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茶按叶色的深浅分为乌叶类、白叶类。长在树上的树叶偏深绿色的叫乌叶,偏浅绿色的叫作白叶,这是很早以前的约定俗成。
凤凰茶的品级我们需要重点了解一下,它是按照品质呈现,分为单丛级–浪菜级–水仙级三大品级。单丛,就是一个大的品级概念。不能把所有的凤凰茶都叫做凤凰单丛,为什么?因为它是“一树一香,一枞一味”,所以要单采单做。并且,在品质呈现上是“甘醇香韵”四要素兼备,这才是真正的单丛茶,缺了一个字都不行。现在的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凤凰茶,都叫做单丛茶,很多消费者不知道也弄不清哪个是真的单丛,哪个不是真的单丛。
三月茶山摘采忙,一杯春露院生香。
凤凰单丛茶的制作技艺,是业界被誉为最高超、最精湛、最独特的制茶技艺之一,而它的核心就在于半发酵的制茶工艺。整个凤凰单丛茶初制茶制作流程包括:采摘→晒青→晾青→碰青→杀青→揉捻→烘干,这些都是流传了数百年的制作工艺,茶人们一方面在严谨继承,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尝试使用先进技术来改进,以便提高制茶的效率。
宋种4号为蜜兰香型。
二月潮州摘采忙,一杯春露院生香。
将茶叶摊薄在竹筛,搬进室内晾青架上,保证通风透气,让鲜叶温度降低,目的是让茶叶不会因晒青温度高而导致茶叶过快发酵出香。
凤凰单枞品质特点
单丛香气高扬,得益于茶叶加工。从采青的轻拿轻放,到晒青使茶叶水分蒸发,激活了茶中酶活性;再到碰青使茶叶发酵,香气成分游离出来;最后做茶使茶汤、茶香固定,让好茶保持原汁原味。这一系列繁杂的制茶工序,最大限度保证了茶鲜,茶香不流失。
至于茶的口感和滋味,我跟各位分享一下个人体会。我把醇、润、苦、涩、甜归类为口感,把香、韵、清、爽、甘归作了滋味。我查阅了一下,没见到有人把口感和滋味再作进一步的细分。做此斟酌也未必准确,供大家做个参考吧。
传说的落地——“宋种1号”。宋种1号是凤凰茶区最古老的一株,原先生长在乌岽山,据说是南宋末年由村民几经选育后栽种至现代,树龄达600多年,是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的单株,但是已于1928年枯死。从树龄上看,“宋种1号”这一株老茶树是符合由宋代生长至今的,所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宋种是单指这一株茶树及其后代。但是从广义上讲我个人还是觉得“宋种”不应当单指这几株,毕竟从单枞的发展历史来看,它其实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了,可能在元明清时期就有“宋种”存在,那时树多叶茂,便不显得极为珍贵,而时至今日,幸存的古茶树越来越少,“宋种”的定义也就越来越窄了。
单枞的投茶量一般应控制在6~7分满,水沸后冲瓯烫盏,然后投茶。投茶后不摇香,略略覆盖即可。洗茶要快,可用“刻不容缓”来形容。
茶青失水率为10%~15%。
说起凤凰单丛,詹逸波很有心得,也很有专业的解释,他说:先从种植单丛茶的地理环境分析,同一个茶树品种在平地、低山、高山采摘的茶叶品质不同,受高山气候影响,土壤温凉,养分适宜,一般施用有机肥,有利于茶树机体物质的运输、积累,特别有利于根部茶氨酸的合成及运输到新梢。
首先,冲好茶必须要配好水。如果有山泉水那最好,但一般我们通常用的自来水,最好过滤后静置几小时,使水中的氯分子降减到较低程度,达到无污、无味、无杂质的程度也就可以了。
其次,冲单丛茶要把握好置茶的量,单枞茶的投茶量一般应控制在6—7分满,把它投在盖瓯或是紫砂壶里,最好用接近100度的沸水冲泡,第一至二次冲泡的茶汤可以用来洗杯烫杯,顺便把茶叶中的杂质剔除,接着冲泡出的茶汤就可以喝了,凤凰茶讲究快进快出,不能浸泡,浸泡冲出来的茶会带苦涩,除非到后面茶叶冲淡了,才会适当浸泡下,冲的过程中每一次出汤,也要出彻底,不能留有剩余的水在茶瓯中,不然也导致下次的汤水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