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各地纷纷开启“热热热”的“烤炉”模式。面对持续的高温天气,各类防晒装备齐齐上阵,掀起夏日“防晒消费热”。户外防晒品牌蕉下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蕉下”)也乘着这股热风,于4月8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但是4个月过去了,蕉下的赴港上市没了下文,却深陷各方质疑。根据多家媒体报道,蕉下存在“产品均为代工贴牌品控存忧”、“过分依赖线上渠道”、“重营销、轻研发”等诸多问题。
随着颜值经济的兴起,从身材到养发、护肤和医美,爱美的女孩们凭自己的消费实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风口。从完美日记到华熙生物,哪怕只是一支小小的雕花口红、一剂玻尿酸产品,都可以帮助这些公司在巅峰期撑起百亿元市值。
除了商业合作的壁垒外,蕉下的产品也的确具备一些科技含量,比如相较其他品牌,蕉下的纱线纤维数量较多,吸水能力更强,触摸手感更凉;当然凉还有另外一个黑科技的加持——蕉下在面料生产过程中会加入凉感注剂,故而即使其他防晒品牌与蕉下使用相同纱线,凉感也不及蕉下。
另一个原因是蕉下完全没有攻克中高价市场。
女性们的防晒需求,并不仅止于防晒霜一种产品。
(不同平台蕉下商品截图,左为淘宝,右为唯品会)
微毒,又是农药,这俩词触碰到不少人敏感的神经,激起不少担忧。驱蚊花露水不能用了?非也。花露水属于农药范畴的,都有微毒,经过检测对人体没有伤害,仅对蚊虫有效。写微毒是国家规定,请消费者安心购买使用。
(搜索“防晒服”结果,图/淘宝平台截图)
咨询顾问:汪老师
蕉下衣服线头多、走线、错位等品控问题也被消费者屡屡诟病。尽管蕉下声称其防晒衣紫外线阻隔率大于等于99.9%,但消费者并不买账,“穿了跟没穿一个样,还不如穿衬衫。”“让我有点失望,果然是广告做得太好了。”
防晒服饰品牌蕉下历来倚重线上渠道。据招股书,2019-2021年,其线上店铺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0.6%、66%、68.3%。但最近,却有网友反映其线上店铺存在同款服饰实付款不一致问题。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同一平台同款服饰,蕉下两家线上官方店铺实付款不一样。具体看来,淘宝上,蕉下官方旗舰店的工商资质信息显示为深圳市兜满科技有限公司,beneunder旗舰店的工商资质信息同样显示为深圳市兜满科技有限公司。而一款名为“蕉下防晒衣”在蕉下官方旗舰店实付款为149元,而在beneunder旗舰店实付款却为123.64元,而且还赠送蕉下护眼角口罩,两者价差达25元。
消费者王女士告诉红星资本局,7月6日,她在昆明一家蕉下线下门店花254元购买了一件防晒衣,7月16日才第一次穿,因在户外活动时沾上泥土,就先用水冲了冲,随后却发现衣服掉胶了。后来王女士就此事询问了该店店长,“她说这不在公司质保范围内。我还没有洗过,只是用冷水冲了一下,就成那样了。意思是洗都不能洗,一次性的?”
蕉下官方旗舰店页面显示,一款披肩防晒衣经国家级测试UPF(紫外线防护系数)为50+,而且紫外线阻隔率大于等于99.9%。据中国质量新闻网报道,《纺织物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规定,只有当纺织品的UPF大于40,并且透射比小于5%时,才可称之为防紫外线产品。根据蕉下的官方页面,蕉下是符合防紫外线产品规定的,但仍有消费者认为其防晒效果并不好。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蕉下分销及销售开支分别为人民币1.25亿元、3.23亿元、11亿元,分别占收入的32.4%、40.7%、45.9%;其中,广告及营销开支占收入的百分比分别为9.6%、15.0%、24.4%。据悉,2021年,蕉下通过与600多名关键意见领袖合作来推广产品,为在线门店带来流量。蕉下坦言,能否通过关键意见领袖及名人代言营销产品对业务的成功而言十分重要。
招股书显示,蕉下2019-2021营收3.8亿、7.9亿、24.1亿,本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年内亏损为2321万、7.7万、54.7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