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c网手机是什么,以及c网手机长时间待机收不到寻呼消息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出道就是C位,iQOO手机完全火了,MTK跟着也一起飞啦
前两年就有媒体铁口直断,智能手机市场就是这个样子了,再也没有容纳新品牌的生存空间了…..
然而,iQOO手机在去年横空出世,一出道就被性价比“黄袍加身”,成为网友心中性价比的神。这还不算完,在年初的大数据显示,iQOO手机更是领跑5G时代,成为5G元年的销量大赢家。
台下的业界小伙伴,都已经神经麻木了,对于iQOO手机屡屡创造的销量奇迹,早都见怪不怪习惯成自然了,但这妨碍iQOO手机继续的一马当先吗?自然不会!
都说每年一度的双十一网络狂欢节,才是真刀真枪的比试。一切小心机、小手段,在这个最盛大的网购节日面前都无所遁形,没错,就是靠实力!
随着时间临近双十一网战落幕的脚步临近,各家网络购物平台的大数据战报,都也已出炉。那么,问题也就来了:iQOO手机,在今年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上,还能再次突破自己保持的业界记录,刷新全网的认知吗?
别走开,今年双十一的战报数据,热气腾腾的来啦!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的万元级虽然光芒万丈,但是看的人多,出手的仅仅是少数,真正残酷的战场,每一年都是1.5K-2K元档,今年自然也没有例外,而iQOO手机也没给我们意外,在1.5K-2K元档,“依旧是太公在位,诸神退让”:iQOO Z1获得1.5K-2K元档价位,销量、销售额双料大满贯!
对于智能手机各个方面都有所追求的群体,自然是3K元价位的关注者。这个价位说实话已经是触及大家钱包敏感神经的级别了,既然大家想掏钱,各家厂商也就得拿出点真材实料才行。iQOO 3在这个价位又是鹤立鸡群,成为3K元价位销量、销售额的双料冠军!
今年的大数据战报真是“太吓人”系列,vivo手机开售仅仅2分钟,就碾压了今年618全天的销售额,vivo手机更是实现了半个小时,环比今年618销量增长的666%!
这个数据简直是碉堡了,估计最开心的要数MTK了,被网友冠名多年的猪队友名头,在iQOO手机强势的产品力面前,终于可以摘掉了。iQOO手机卖的越疯,MTK跟着一起飞的也就越高,对于这个情况在我看来自然也是极好的,毕竟处理器平台越是百家争鸣,咱们普通用户就越是喜闻乐见不是,当然距离双十一结束还有一点时间,留给各家厂牌刷新纪录的时间还是有的,大家说还有新的奇迹会来到吗?
消失的手机玩家
↑ 点击上方蓝字「IT桔子」
每天了解一点创投圈
来源:燃财经(ID:rancaijing)
作者:王琳
2008 年-2018 年,智能手机市场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十年。
十年来,智能手机市场汇聚了形形色色的玩家,既有中兴、酷派这样的老牌手机厂商,BAT 这样的互联网巨头,360、美图这样的二线互联网公司,也有如锤子、原点这样的创业公司,格力、康佳这样的家电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巅峰时期,有近 700 家手机厂商。
他们都曾经引领过短暂的辉煌,成为某段时间的「机皇」。但从 2015 年开始,这些手机厂商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他们或退场,或卖身…..
在智能手机行业将会再次洗牌的 5G 时代前夜,重新认识那些消失的手机玩家是有意义的。燃财经梳理了过去十年来不同类别的典型玩家,期待通过这篇文章为你揭开它们消失背后的真相。
逐渐没落的手机玩家
老牌手机厂商的没落
从 2G 到 3G,从 3G 到 4G,中兴、酷派、联想、魅族、金立等老牌手机厂商经历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过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技术上抢占先机,但却因为渠道乏力,产品定位不明,而最终迷失。
无论从何种角度而言,2008 年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3G 牌照呼之欲出,全球第一台安卓手机发布,一个手机行业的新时代开启了。
做寻呼机起家的酷派嗅觉异常灵敏,在 3G 牌照发放的前夕 2008 年,酷派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酷派手机从其研发多年的 Windows CE 平台全面切换到刚刚推出不到 2 年的 Android 系统。因为提早布局,2012 年,酷派登上了全国智能手机市场排名第三的位置,销售额突破百亿,首款 LTE4G 手机突破北美市场。
2008 年,魅族董事长黄章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全部停产 MP3,专门做手机。魅族走的是精品路线——采取与 iPhone 3GS 相同的芯片;设计出比 iPhone 更眩目的手机界面;比 iPhone 薄几毫米,手持更轻,待机时间更长,音质也更好。
在黄章否决了两个版本后,2009 年 2 月 18 日,中国国内第一款大屏幕全触屏智能机——魅族 M8 投入市场。仅仅两个月,M8 销量就达 10 万部,5 个月后,销售额就已突破 5 亿元。2011 年 1 月 1 日,魅族 M9 推出,引起各地排队购买,成为当年的安卓机皇,M9 也把魅族带到了巅峰时代。
魅族 M8
2012—2013 年,魅族和酷派依旧续写过去的辉煌,2013 年底,魅族的战略目标是把全国范围内的专卖店数量由 460 家开到 600 家,酷派则进入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名前八的位置。
但从 2014 年开始,他们却一步步陷入迷途。
酷派出局表面上看是打法过于激进,根源则是对运营商的过度依赖,缺乏自有销售渠道。
4G 时代,酷派延用 3G 时代的战略——提前备货,「卡时间点」,公司内部确定了 2014 年手机销量突破 6000 万台,力争国产 4G 第一的目标。
在上半年,酷派的表现非常抢眼。2014 年 5 月份酷派以 23.1% 的份额跃居中国 4G 手机市场第一。但 2014 年下半年,运营商下调营销费用,终端补贴力度逐渐减小。这意味着过去高度依赖运营商,销量一度超过 80% 的酷派优势不再。
与此同时,酷派的对手越来越多。2014 年 11 月,4G 手机新机型高达 718 款,酷派先发优势不再凸显,过去大量备货则导致库存激增。
财报显示,酷派在 2013 年的包括存货在内的流动资产激增到了 88 亿,2014 年更是增长到了 112 亿。
事实上,运营商渠道消失,酷派并非没有采取行动。2014 年,酷派就区分出酷派、ivvi、大神三个品牌,分别独立运营,大神主攻线上渠道、ivvi 布局线下渠道,但线上渠道比不过小米,线下宣传比不上 OV。
酷派与 360 联合创立奇酷品牌
于是,酷派开始走向了联姻之路。2014 年,酷派先是与奇虎 360 结盟联合创立奇酷手机,一个月后,酷派又「出轨」拥抱乐视,乐视斥资 37.77 亿港元成为酷派第一大股东,从此酷派成为乐视的子公司。
本想着借助乐视生态内容来提升酷派市场竞争力,但 2016 年,酷派新主乐视因为造车导致资金链断裂陷入泥潭,酷派的想法彻底泡汤,只能自建新渠道继续自我造血。
2016 年,酷派拿出了 10.09 亿港元用于销售后,库存才陆续被低价清空。这直接导致 2016 年公司全面亏损 42.10 亿港元,而 2015 年,公司盈利 23.25 亿港元。为此,2016 年,当大多数手机厂商忙于下海血拼抢占市场份额的时候,酷派集团却忙于内部的各项调整,以期达到 2017 年盈利的目标。
彼时,华为、OPPO、金立等厂商迅速成长,而酷派高层动荡、产品经营不善,差距拉大。最终,一代机皇如今卖地求生。
对比酷派,魅族的陨落更像是迷途的猛兽乱撞——被动出击方向不明,过度追求市场而放弃品牌调性,想要创新却不注重市场。
2014 年,魅族饱受内忧外患。公司内部,原魅族副总裁、UI 设计总监马麟带着部分总监和高级经理跳槽乐视;公司外部,小米手机的销量在 2014 年达到了 6112 万台,成为中国市场第一。
安逸的黄章终于坐不住了。2014 年,他给公司开了三剂药方:扩大产品线、引入外部投资、拿出 20% 的个人股份启动公司员工持股计划。
在这样的指引下,曾经「小而美」的魅族抛弃了精品路线走向了「大而全」。魅族采取机海战术,一年发布了 14 款产品,开了十多场演唱会式的发布会,但没有一个爆款。混乱的产品线提升了魅族手机的销量,但魅族主打高端的品牌价值骤减。
2017 年年初,黄章醒悟,亲自挂帅打造定位高端的「梦想机」,并从 TCL 挖来了杨柘主管市场营销, 但杨柘把魅族的产品调性改成了处长范儿,目标人群是中年人,几乎丢掉了先前追求个性与性价比的年轻用户。再加上杨柘手下上演的贪污、打架戏码,魅族人心被搅成一锅粥。
另一方面,魅族引以为傲的技术掉了链子。
从 MX4 开始,魅族采用了联发科芯片,一直不给高通交专利费,而联发科芯片带来的问题直接导致魅族的中高端 MX 系列、Por 系列体验下降。魅族和高通的恩怨直到 2017 年才结束,但此时,魅族的口碑大不如前。
更重要的是,魅族一直强调创新,却忽视了尺度。
魅族 Pro7 外观
2017 年,白永祥主导的 Pro 7 在背面做了一个方形的画屏,其过度超前的手机并没有迎来市场认可,发布两个月后就大降价,即便如此,原本超过百万台的订单,依然还有几十万台积压,而当时画屏定制的成本是 1600 万美元。而那一年,市场更流行的是无限缩窄手机的上下边框。
如今的魅族,品牌价值大幅贬值,尽管多次调整架构,依然无法掩盖其出货量下跌 80% 的命运。
BAT 折戟手机 OS
BAT 都想打造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以抢占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入口,但百度、腾讯在战略上摇摆不定,多番尝试,却又决心不够,只有阿里还有一点儿份额,却押错了宝。
2010 年 10 月,谷歌宣布 Android 系统达到了第一个里程碑——Android 应用数量已经达到了 10 万个。这让巨头们意识到手机操作系统是「规模 10 倍于 PC 互联网」的入口,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的新战场。
BAT 三家之中,腾讯反应最快。2010 年,腾讯曾和英特尔签署合作意向书,整合双方资源联合打造创新 MeeGo 平台(一种基于 Linux 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便携设备操作系统),最终却不了了之。2010 年 12 月 21 日,腾讯宣布和华为合作推出 HIQQ 手机,但当时这款手机反响平平。
直到 2012 年 Android Market 已有超过 40 万活跃应用时,腾讯才开始决定推出基于 Android 操作系统的定制版 ROM,内部已经将该系统定名为 TITA,而 TITA 仅仅发布了一个版本便停止了更新。
TITA LOGO
TITA 失败后,腾讯又在 2012 年以 5000 万元投资了第三方 ROM 团队-乐蛙(主要针对于小众品牌和低价手机开放),但其表现平平,对腾讯在手机移动领域布局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自此,腾讯开始了长达 3 年的静默期。
与此同时,百度也在 2012 年开始发力。年中,百度推出了云 OS。年底,百度斥资千万美金全资收购创新工场孵化的第一家企业点心 OS,它曾被认为是有希望和 MIUI 竞争的产品。
即便如此,李彦宏依然觉得不够。2013 年 1 月,百度 CEO 李彦宏在百度 2012 年表现中「公司系数」一栏的打分是 0。在当时,这被不少员工认为是李彦宏对百度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表现不满意。
因此,百度必须持续发力。2013 年,百度以云 OS 资产加现金的方式投资了百分之百。百分之百成立于 2006 年,通过给遍布全国的中小城市手机店提供小批次的直接供货形成了覆盖 7 万家门店的一站式终端直供服务规模。双方此次结合,百度希望通过百分之百的销售网络使更多的手机搭载云 OS,百分之百想借助百度的资金搭建更好的互联网销售渠道。
短期来看,这种结合确实不错。根据刷机精灵发布的一份 2014 年手机刷机行业的数据报告显示,第三方 ROM 资源中,百度云 OS 位于 CM(一加操作系统)之后,超过了竞争对手小米的 MIUI,排在第二。
但好景不长,2015 年 1 月,百分之百被传倒闭,旗下百加手机业务已暂停。2 个月后,百度云 OS 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内部业务调整,百度云 OS 将于 2015 年 3 月 11 日起,暂停更新。」当时,百度云 OS 已发布 6 个正式版,迭代了 67 个公测版,适配超过 150 款机型,用户数超过 1000 万。
百度云 OS 为何折戟?首先百度以资产投资的方式入股百分之百就走错了。「人家都是 10 亿美元为单位,我们是几亿元人民币为单位,所以我们现在是悠着点花。」百分之百董事长徐国祥曾表示。而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百分之百显然没有足够多的资金。
另一方面,和小米、华为、三星、联想等国内外手机厂商对比,外界几乎难见百加手机(百分之百研发)的身影,而爱奇艺推出的智能手机也没掀起多少水花,同时,无论是百度还是百分之百都没有去扩展更多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百度云 OS 没有足够多的出货量支撑。
百度云 OS 停止更新,接下来是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战争。
一开始,阿里巴巴就想得很明白——打造 YunOS,通过硬件的出货量来保证系统的生命力。2011 年,在和天语联合推出了首款搭载阿里 YunOS 的云智能手机反响平平后,阿里 YunOS 在随后较长一段时间选择了沉寂,但阿里的意志则极为坚定,不惜一切代价,投 10 亿不计币种,达成 3000 万用户,一定要建立起云 OS 平台。
2014 年,阿里投资魅族,其后魅族的多款机型均采用 YunOS 系统,与此同时,在 2014 年,阿里 YunOS 搭载的手机厂商还包括青橙、波导、蓝天信、广信、奥克斯、优思、卓普、友信达、斐讯、欧奇等。
在阿里大规模发力,百度停止业务的时候,腾讯终于觉醒。2015 年 11 月 18 日,在沉寂了 3 年之后,腾讯终于开放了自家开发的 TencentOS 的公测,适配机型包括三星 S4、三星 S3、LG Nexus5 等多款机型。两年后,腾讯在其官方论坛上宣布 TencentOS 将在 6.28 停止服务。
腾讯的出局完全在意料之中。一来,腾讯入局太晚。当时,各大手机厂商通过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改进,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 ROM,不可能放弃自家的或者用惯了的系统去选新进的 TOS。这就使得 TOS 只能将目标转向小众品牌,但更无奈的是,小众品牌已经被 YunOS 占领。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腾讯从来就没想深入这个领域。阿里 YunOS 是阿里的核心业务,仅研发部门就有 800 名左右的员工。反观腾讯,其智能硬件平台部在 2015 年初仅有 200 多人,而负责 TOS 的只是这 200 多人中的一部分。
但阿里 YunOS 在智能手机领域也并未拿下多大份额,阿里当时选择的小厂商出货量有限,而魅族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下降。2018 年,Gartner 分享的数据显示,99.9% 的智能手机都是基于 Android 或 iOS 平台的。不过,阿里 YunOS 却在车联网找到了另外一条出路。
BAT 的节节溃败存在一个共性,即在已经形成固有格局的安卓和苹果系统面前,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切入才能稳定奏效,同时,配合足够规模的硬件出货量支撑,OS 才会有生命力。这样来看,腾讯和百度既没有大规模投资的魄力,又没有足够多的出货量支撑,而阿里虽然有野心,却很打破已经固有的局面。
互联网新贵失声
2011 年开始,盛大、360、美图、乐视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做手机,对于他们来说,抢占了互联网入口,就可能是一场打破阶层的重新划分,但是 360 打法模糊,美图太小众,乐视盘子又太大,他们也终于在这个市场失声。
美图和乐视的手机梦都起源于 2012 年。
2012 年下半年,看到小米手机的崛起,乐视决定在自己生态化反的版图上加上手机这块业务。贾跃亭找到梁军做手机,但后者忙于电视业务就拒绝了。
这年秋,美图率先发力,它选择以自拍为入口,切入智能手机市场。次年 5 月,美图推出旗下首款手机产品——美图手机 1,这款手机以美颜为卖点加上明星代言,在开售当天仅 53 分钟就被抢购一空。
年底,乐视终于在电视业务上站稳了脚跟,随后贾跃亭在梁军的帮助下组建了一支研发团队,包括魅族原副总裁、UI 设计总监马麟、以及他带来的一部分总监和高级经理,和曾主管手机业务的前联想高管冯幸。
2014-2015 年,对于美图和乐视来说,都是突飞猛进的时刻。乐视移动推出第一年手机销量就突破了 1000 万部,美图推出的两款手机产品,也屡屡掀起抢购热潮。
2016 年,是美图和乐视命运的转折点。
根据贾跃亭的规划,乐视移动的策略很清晰,为了拿下市场份额,他们采用比零利润更激进的策略,用户每买一款手机乐视都要亏损一两百元,短短两年,直接成本净亏损至少 40 亿,使得销售现金流完全无法弥补其成本,对上游供应链出现欠款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乐视手机的供应链厂商收不到钱,断货止血,乐视债务危机彻底爆发。
2016 年年底,乐视因为盘子太大资金链断裂。年初,曾向乐视移动提供 30 多亿可转债的机构一直催促其启动 A 轮融资,其中不少机构希望将债权转为股份,但资金链断裂之后,机构拒绝债转股,而是逼着乐视还债。而继孙宏斌后,乐视也再也没有迎来白衣骑士。2018 年 7 月 1 日,乐视手机在更新系统后正式倒闭。
2016 年,美图公司却迎来了高光时刻。依托智能硬件业务 (主要是手机),美图公司在 2016 年年底完成了上市。
在经历一年平静期后,美图的危机彻底爆发。2018 年,美图手机业务开始出现下滑。2018 年上半年,公司智能硬件收入大幅下降 23.4% 至 14.80 亿元,出货量同比下降了 37.04%。
与此同时,亏损持续扩大,2017 年经调整后美图净亏损为 4500 万元,2018 年经调整后美图净亏损为 8.791 亿元。这就意味着,尽管前几年美图手机业务增长强劲,但始终未助力美图走出亏损状态。
2018 年美图在年报中显示,公司已通过战略伙伴调整不盈利及重资产的业务,即电子商务及智能手机,而手机的接盘侠则是小米。
美图手机在告别信中称,做一台让更多人变美的手机,意味着小众,也意味着体量小,无法降低成本去迎合愈演愈烈的价格战,这几乎道出了美图手机死亡的原因。
对于一直亏损的美图来说,用于手机业务的资金有限。2016 年-2018 年,美图总研发开支分别是 2.43 亿、4.47 亿,6.99 亿。如果再除去美颜算法、人工智能、直播、互联网等领域的研发开支,可以想象美图分摊到手机业务的研发支出实在有限。而相对其它手机厂商动辄数亿、数十亿元的研发投入,美图手机的研发资金显然是杯水车薪。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美图一直靠自拍为卖点,且定价较高,性价比不足,而当下自拍美颜功能已经成为手机标配,市面上美颜软件层出不穷,这都让美图手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创业者的穷途末路
2011 年前后,很多创业公司如锤子科技和原点手机也加入了智能手机的热潮,但他们或缺钱或缺乏供应链管理经验、或没有稳定的团队,最终走向了关闭/卖身之路。
2012 年年底,还在 360 的张伟华请同事们吃了一顿饭,邀请大家一起创业做手机。
他曾担任创新工场商务总监,是点心 OS 的联合创始人,但狗血的内部分裂让点心 OS 频临绝境,随后,张伟华转战 360,担任 360 商务总监,并主导了 360 特供机。这两段经历让他清楚地看到智能手机的未来,也让他明白想把手机这事做成,不能受制于人。
很快,张伟华拿到了百度投资部的天使轮投资,次年 2 月,原点手机正式启动。四个月后,第一代原点手机发售,但只有 3 万台的出货量。彼时,账上的钱已经不多了,想要继续做手机,原点必须要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拿到钱,但这中间却经历了多种波折。
原本特斯拉、SpaceX、以及 Gopro 等公司的早期投资者在 A 轮之前已经明确表示了投资意向,但斯诺登的影响让从业者无法接受外部资本,第一笔投资就此不了了之。
2015 年,经过老股东的介绍,原点团队找到了新的资金方。在经过 128 天研发后,定价 1000 元的第二代原点手机预售当天百度指数便突破 10000,八台服务器全部宕机,实际预定量迅速达到 20 多万台。
整个团队此刻就等着钱到账去工场提货,结果投资人表示钱到不了。由于没钱提货,原定于 4 月初开放购买的第二代原点手机,整整错过了 3 个月的黄金销售期。3 个月后,也就是 2015 年的 7 月底,钱到账了,但原点的命运却结束了。因为智能手机的更新速度基本是 4 个月为周期,原点的产品 out 了。
原点手机的故事几乎是各行各业创业者都会遇到的情况——资金是悬在创业者头上的一把剑,公司随时可能因为资金不足而错失最佳的时间窗口期。而锤子的故事,几乎是原点的翻版,却是更高阶的原点,他几乎遇到了所有硬件创业者遇到的一切问题。
2011 年初,雷军邀请罗永浩去小米总部见面,原本罗永浩想以营销能力加入小米,但二人见面后,发现完全聊不下去,罗永浩决定单干。
从第一款手机发布开始,锤子就危机不断。
2014 年 5 月,锤子第一款手机 T1 正式发布却遭受了产能危机。罗永浩和时任锤子科技 CTO 钱晨亲自前往代工厂位于廊坊的生产线,依旧用了几个月才解决产能危机。与此同时,T1 定价超过 3500 元,而 3500 元的价位,用户可选择的机型非常多,以至于锤子在半年内降价超过 2000 元,双重因素下,T1 销量只有 25 万台。
到了锤子第二款手机 T2 发布时,第一家代工厂松日做到一半时,便被供应商围剿,锤子只好寻找第二家代工厂中天信。
不料,T2 发布会前一周,中天信破产,老板刘超强失联,拖欠员工 3 个月工资未发。最后,锤子花了 300 万将被拖欠工人的工资发出之后,才被允许从里面抢救出 6000 台 T2 手机。
中天信出事的时候,松日的危机已经得到了解决,又缓过来了。于是锤子又紧急把代工厂从中天信搬回松日,剩下的 T2 全部都在这里生产,而 T2 过时的配置让这款手机的销量仅仅定在 10 万台。
销量不足,意味着回款有限,资金不足又反过来遏制生产。2015 年全年锤子亏了 4.62 个亿,2016 年上半年锤子又亏损了 1.92 亿,而截至到 2016 年年底锤子科技才拿到了 6 轮融资,钱远远不够花,这直接导致锤子资金链紧绷。
2017 年 8 月,锤子科技获 10 亿元融资。这笔钱几乎是锤子的救命钱,彼时锤子已经连续两个月发不出工资了,甚至多次传出被收购的传闻。
坚果 Pro,也诞生在「成都 10 亿」的曙光之后。这款手机在业内评价极高。作为吴德周入职后主导整个产品周期的第一款产品,它也被认为是让锤子「起死回生」的关键产品,曾创造了锤子科技产品有史以来最好的销量。
但这依旧不能覆盖锤子的成本。据悉,锤子坚果 Pro 的总销量约 100 万台(OPPO 每月销量就有 1000 多万),平均每台 1000 元的物料成本,锤子这条产品线投入的备料资金至少是几亿量级,再加上成都公司团队扩大,经营成本增加,「成都 10 亿」的融资规模,显得捉襟见肘。
如果对比小米,足以看出锤子融资能力的不足。从成立之初,锤子科技经历了 6 次融资,募集资金将近 17 亿元人民币,而同样是做手机的小米在前三轮的融资已经达到了 3.47 亿美元,其 E 轮融资更是高达 11 亿美元。
另一个锤子没有解决的问题是,罗永浩从来都没有一个稳定的团队,他一直在寻找牛人加盟,以补齐锤子在各方面的短板。
2014 年下半年,他曾邀请一手缔造了小米营销体系的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加入锤子,但对方直接拒绝。2016 年元旦当天,松日原 CEO 陈某正式加盟锤子科技出任 COO,这补齐了锤子在供应链的短板。2016 年 5 月,罗永浩又从荣耀挖来产品副总裁吴德周。吴德周到来之后,直接接管陈某和钱晨负责的业务,随后,二人双双离职。
或许,在罗永浩看来,拥有华为狼性文化的吴德周更适合创业公司,而自钱晨离职开始,锤子科技产品线经历了一轮大换血,原来由钱晨率领的摩托罗拉系产品人员多数都被清洗,而吴德周则挖来很多华为前同事加盟,形成新的华为系,但这样频繁的调整动摇了团队的稳定。
锤子依然没有走出资金困局,2017 年 8 月完成 10 亿元的融资之后,再也没有新的资金注入,锤子也因此陷入大规模裁员的困局。
最新的消息是,4 月 25 日,锤子科技已经卖身给今日头条。
家电企业、明星、曾经火爆一时的厂商
在智能手机最火爆的年代,家电企业、明星定制手机、山寨手机都曾经一窝蜂涌入,但他们皆因为性价比太低,核心功能缺失,而逐渐失去市场话语权。
2010 年 6 月 8 日凌晨,iPhone 4 问世,瞬间引起了全球抢购热潮。2010 年下半年这股抢购潮传到中国,据悉中国一线大城市的黄牛只干两件事:春节倒卖火车票,春节之前倒卖 iPhone4。
但 iPhone 的价格(16GB 版签订 2 年合约价 199 美元,32GB 版 2 年合约价 299 美元)让大多数中国人止步——2010 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109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则为 5919 元。
2011 年,一个名叫卢洪波的煤老板看到了商机。他打造一款最像 iPhone 4 的手机,名为尼采。其售价不到 iPhone 4 的十分之一,仅为 399 元,并打出「20 年免费上网、每部手机仅赚十元」的口号。
从营销上看,尼采算得上 OV 的鼻祖。首先,尼采疯狂开线下店,2011 年 10 月,尼采还只有 1000 家店,而到了 2011 年年底已有 3500 家工厂店;其次,尼采大规模请明星代言人,当红香港明星张智霖、影后张蓉蓉、笑星大兵,影帝王宝强都位居其中。
在智能手机刚刚兴起的时代,尼采靠着模仿苹果营销,最好的时候销售额曾达到 20 亿元。不过,这种价格优势很快消失,人们发现尼采手机不过是披着智能机外壳的功能机而已,而后来主打性价比的小米出现则彻底让尼采陷入绝境。
除去疯狂的模仿,2013 年-2015 年,明星定制机成为一大热点。从崔健的「蓝色骨头」,到韩庚的「庚 Phone」, 再到芙蓉姐姐的「女神手机」,水木年华的「100+水木年华」,每款手机背后都承载着粉丝们的力量。
但粉丝的购买力没有想象中那么旺盛。除去限量 5000 台的庚 Phone 曾遭受粉丝抢购,更多款手机则销量惨淡,如芙蓉姐姐号称备货有 50000 部的「女神手机」,在亚马逊月销量仅为两部。根本原因依旧是手机的品质堪忧,如售价 3998 元的「蓝色骨头」,其配置只不过是一年前 MX 四核版的水准,但价格翻了两倍。
智能手机的另一股参与者是家电企业。
2010 年开始,曾经在功能机占据 55.7% 份额的家电企业开始涉足智能手机领域,此番布局,家电企业更多的是想在智能家居上有所作为,以手机作为智能家居的控制枢纽,从而撬动家电行业。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格力。2015 年,空调行业遇冷,格力出现了 6 年来业绩首次下滑的现象。也是这一年,董明珠带领格力进入手机行业,她的目标是格力手机要销售 1 亿部,向小米的销售目标看齐。随后在当年 6 月 1 日举行的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改口称,「未来相信卖 5000 万部不成问题。」
但目前来看,格力手机的销量并不好看。格力共推出三款手机,但第一款手机没有公开发售,仅供内部人员购买;2016 年,格力推出第二代手机,并在格力官方商城公开销售;2017 年,格力推出第三款手机「色界」,但一个月销量才 25 台,而从总数上来看,这三台手机加起来销量也不过 10 万台。
但董明珠依然坚信格力是最好的。2017 年,在《对话》节目中,董明珠甚至当着华为 CEO 余承东的面放话,「希望华为手机做到市场第一,格力第二就好」。
如果说格力是中高端手机市场的「遗珠」,那么如康佳、长虹、海尔这些企业推出的手机更像是被迫选择了老年机市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是主流用户的选择。
家电企业在智能手机的陨落,一来是因为家电企业做手机一直是作为拓展多元化业务的一部分,核心技术和竞争实力不足,对市场的反应更是滞后。
二来,家电企业生产的手机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智能家居的入口,承载连接和控制智能家电家居一体化的功能。但智能家电家居的核心实际是操作系统,手机并不是核心功能,这种思路完全偏离了市场。
种种原因,导致他们逐渐失去智能手机市场的话语权。
新的起点
从 2008 年到 2018 年,国产手机巨头经历了从「中华酷联」到「华米 OV」的改变,这中间街机易主,巨头倒下,而就在这些手机玩家正逐渐退出市场时,2018 年 6 月 14 日 11:18,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 3GPP 第 80 次全会上正式批准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5G NR)独立组网功能冻结,这意味着新的战争开始了。
过去,每一次技术的更新都会带来一次大洗牌,从 2G 到 3G,诺基亚、摩托罗拉被淘汰;从 3G 到 4G,酷派、魅族、金立等纷纷落伍。
燃财经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联想去年已发布5G手机
如今站在从 4G 到 5G 的关口上,无论是已经占据市场主流的华米 OV,还是已逐渐没落的中兴、酷派,大家都想搭上 5G 的浪潮, 走在最前面的华为已经拿下了 40 个 5G 商用订单,小米已经推出了首款 5G 手机,各家手机厂商大都决定在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推出 5G 手机。
对于华米 OV 来说,这是一次巩固市场份额的机会,如果不加速追赶,就可能面临淘汰;对于那些已经逐渐失去市场份额的手机品牌来说,这是他们能抓住的最后的希望,他们不得不全力以赴。
智能手机的竞速,不会停止。
参考资料(部分):
《亲述丨一个国产手机品牌之死》
《百度/阿里/腾讯为啥也要做手机》
《美图做手机的第六年:是说再见的时候了》
《中国手机往事》
《锤子生死劫:深陷资金链紧张、大规模裁员困局》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日话题
你用什么品牌的手机?哪一点最吸引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