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星巴克咖啡粉(星巴克咖啡粉保质期)

星巴克中国的业绩下滑就如同瑞幸的起死回生,充满魔幻。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星巴克咖啡经营有限公司杭州小河路店因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被杭州市拱墅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万元。

新晚报综合环球网、天眼查App、浙江在线、西湖之声

日前,淘宝星巴克发布2023年财年第一季度(2022年10-12月)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星巴克中国内地市场叫营收为6.217亿美元,同比下降31%同店销售额下降了29%,同店交易量下降28%,平均客单价下降1%。

同期的瑞幸,总营收为36.95亿元,同比增长51.9%。2022年的咖啡市场,亦是一片“看涨”:中研普华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咖啡市场需求规模为4809亿元,同比增长26.%;2022年中国咖啡市场产值规模预计为4768亿元,同比增长25.9%。

星巴克发布一季度财报后,一则#为什么国内喝星巴克的人越来越少了#的话题,“悄然”收获了3.3亿的阅读量。

事情发生在2013年,央视报道称,一款在伦敦售价3.81美元的星巴克咖啡到了北京,价格变成了4.81美元,提升了26%。但是,北京的人均可支配上入远远低于伦敦。报道还提到了星巴克2013年第二季度财报,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营业利润远高于欧美地区,甚至是欧洲等区域的16.8倍

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星巴克挺进10个新城市,分别为四川广安、陕西安康、湖南吉首、河南周口、江西萍乡和新余、安徽亳州和宿州、内蒙古乌兰浩特、山西阳泉。星巴克的下沉战略,正被迅速推进。

瑞幸虽然初创时曾立志要做“中国版星巴克”,但从一开始它和星巴克就不在一个“频道”。星巴克主张的是以“第三空间”为核心的“慢咖生活”,而瑞幸却探索的是基于数字化手段的“快咖场景”。在瑞幸提出无限场景,飞速拓展自提点的时候,星巴克依然囿于“第三空间”里的门店体验,直到2019年,星巴克的首家啡快概念店才在北京上线,门店加入“在线点,到店取”的啡快服务和专星送服务。对此,很多媒体给出的解读是“迎战瑞幸”。

和瑞幸相比,星巴克的“慢”还体现在推新上。瑞幸财报显示,2022年瑞幸上线了近140个新SKU,有心人整理计算,瑞幸的上新频率是星巴克的2.5倍

时至今日,我们提到星巴克,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依然是它的“第三空间”,但和上述提到的“暴利门”时期相比,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三空间”。近几年,纯茶馆的美学故事在各地上演,既有tea’stone、奈雪茶院这样的含着金汤匙高调上线的品牌,亦有低调的独立茶馆,它们和很多咖啡馆一起,都可以成为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替代空间。

第三空间的玩法在饮品界已经普及,这意味着由第三空间产生的溢价正在降低,那么,对于星巴而言,由“第三空间”主导的高价位在中国消费者便由曾经的“理所当然”变成了“太贵”

与此同时,近两年,星巴克先后推出过非遗概念店、共享空间概念店等,通过引入中国本土文化,创新设计“功能区”等手法强化第三空间的体验感,但引起的热度并不高。对此,一些网友评论星巴克正面临第三空间创新灵感“枯竭”的尴尬,但参某却认为,这更多是因为人们对所谓“第三空间”的猎奇性已经降低

这背后,是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不再不可替代。市面上,从高逼格到性价比,从咖啡馆到纯茶馆,有着各种各样的“第三空间”。如今的星巴克,手里的第三空间“王牌”正在失效;但如何驱动“王牌”重回巅峰或者如何打造新“王牌”,星巴克可能还没想好。

新京报讯(记者 彭镜陶)12月13日上午,新京报刊发调查报道《卧底星巴克:咖啡食材过期继续卖,保质期随意改,报废糕点再上架》,揭露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震泽路店和昌兴大厦店,存在多种卫生安全隐患:食材过期后仍继续用,做成多款畅销饮品售出;主管、店员“言传身教”篡改保质期,有的食材被人为“延保”一周;承诺“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第二天却被偷偷上架。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每天买饮品都要排队、一天一家门店就能卖出四五百杯饮品的“星爸爸”,看似管理体系完备,食品安全却堪忧。

上海星巴克咖啡经营有限公司杭州小河路店于2021年6月9日从星源(上海)贸易有限公司购进6盒净含量为54克的便携式滴滤咖啡(佛罗娜研磨咖啡粉),以69元/盒的价格销售。截至案发,货架上剩余在售的4盒便携式滴滤咖啡(佛罗娜研磨咖啡粉)中,有1盒已超过保质期2天(生产日期为2021年2月15日,保质期至2021年12月12日),故本案的涉案货品货值为69元。2022年2月26日,经当事人申请,涉案便携式滴滤咖啡已销毁。

之后几天,记者发现这家店几乎每天都会把前一天剩下的糕点偷偷摆上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