频电路和天线设计上都有所差异,所以首先就是要让华为Mate 50终端硬件支持通信。其次,手机和卫星直接通信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手机发射功率小,而如今又面临路径损耗,华为首要问题就是解决手机终端与卫星通信之间信息传输损耗大的问题。
3.6万千米到地面的距离衰减就达到了188dB,而3dB的损耗就意味着一倍的衰减。
2020年4月团队完成了可行性论证分析——2021年2月实验室有线连接,第一条消息发送成功——2021年3月实验室无线连接第一条消息发送成功——十几天后样机外场空口,第一条消息也发送成功。不过团队还来不及激动,因为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条北斗信息的0到1而已。
这意味着华为在业界率先实现了让卫星通信进入大众智能手机,具备真正意义上的通信无死角覆盖的能力,也是中国市场第一部可以连接卫星的智能手机。它的成功,也意味着天地一体化的技术正式来到消费电子产业,开启了终端卫星通信大发展的一页篇章。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在华为Mate 50之前,电影中的卫星电话很像是一个大哥大,配有一根外置的四臂螺旋结构天线,因为没有它就没有信号。如今,华为通过改善天线结构,北斗短报文进入智能手机,螺旋结构天线可能自此消失。
支撑华为Mate 50“捅破天”技术的,正是我国的北斗卫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