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裳潮汕话(裳的读音shang还是chang)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裳潮汕话,以及裳的读音shang还是chang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非遗小知识|中国刺绣

 

看绣,触心。时光是醉人的,仿佛遥远的江南古镇上,娇媚女子误了桃花,寄思在这旖旎的锦缎上,一绣千年。

刺绣是一种心灵艺术。

美不是表面繁华,是一种渐次渗出的妖娆。一个女子寄予最深的爱在锦缎上,一丝一线的情意,只为交付于自己最心爱的人,无声胜有声。懂她,便懂她的银针下的心事。

刺绣,如诗,高雅,在这美感的触摸中,好像摸着久远的故事、失落的年华,好像从嘈杂喧嚣的繁华中一下子回到宁静与最初。

最美的刺绣,总是以明艳的色彩映衬于往日的云烟,一如最辉煌的成就,总是因艰苦卓绝的奋斗而生成。

春女怨

作者:朱绛

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

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丝织产业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从事桑麻和丝织的作业,促进了刺绣发展。另外,社会阶级的划分,如阶级制度和祭祀礼制的确立,对刺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推动了刺绣技艺的精益求精。贵族与官僚,官僚与商人们,试图通过精美刺绣服饰显示自己的不同和身份的尊贵。

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

汉代末期,佛教文化的兴起,刺绣除了表现吉祥寓意的民俗民风外,更多的偏向了佛像和人物形象等方面,使得刺绣在文化精神方面有了深层次的表现。

三国时期的孙权夫人赵姬在方帛上绣制了五岳、城邑、行阵、河海等图案,乃有“绣万国于一锦”的说法,赵夫人也被人们称为“画绣”的鼻祖。

 

北宋刺绣大士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刺绣更是成为了女子的必修课。刺绣成为了评价一个女人的必考项。“大家小姐”把刺绣作为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的唯一活动,于是形成了“闺绣”。

《旧唐书·后妃传》:“宫中贵妃院,织绣、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同昌公主出嫁时有绣被,上绣鸳鸯三千并间以奇花异草。 不但有官方绣工专为御用,而且民间刺绣也已向精致方向发展,出现带有晕染的书画之风。

 

张瑄《倦绣图》表现了唐代宫女刺绣的情景

 

据苏鹗《杜阳杂编》记载,唐朝由于崇佛、重佛的宗教意识兴盛,出现了刺绣佛经,开创了绣字技艺。唐代刺绣针法种类多达数十种, 其中出现了加金、 银线盘绕图案轮廓的刺绣方法, 叫盘金、银绣。

从北魏开始出现了专为佛教供养的刺绣佛像,其中敦煌藏经洞出土了大量的刺绣佛像,多采用锁绣针法,使用头发刺绣佛像,以表达信诚之意,这种绣法称为“发绣”。

到了宋代,手工刺绣因宋代书画历来受中国文人所推崇,工整严谨的绘画风格被应用到绣稿方面,开创了纯审美的绣画及绣法书。

 

宋代刺绣 老子骑牛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宋以后,由于受到文人的青睐,刺绣风格趋于多样化。吸收佛教文化,文人的修养,从皇宫到民间,刺绣开始产生了流派,苏绣,蜀绣,湘绣,蜀绣、京绣,鲁绣……

 

《佛影》局部,苏绣传承人姚惠芬绣

 

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

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 苏绣 |

纯手工的苏绣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艺术品。秀丽女子、轻挑慢捻,烟雨朦胧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山河壮丽景色,一幅幅跃然于薄纱、丝绸间。

 

姚惠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承人

 

过去的苏州,家家养蚕,户户绣花,从宋开始就星罗棋布,到了清更是花团锦簇。现在的绣庄也是多半开在河边,青石碧柳,花窗雕栏,女子坐于绷前,娴静温雅的以针作画,一枝一叶,一帆一船,水音小调皆在手中缠绵。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地处江南,,滨临太湖,盛产丝绸,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

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作品之一。艺人们把一根头发粗细的绣发线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细线绣,并将十万多个线头藏的无影无踪。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都可以看倒小猫调皮活泼的神态。绣猫最难的是一对猫眼睛,艺人们要用二十多种丝线才能把猫眼睛绣的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 “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这样写:“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她亦是书香宦门之家,她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苏绣,神韵灵动,而这名唤作慧娘的绣娘,是姑苏女子。由此又道出苏州人杰地灵,乃锦绣之乡。

唐代时期,苏绣达到了鼎盛。丽人们穿着有金丝银线织就的彩裙,在阳光下闪耀夺目,将唐朝的皇宫衬托的奢华荣耀,惹得诗人李白对苏绣着迷万分,感怀之下吟咏出:“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

 

苏绣 《清明上河图》

 

唐伯虎、沈周开创了“吴门画派”,徒子徒孙遍布江南。为了生计,不少吴门画派的画师开始为苏绣设计、描画底本,将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引入到苏绣当中,通过对这些书画技巧的描摹和借鉴,苏绣更趋精美雅致,从民间艺术一举登上大雅之堂,有“画绣”之美誉。

好的绸缎必是蚕丝的,轻软如烟而又细密温厚,犹如时光里的美人,长裙广袖掩映在一幅古意的画卷里。

 

苏州刺绣 桑蚕丝绣花丝巾

 

一个人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情,是要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热爱!在潮绣大师康惠芳的指尖针线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她那一份对于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文化的执着与坚守。从15岁的青葱少女至如今66岁的质朴老人,50多年来,逝去的只是红颜,不变的却是对梦想的坚守。

 

康惠芳 潮绣国家级传承人

 

| 粤绣 |

细如毫发、不见针脚,把彩色蚕丝当颜料,广绣和潮绣以布代纸,用针作笔,2000年的寂寞时光里梭织出绝美艺术芬芳,也使得两大绣派组成的粤绣,与苏、湘、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垂下的重重帷幔之间

看得见潮绣中斑斓艳丽的戏服

或者绣着“花开富贵”图案的广绣披肩

一针一线中散发着岭南的气味

这是每个老广州的脑海中粤绣的依稀记忆。

 

潮绣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于皇宫中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足见其技之精。

 

广绣

 

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举国惊艳其技艺之精,广绣之名遂传至欧洲,名扬海外。

 

广绣

 

粤绣,以广绣为代表,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刺绣品,即专指广府地区的刺绣工艺品,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

清初,英国商人拿具有西方油画风格的服饰图样到广州绣坊订制绣品。绣工为绣得惟妙惟肖,增加了绣线种类,借此也改革了绣法,丰富绣品的表现力,使广绣技艺大幅提高。

清中叶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大幅的绣画纳税也要白银1.2两,可知价值不菲。当时的广绣作品布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色浓艳且具有光影变化。今故宫仍保存着当时广绣挂屏可证其艺术高超。

 

广绣 《岭南佳荔》

 

粤绣(广绣)大致分为两大品类:一是盘金刺绣,二是丝绒刺绣。盘金刺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纷刺绣,金碧辉煌,雍容华贵。丝绒刺绣开丝纤细,色彩缤纷,绣出的花鸟尤其精美。

广绣刺绣技法有“钉、垫、拼、贴、缀”五种。其中一些技法难度大,要求高,钉金垫浮绣的二针龙鳞和鱼鳞立体针法被认为是刺绣工艺中难度最高的针法。

潮绣,发源并流行于今潮汕地区,自以来,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织缍刺绣。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男子精于绣功,为其他省市所罕见。

潮绣绣艺精美细致,构图均衡饱满,色彩富丽堂皇。刺绣艺人使用各种缎绸、绒线、金银线、垫绒线和棉絮纸丁为原辅材料,运用垫、绣、贴、拼、缀等工艺处理,使绣品的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画面形成潮绣独特的浮雕艺术特色,因此在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

 

开创中国双面垫高绣法的先河

 

潮绣的独特之处在于垫高绣,即在绣地上铺贴一些棉絮,多少按纹样要求,最高有1寸多,然后绣上金丝绒线,使绣物有如浮雕,富立体感,刺绣出来的图案栩栩如生,处处点缀着引人入胜的境地。因样式精致,潮绣在古时多为历朝贡品。

优秀的潮绣工艺者的培养是漫长的过程,一名天赋良好的绣工要想技艺娴熟至少也需五六年,尽管如此也尚不能掌握潮绣的完整技艺。

 

潮绣与花丝镶嵌结合的创意包

 

40多个工艺品类,6万多从业人员,时光如梭,潮州匠人绣龙穿凤,将传统的造物思想与极致精巧的手工艺品,通过手中的绣针绽放出千年的潮绣文化。

| 蜀绣 |

起源于川西民间,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12大类共122种。

蜀绣又名“川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主要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带的刺绣。

西汉末刘歆《西京杂记》;这些记载显示出在西汉时锦和绣都是人们心目中最精美的丝织物制品,表明当时的织绣工艺应当是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同时传达了汉时蜀地锦绣的色彩都鲜艳夺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到西汉末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后汉书》)。

2006年5月20日,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成都市的郝淑萍为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蜀绣 玉兰花手工刺绣披肩

 

蜀绣中非常经典的双面异面绣,则是同时用两根针穿不同颜色的线,把针通过屏风,两面同时进行绣制,体现了绣娘高超的绣织技艺。

 

蜀绣 手工刺绣团扇

 

1925年前后,仅成都就有刺绣从业人员一千多人,店铺六十余家。20世纪50年代,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 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人数达四五千之多,相当于刺绣工厂在职职工的15倍。她们除刺绣被面、枕套、头巾、手巾、衬衣、桌布等几十个品种外,还积极生产外贸出口的生纺绣片、绣屏等。

千百年来,蜀绣——这个浸润了芙蓉城山水的“蜀中之宝”,在蜀地儿女的手下绣制着不朽的传奇,已然成了这个城市的名片。

从汉朝的“锦布绣望”开始,蜀绣便美名远扬,被誉为“天下无双之物”。那针针线线,丝丝入扣,描绘着巴蜀的花鸟虫鱼、磅礴山水,呈现着巴山蜀水的线条与灵韵。

| 湘绣 |

据资料记载,湘绣是从农村妇女用来装饰衣服、荷包、烟袋的制作开始的。后来有一些画家参与湘绣的设计,把中国的一些技法移植到刺绣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

“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通过七十多种针法和一百多种颜色的绣线,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的湘绣。

从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绣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一定的发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湘绣 手工刺绣双面绣

 

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

 

金彩湘绣

 

湘绣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已发展到异色、异形、异面的双面全异绣。

 

成新湘 湖南省湘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

 

| 京绣 |

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又名“宫廷绣”或“宫绣”,明清时期始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京绣用料考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以材质华贵著称。一般选用上好的绸缎为面料,配以鲜艳绣线,其色彩与瓷器中粉彩、珐琅色相近,此外还大量使用黄金、白银锤箔捻成的金银线。现流传于世的京绣珍品大部分出自男工巧匠,是“宫廷绣”与“闺阁绣”的明显区别。

| 瓯绣 |

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因温州地处瓯江之滨,又名“温绣”,亦称画帘。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其制作方法是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和彩线在上面制成作品。针法类型包括有断针、滚针、乱针等20多种。瓯绣内容有人物、走兽、山水和风景等,尤以人物见长。

| 顾绣 |

顾绣不是一个地区的刺绣,而是晚明顾氏女眷擅刺绣而得名。顾绣所呈现的是一种文化、一件艺术品。顾绣所费的丝线、底料均为精选上品,作为临摹蓝本的唐宋字画,一幅也非常昂贵;而顾氏儿孙“服食起居必多方选胜”。后来顾氏衰落,子孙无养,便将顾绣商品化,同时也招收绣娘。

| 杭绣 |

南宋之初,杭绣最精华的“金银彩绣”曾为皇家垄断,因此也称“宫廷绣”,“南宫绣”。当时的刺绣艺人多以男工为主,行业中形成了只收男工不收女工的规矩。由于从事杭绣的多为男工,因此也被成为“男工绣”。

刺绣之美,是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

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来到杭州,带走琳琅满目的中国工艺品,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上流社会,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带走的不仅仅一见华彩艳丽的团花锦绣、龙凤呈祥,还有文化厚度与中国人美好祝愿的人情温度。

花、鸟、鱼、兽、建筑、人物、器物……在刺绣技艺里,构成为了中国人独具特色的生活美学!

绣娘,一份美丽而寂寞的职业,几个月、几年才能绣完。今天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耐心潜心修炼呢?

回忆似绸相思如绣,每一针落下,都将光阴凝固在绸缎上,每一针捻起来,都带起手指的温度,却又安安静静,获得灵魂的适意。

这就是手工的价值,也是我们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