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兰芳地图(兰芳王国地理位置)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兰芳地图,以及兰芳王国地理位置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除新加坡外华人还曾在海外建立过十个国家,为什么无一留存至今?

 

从明末开始,东南沿海大量的华人漂流海外,并且在海外艰苦奋斗直至建国立邦,从已知的史料来看,华人在海外至少建立了十个国家。下面是曾经存在过的华人国家:

1.林凤王国(林凤,菲律宾吕宋岛林加延湾)

2.港口国(莫玖及其后代,越南河仙)

3.文莱(黄森屏)

4.飞龙国(张涟,苏门答腊岛)

5.纳士纳岛王国(张杰绪,印尼纳士纳岛)

6.泰国吞武里王朝(郑信)

7.宋卡吴氏王国(吴让,泰国宋卡市)

8.戴燕王国(吴元盛,加里曼丹岛北部)

9.兰芳共和国(罗芳伯,加里曼丹岛)

10.三佛齐国(梁道明)

以上这些华人国家大多立国时间较短,结局基本就是两类:一是被西方殖民者入侵导致灭国二是融入当地民族中去了

这些华人国家基本都效仿国内的大明或大清政府结构,保留了极强的汉文明特征,并且国君都十分尊崇儒教,甚至从国内引进汉族士大夫和各种知识分子,模仿国内的科举制度,希望能够建立起全套的中央集权的官吏统治机关。譬如港口国第二代皇帝莫天赐在国内统治稳定的情况下,发展汉文化的文学和艺术。

但可惜的是,即使海外华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母国原有的特征、文化及制度,但是相对于本地土著人数还是太少、势力过于孱弱,大都受制于当地土著势力的制约。在国家建国初势力强大时尚且需要和当地势力共享权利,依靠底层土著的进贡来维持独立生存,一旦华人势力衰微立刻就被取而代之。除此之外,大部分华人国家存在着和国内历朝历代都固有的矛盾,譬如权臣篡位或者继承权的争斗,例如梁道明和吴元盛的国家就因此而亡国。这些国家最终结局大部分都是融入了当地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留着中华传统文明的影子,如马来的峇峇娘惹。

海外的华人国家基本就是国内朝廷的复制品,很难发展出与中华文明独异的文化。这些海外华人国家大都依靠这两种方法生存下去:一是依靠与国内的经贸交往和人才引进,宗族势力及文化团结,形成一个华人军事集团从而巩固统治。二是依附当地政权,半独立性质的为当地政权上贡和提供义务

除此之外,这些华人国家,如林凤、张杰绪都是海盗出身,在国内遭到朝廷围剿,然后在海外割据山头称王,这些政权本身带有流氓属性,人少地少,靠打靠杀掠夺,缺乏统治基础和长远发展的可能性。更不可能发展出独立的文明。

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些华人国家都带有极强的海洋文明属性,重视航海和贸易,这一点是在中华文明的基础上独立强化发展出来的。

 

那些年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使商船远航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一时间大量中国人移居海外,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的所谓下南洋的人口大迁徙事件。下南洋的过程一直持续到近现代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海外华人甚至在海外建立了一些国家。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南宋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广东崖山进行了一场深刻影响后世中国历史的海战。这年三月十九日海战结束,大宋王朝宣告灭亡。就在战斗结束前夕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一时间许多不愿降元的忠臣义士也追随其后,最终有十万军民拒不投降蹈海殉国。陆秀夫的幼子陆自立(号复宋)率领最后残存的南宋遗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岛。在这里陆自立被推举为首领,以图再举。不久适逢爪哇内乱,陆自立率众在爪哇北部沿海三百余里的顺塔地方自立为顺塔国王。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顺塔国曾遣使贡方物于明王朝。《明史》中记载了顺塔国进贡的事情并追述了顺塔国建国始末,至于顺塔国后来的情况史书中并没提及,所以我们也不得而知。

东南亚小国文莱靠着极为丰富的原油、天然气资源在极短的时间里便跻身富裕国家行列。2017年文莱的人均GDP为28291美元,在东南亚国家中仅次于新加坡(57714美元),在亚洲国家中名列前茅。就是这个“富得流油”的小国把一位中国人当成开国之君。这位传奇的中国人便是明朝初年的总兵黄森屏。黄森屏本名黄元寿,是福建泉州人,因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有功被升迁至腾冲千户所千户。洪武年间黄森屏率领自己的家族及邻居数千人由云南经缅甸航海南渡至婆罗洲(现在的加里曼丹岛),黄森屏在加里曼丹岛东部自行称王,建立了独立的华人政权。当时加里曼丹岛上的渤泥国(今文莱)同南方的爪哇国、北方的苏禄国都存在纠纷,于是渤泥国王马合谟沙向黄森屏率领的华人力量求援。黄森屏与渤泥王室联姻结盟,共同统治渤泥,联合遏制苏禄的侵犯。此后黄森屏一系世代跟渤泥王室联姻,对内尽力辅助苏丹,对华人则以渤泥国王自称,直到万历年间相沿不改。渤泥国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国号改为文莱,黄氏一族逐渐回教化、马来化并退出了文莱政坛。但民间一直有王室奉黄森屏为始祖的说法在流传,文莱王室也在不同场合给黄森屏以极为正面的评价并将其列入《文莱王室世系图》中。二十世纪初文莱创制国旗时还特意在国旗中加上两道斜杠以纪念开国的两位亲王,其中一条指的就是黄森屏。

明嘉靖年间广东潮州饶平县有一个叫张琏的客家人。他因不满当地官府勾结倭寇、鱼肉乡民的行为而成立秘密组织”白扇会“,与郑八、萧晚等人密谋起义。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张琏率义军千余攻打湖雷后从县南退走。郑八死后张琏被推举为义军首领,此后张琏起义军一度发展到10万人。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五月张琏在今饶平与平和交界处的柏嵩关称帝,改元”造历“,定国号”飞龙国“。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十一月”飞龙国“将领萧雪峰在进攻龙岩时被龙岩知县汤相督兵杀死。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飞龙军分兵三路出击闽、粤、赣、浙四省:林朝曦带兵3万人攻打今梅州、大埔、兴宁、龙川、和平等地;萧晚、罗袍等人带兵3万人直捣福建永定、上杭、武平、长汀等地,后转战于江西的瑞金、宁都、兴国、万安、太和等地;张琏则亲率义军3万人于五月攻占平和县城,六月又攻陷云霄城并趁势攻打漳州镇海卫。八月飞龙军攻破南靖,十二月夺取龙岩。随后飞龙军由十万人扩展到二十万人,一时间威震闽、粤、赣三省。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明朝派两广总督张皋、都督刘显、参将俞大猷率30万大军兵分数路前去围剿。张琏在战败后率余部引航出海辗转南下,在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后自立为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漳州人、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于他。直到现在仍有大量华人居住在苏门答腊岛上。《明史》亦有记载:’久居三佛齐有数千家闽粤人,可能是张琏部署的后代”。

纳土纳群岛位于南海西南部,是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的门户,距离距曾母暗沙只有400公里左右,距离中国内地陆地约1900公里。早在东汉杨孚的《异物志》中就记载过这里,当时这里被称之为“涨海崎头”,到了三国时代万震在《南州异物志》记载这里为“极大崎头”。郑和下西洋时期在岛上建立驿站并建立营房和各类生活设施。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纳土纳群岛始终是重要的枢纽站,每次船队都会在这里修理船只、补充给养。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把纳土纳群岛赐名为“万生屿、安不纳”。万生屿寓意此地生生不息万代长青;安不纳则表示凡住留该岛的都永远不纳赋税。明朝廷还派曾沅芳为代表的一干船工带着皇上手谕及各自家眷驻守此岛。后来人们根据赐名“万生屿、安不纳”就把这里称为“万生石塘屿”或“安不纳岛”。公元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先是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接着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清军入关后由于剃发易服等措施的推行造成了与中原民众的对立情绪,一时间大量明朝遗民奔赴海外:有的去了朝鲜半岛,有的去了日本,有的则选择下南洋。在明末清初这波下南洋的过程中涌现出一个名叫张杰绪的人物就带着一群明朝遗民来到纳土纳群岛。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实际上的独立王国,不过始终没确立国号,而是遥尊大明为正统。张杰绪死后纳土纳群岛上的华人王国陷于内乱之中,荷兰人趁机入侵吞并了这个王国。

如今在泰国华人占其总人口的14%左右,是除泰族之外最大的族群。从宋元时期就陆续有华人迁居泰国。18世纪泰国华人历史上最杰出的英雄人物诞生了:当时还叫暹罗的泰国被缅甸征服,但缅甸人并未能控制暹罗各地,与此同时缅甸还在北部边境和当时乾隆皇帝统治下的清王朝爆发了战争,于是在暹罗一些未被缅军控制的城镇就形成了佣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在这其中势力最大的一股当属华裔郑信领导的队伍。郑信之父郑镛是中国广东潮州府澄海县华富村人,早年渡海前往暹罗为生并在暹罗结婚生子。郑信从小被当朝大臣拍耶节悉收为义子,取泰文名达信。郑信幼年入寺院受教育,学会了泰语、巴利文、汉语和越语。郑信21岁时剃度为僧,还俗后由义父扶持入宫廷任御前侍卫。后获封爵位并晋升达城军政长官。缅军攻克暹罗王都后郑信于1767年6月率精兵攻打尖城(今尖竹汶府),兵临城下时下令兵士吃过晚饭后将锅炉碗钵等炊具全部捣毁以示破釜沉舟之志。攻克尖城后郑信将这里作为复国基地,在1767年的雨季加紧赶造战船。雨季一过他就率士兵五千、战船百艘自尖城出发,当年11月郑信军至湄南河河口,先收复吞武里城,然后逆流而上直捣大城缅军扎营重地——三菩提树营。缅军不能对抗,大败而归,至此被缅军占领了七个月的大城被暹罗收复。郑信见大城被缅军破坏殆尽,于是迁都吞武里。郑信在吞武里召集因战乱逃亡的流民并设法稳定粮价,在完成安抚人心的工作后就开始对暹罗境内其他割据势力下手,他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统一暹罗的任务。此后郑信在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的同时与缅甸交战多达十次。1771年郑信亲自率军占领了柬埔寨,柬埔寨从此成为暹罗的藩属直到1778年。1774年郑信先后征服喃奔、帕、难、兰那、老挝等城。郑信一朝的国土北边拥有老挝境内的万象、銮巴茫;南边统领甲兰单、单卡奴、沛武里;东边拥有老挝、高棉湄公河地区,窥望越南边境;西边国土远达缅甸的毛达玛、塔威马力、禾脑悉。尽管郑信在1782年被如今统治泰国的曼谷王朝的开国之君昭披耶却克里发动的政变推翻并被处死,但泰国人为纪念他的复国之功尊称其为“吞武里大帝”。1954年4月17日推翻郑信的曼谷王朝正式为郑信铜像举行落成大典,同年12月28日曼谷王朝第九代国王普密蓬特意选择郑信登基纪念日这天亲临主持献花圈朝祭仪式,此后每年的12月28日泰国政府都会举行郑信朝祭大典并循例在铜像地区举行两天两夜的文娱活动。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吴让渡海前往如今的马来西亚宋卡谋生。吴让先是居住在巫王素黎曼旧城,翌年迁居乍纳城童阿旺村,靠种植蔬菜、蒌叶为生。1753年吴让迁至宋卡胶井区,买奴4户从事捕鱼。1758年吴让搬到廉松村经商,在这里吴让迎娶博他仑女子庄氏为侧室。侍奉暹罗吞武里王朝率兵南下征服洛坤一带,吴让趁机于1769年奏请吞武里国王达信:以年交税银50斤的代价承包宋卡湖上端四岛、五岛的燕窝开采权。由于吴让经营有方,因此被达信封爵銮因他奇里颂木,从此人们称吴让为廉松头或伯翁。1775年吴让被吞武里王朝册封为昭孟(意为城主),从此吴氏家族开始统治宋卡府。1784年吴让逝世后其长子吴文辉即位为宋卡城主。吴氏不仅统治着宋卡,还统治着如今泰国北大年、陶公、也拉等三府以及马来西亚吉兰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实际上当时马来半岛中部地区完全处于吴氏家族统治之下。1791年吴文辉因抵御缅甸的战功而被晋升为公爵。此后宋卡城主由吴氏世袭八代。宋卡城主曾发行“振兴通宝”和“宋城通宝”。振兴通宝有无纪年和纪年为1879年、1880年、1881年等各种版式。宋卡城主吴氏发行的“宋城通宝”和“振兴通宝”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传统烙印。宋卡城主吴氏发行制钱无疑是行政权力的象征。从宋卡吴氏发行的货币“宋城通宝”和“振兴通宝”可以看出宋卡吴氏王国表面上是暹罗(今泰国)的藩属,实则为一个割据王国。第四代吴志生在位时修建的庙宇中有“永奠宋邦”的字样,从“宋城”、“宋邦”可以看出宋卡吴氏国主有倾向于以“宋”为其国号。宋卡统治着马来半岛中部,有自己的军队,在政治上有其自主性,在财政上发行自己的货币,实际上已经有很多的独立性,明为暹罗一藩,实则一国。1904年宋卡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马来吴氏王国至此灭亡。马来吴氏王国从1775年立国到1904年灭亡历时129年,是南洋华人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

1793年6月8日《泰晤士报》在第一版头条称赞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新生政权——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泰晤士报》评论道:兰芳共和国的国力虽后于西方诸国,其意义却不逊于1787年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实现联邦的美利坚合众国走向了民主共和。兰芳大统制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虽有疆域大小之不同,人口多寡之各异,但确实是民主政体的国度。兰芳大统制共和国的建立者罗芳伯被梁启超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八个华人之一;被印尼前总统瓦希德称作“与华盛顿并列的世界伟人之一”;被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视作偶像。1738年罗芳伯出生在粤闽赣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小村落。幼年时代的罗芳伯家境贫寒,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必须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可他愣是在挣钱养家之余还坚持读书习武。长大后的罗芳伯是村里人公认的文武全才,不过罗芳伯看书看得很杂,而对科举考试要考的八股文恰恰倒不是很擅长。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多次乡试不中之后已经34岁的罗芳伯彻底对仕途死了心。罗芳伯的家乡自古就有下南洋的风气,同时也是各种反清复明地下组织活跃之地,屡次落榜的罗芳伯也对满清王朝生出不满情绪,于是他就想着去海外建功立业。罗芳伯考虑好后就约上百余名亲戚朋友漂洋过海,来到盛产金矿和钻石的婆罗洲的坤甸苏丹国。罗芳伯在这里重操旧业以教书为生,课余积极联络当地的华人和土著居民,开始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交际才能。

当时的婆罗洲分属20多个马来王国。在华人矿工加入后婆罗洲兴起了淘金热。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婆罗洲的三发、南吧硅、坤甸等马来土邦,已经形成了一些华人集聚地。开采矿山的团体、服务华人的商会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华人组织也应运而生。几个华人凑在一起就可以自称是一个组织。各个组织之间互不统属各行其是。特别是客家人和潮汕人混居的地方还常发生矛盾纠纷。罗芳伯有文才会武术,为人仗义热心,渐渐成为了当地华人社会中最有威望的人,于是很多人在遇到纠纷和困难的时候都来找罗芳伯。婆罗洲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极为恶劣。作为外来族群的华人要在这种环境下立足本就不容易,况且华人所面对的还不只是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婆罗洲的土著居民对华人抱有敌意,统治印尼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也虎视眈眈。在此之前华人移民的数量和规模已经具备了相当气候,在当地工农业生产中成为了当仁不让的主力角色。当荷兰移民在商业领域的利益受到华人的冲击的时候就一面限制入境人口,同时也征收高额的华人人头税。这导致了1740 年的华人反抗,荷兰殖民当局随即制造了镇压华人的红溪惨案。与此同时华人内部并不团结:来自各地的华人往往以自己的籍贯宗族形成小圈子,彼此之间为争夺利益大打出手的情况并不少见。罗芳伯意识到华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在海外站稳脚跟,才能抵御外部的武装入侵。罗芳伯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团结华人,改变华人在婆罗洲的生存环境。

当时坤甸地区的华人按揭阳、梅州、潮州、汕头、海丰、陆丰等原籍贯地组织起类似于侨县的定居点和各自的公司。与此同时他们也将家乡的内战带到新世界:战败的俘虏会被卖给土著苏丹或荷兰人当奴隶。在政治上以给苏丹或者荷兰人进贡的方式谋求自保,但是土人苏丹一般会倾向于压榨华人、维持本族人的利益。所以华人虽然勤奋,但生命财产却并没很好的保证。罗芳伯凭借自己的见地和武力,迅速成为了一帮客家人的头目。他选择了一处名叫山心的金矿落脚并开矿。1774年罗芳伯效仿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找到“有同心者一百八人”组建了“兰芳会”,后来又将其改组为“兰芳公司”。 在罗芳伯的领导下“兰芳公司”发展成为西婆罗洲最大的华人联盟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涉及采矿、农业、粮糖等行业。站稳脚跟后的罗芳伯依靠强大的人格魅力、卓越的领导才能开始整合当地四分五裂的各种华人团体、商会、村寨,最后他成功扫除了所有竞争对手,成为华人在坤甸一带的唯一组织。“兰芳公司”既是一个商业组织,又是一个军队机构。它对内消除异己,统一华人组织,对外积极联络苏丹和当地土族头人,抵御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入侵。 发展到后期兰芳公司不仅发挥着当地华人的贸易组织和自保组织的作用,甚至还帮助坤甸苏丹国镇压土人起义,事后苏丹将金矿产地连同当地的属民10多万居民划归罗芳伯管辖。就这样罗芳伯所领导的兰芳公司在婆罗洲不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同时还在战斗中越战越强,成为了婆罗洲西部一霸。

1777年当美国独立战争激战正酣、法国大革命尚在酝酿之时兰芳公司正式升级为以坤甸附近的东万律为首都的“兰芳大总制”政权。这一年也被定为兰芳元年。罗芳伯成为首任国家首脑“大唐总长”,定都东律万。虽然兰芳自己的称呼一直是公司,意思是管理居民的机构。但是从政府建制、对外关系、暴力机器和经济发展来看:兰芳实际上已具备了比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更大的职权和自由度。最重要的是兰芳的内政外交不受母国节制,所以同时被荷兰殖民者、土人和清朝认定为一个国家。当时清政府将兰芳明确列为与朝鲜、越南、琉球等国并列的藩属国。兰芳共和国的旗帜以黄色为主,上面写有汉字:兰芳大统制。大唐总长和副统制的旗帜为黄色三角旗,地方上的官员和将领的旗帜都是写着各自姓氏的三角旗。兰芳共和国的高级官吏都是穿长袍马褂或西式礼服,而普通官兵则以中国绿营兵的军服为蓝本。兰芳还发行了自己的坤甸货币。兰芳在国家政治制度上实行共和体制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全国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至于“国之大事,皆咨决众议而行”,类似于后来普遍实行的议会制。军事方面设有国防部,没有常设军队,实行全民皆兵;教育方面举办汉文学校,聘请儒士执教,以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为重点。兰芳在国家领导人的产生上结合中国古代的禅让制创立了禅让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形式:上任领导在去世或下台前推荐下届领导,但其能否出任大总长则需要多数公民赞同。兰芳因此被视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共和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共和制国家之一。

淘宝兰芳建国后面对的最大威胁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扩张,在这种形势下罗芳伯主动遣使向清政府请求内附。清政府虽接受了兰芳的朝贡,但只将其视为与朝鲜、越南、琉球等国并列的藩属国,事实上在当时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清政府将海外华人视为天朝弃民。早在红溪惨案后荷兰曾遣使向清王朝谢罪,然而乾隆皇帝却表示自己根本不关心这些天朝弃民的事。罗芳伯对外还是宣称自己是受清政府保护的,此举也的确才曾一度震慑住了荷兰人,使其不敢对兰芳轻举妄动。罗芳伯去世之后兰芳的8位大统制都是按选贤任能原则从梅州客家人中选拔的,但时间一久罗芳伯的体制出现了动摇。从第6任大统制刘台二上台开始荷兰人基本占领了婆罗洲东南部,开始进攻岛屿西部的华人政权。他们引诱刘台二到巴达维亚做客,迫使刘台二同意在兰芳国境内设立公司办事处,同时封刘台二为甲必丹,作为荷兰人统治当地华人的侨民领袖。这是在实际上干预兰芳的内政,还要求兰芳将加巴士河以西的土地给公司办事处。荷兰人还欺负刘台二不懂国际法,在荷兰文的划界文书上只画荷兰三色旗,不画兰芳的大统制黄旗。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充分暴露无遗,荷兰人意识到清政府已根本不构成对自己的牵制力量。1884年荷兰趁中法战争之机入侵兰芳共和国。兰芳共和国人民在大总长的领导下一方面全力进行抵抗,另一方面火速派人请求清朝派兵支援。然而此时清朝自身的统治已摇摇欲坠,根本无暇他顾。得不到清朝的支持的兰芳共和国在武器装备方面又与侵略军相差甚远,在携手当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长达百余年后兰芳共和国终于在19世纪末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