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儿童汉服女装古装(汉服女装古装淘宝)

本文作者:怡然自得210

身为一个对汉服有过兴趣,做过了解,但是没有真正入坑的人,这个题目本来是不敢写的。但是昨天打开值得买,发现推送了一篇《和服游京都》的文,可能很多人对和服、汉服的区分并不明确,前几年也有不少新闻说,着汉服上街的妹子们被当作穿和服。这篇只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历史上的服装,毕竟我们作为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及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幸存的一个,还是有很多光辉灿烂的历史的!

下文图文来源主要为“汉服吧”、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以及淘宝。有侵必删。

一、汉服简介

1、汉服历史

《礼记·深衣》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商周开始就有丝织品,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而汉代丝绸之路的兴盛,和等级制度逐渐的严明,使得汉服发展到一个高峰期,但是贵族和平民的服饰还是有本质的不同,平民以便于劳作为要。魏晋时代汉服以飘逸为特点,而到了唐代,日常多着胡服,大型节庆和祭祀场面着汉服,设计趋向于圆润华美,也吸纳了很多外来服饰的元素。宋代尚务实朴素,多着显现身体修长之衣,后期也出现了窄袖长衫。明朝开始,棉花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也带动了各种披风、夹袄的流行。

实际上汉服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但是我们为什么提的最多的,还是汉代、唐代、宋代和明代,因为这几个朝代是我国比较发达的、统一的朝代,服装的发展也是百花齐放,穿这些朝代的汉服,很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

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满清政权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汉服自此消亡。大家更了解的,估计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滑稽的是,清灭亡后,一群遗老遗少还舍不得辫子。

2、汉服的基本结构

总的分为头饰、上衣、下裳、鞋、佩戴饰物。

1.头饰分为冠、冕、牟,由于古代男女头发均较长,需要束发,束发后还需要横插一根较长的笄(所以及笄之年也特指成年)。又由于贵族才能戴冠,故诗云:“当年冠盖满京华”,意指权贵。

庶人一般就把劳动时候擦汗的布巾戴在头上,为帻。戴有帽顶的帻可以不用带冠。

没冠冕以前的头衣就是帽,有侧帽风流一语,意即帽子戴歪了,但是人好看,所以引领时尚潮流。一般人是不行的。

2.上衣必右衽,左衽为亡者着衣。

3.裳特指裙,着裳腰间需束带,称为绅,搢绅即把上朝时所执手板插在带间,后演变为缙绅,意指仕宦。

这里要问一个问题:古代人穿裤子吗?穿!古代的裤子叫“绔”,是套裤,主要作用是御寒的,是开裆的。有裆的裤子叫裈,形似后世的短裤衩,便于劳作。

4.鞋叫屦,主要有麻屦、葛屦、皮屦、丝屦、韦屦等,刘备就是卖草鞋的,皮屦来自少数民族。木屐也是中国产物。可能有些值友的奶奶还会纳千层底哦。

5.佩戴饰物,主要是玉器。玉器早用于祭祀、外交、社交等,古代多以玉器比君子,可见玉器地位之高。妇女着环佩居多。

有人想象写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李白是个剑侠,应当是佩剑的。佩剑是有身份地位的象征。屈原就写过:“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像汉武帝时候打击游侠,严禁私自铸铁,就相当于现在勒令美国人不能持枪。不过到唐代,游侠儿又多起来了。

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罗贯中杜撰过,诸葛亮赠司马懿女装一套,挑衅其出战。但是实际历史上,男女在服装上差别不大,唐宋后妇女方多着裙,男子以袍(长袄)为常服。

安九的《礼仪之邦》镇文。

二、汉代服装

汉代的礼仪制度因循夏商周三朝,而服饰尚秦,染织、刺绣和金属工艺技术也有所发展。女子服饰以“上短下长”为要,上衣之裙只到胸部并且窄小,袖子宽大,下面裙摆可拖地,即所谓“窄衣大袖”。汉代女性衣裙最著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子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可以超过三层,名曰三重衣。日本平安时代的十二单,就是从中国学过去的,由于有12层衣服,穿脱都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一般仅无所事事的贵族小姐穿着。不过日本大规模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要到唐代了。

对《大汉天子》还有印象的,应该对汉代服装比较了解了。汉代男女皆着深衣,分为直裾和曲裾,区别主要是曲裾会绕到背后交叉。曲裾是汉代的特色服装,后面的朝代衣着均更为简洁。

曲裾:

留仙裙:

平民的短褐见下图,主要是便于活动。

三、唐代服装

一想到唐代,第一个反应可能是狄仁杰系列的武则天: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刘嘉玲的眉毛和嘴唇。事实上,唐代作为女性最为解放的一个朝代,有全唐二嫁公主超过50人这样的数据,唐代女性在化妆和衣着上,都是很放飞的。

《大明宫词》的这一对:

唐代服饰受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紧身、圆领、开叉”的影响,又由于政治上的大一统,国民自信心大大增强,服饰文化也蓬勃发展起来,无论是刺绣、花纹和印染技术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服装品类也是百花齐放。唐朝贵族妇女可着半露胸的上衣,类似于西方的晚礼服,反而不能露背。一般女性多着半袖小衣于内,外搭对襟圆领、尖领或方领,下身穿襦裙,裙腰暗藏,肩肘部搭条披帛,在不少唐三彩上都有体现。

齐胸襦裙:

交领襦裙:

对襟襦裙:

坦领半臂襦裙:

男性骑射服:

典型唐朝游乐图:

最后放一个语文课本的常客,诗圣杜甫:

四、宋代服装

宋朝出名的电视剧不多,有一部原著小说我很喜欢的《孤城闭》,王凯主演,才刚拍摄。放张《大宋提刑官》剧照。

宋代的衣服比较有特殊性,多为直领对襟式,因为宋代审美比较质朴,表现在衣服上为追求贴身、飘逸、展示曲线美,颜色也崇尚素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褙子和宋裤,褙子特点是直领对襟,腋下开衩,长短均可;宋裤类似于今天的阔脚裤,其设计一般有两层,里面是防止走光的开裆裤,方便上厕所的设计,而外层是两侧不缝合的开叉裤,走起路来自带”仙气“。宋代汉服适合偏廋的女性穿着,古代人的审美观大概也是这时候定型的——黑长直、白皮肤、鹅蛋脸、琼鼻樱口皓齿、平胸,以及折磨女性千百年的缠足。

宋代男子上自帝王,下至百官,在各种场都戴幞头,甚至会在冠上或幞头上戴花朵;贵妇着礼冠、花冠等。

”宋代贵妇的礼服仿照周代制度,在祭祀等重要场合穿着这种大礼服。一般女姓平常穿着五代的窄袖上衣和披肩裙装,或者外面再罩一件长外套。上衣有襦、袄、衫、大袖、背子、半臂、背心等多种形式,下身多穿裙,裙的样式能保留前代遗制,有石榴、双蝶、绣罗等名目。“——百度百科

有兴趣的可以看站内这篇:

https://post.smzdm.com/p/567794/?promotion=2

宋代女性日常:

宋朝后期流行窄袖衣,显得贴身柔弱,风吹而起。

男性多着对襟长衫,名“直裰”,官员和学子常着襕衫。还记得《少年包青天》的公孙策吗?

五、明代服装

明代已经很接近现代,所留下来的史料就愈多。网上搜《大明衣冠》可以看到相当多的资料。先放张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

另一个版本的《金装四大才子》:

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图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对汉服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随着明代渐渐发展,“书生多穿直裰、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百度百科

明代着长裙有个更实际的用处:遮住小脚,故长裙下部多绣有花纹,以做压脚之用。明朝后期,裙摆越做越长,从前期的六幅增加到八幅,甚至十幅。

交领袄裙:

竖领袄裙:

比甲:

明制大袖披风,有点类似现在的戏装:

曳撒服,多为锦衣卫穿着。锦衣卫在明朝基本是可止小儿夜啼的名声,所以穿再帅人家也不敢看的!

现在韩国的传统服饰也源自于明朝服饰,本篇不多做介绍。

出道题目,看到这张图,你认为接近那个朝代的呢?

六、汉服的实际应用

1、婚礼汉服

婚礼汉服应用比较广的是秀禾服,以及香港明星结婚多穿的,贵在手工刺绣上,比如吴奇隆和刘诗诗:

真正的婚礼汉服长这样:

对,汉代结婚是服黑的。唐时为”红男绿女“:

明代的比较接近现代了:

2、儿童汉服

估计有孩子的,多多少少都接触过一点儿童汉服,或者叫唐装,类似于这种:

实际上,更接近于汉服的是这种:

现在不少“国学班”已经以这种汉服为统一着装了。给宝宝买一两套cosplay一下也可以。

3、改良汉服

汉服因为长及拖地、穿起来复杂,不方便日常穿着,应运而生了一批改良汉服,主要是把裙子做短、衣服改制,包括很多茶服就是改良汉服。举个例子:

茶服:

4、买汉服的建议

可能看到这里,很多人已经想下手买一套汉服了。淘宝上做汉服的有很多家,很多是”山“的,就是人家原创的服装,他们拿过来版型再做,山的质量好坏难说;但是原版的服装,一般一整套下来价格是很可观的,因为服装类是订做越多价格越低的,汉服还是很小众的,拿不到快消品牌那种价格。建议有兴趣的从简易版本入起,像明时的上衣+袄裙就可以。另外,闲鱼也能淘到一些汉服,不过品质就要自己把控了。

说汉服,不是说让我们回到过去,而是不要忘记根本,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不应该仅仅出现在电视剧里。像日本和韩国,对他们的传统服饰维护就做的很好,日本成人礼上、韩国传统节日时,还是有很多人会着传统服饰出席。我们也应该维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成都街头造物节巡展上的汉服展台。 刘忠俊 摄

成都街头造物节巡展上的汉服展台。 刘忠俊 摄

中新网成都8月16日电 (记者 刘忠俊)记者15日从淘宝创业新趋势媒体成都分享会上获悉,成都有4万多年轻人在淘宝上开汉服店,相比2019年多出了整整1万人,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据了解,汉服正通过年轻人的创意快速复兴。2020年有20万大学生在淘宝开店,充满创意的成都年轻人设计出了“运动汉服”和“时装汉服”等新奇样式,让粉丝穿着汉服也能运动、让汉服走上时装秀的舞台。

23岁的张静雯是一名川妹子,2016年创业时选择了淘宝平台。“接触汉服是在高中毕业时,大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张静雯称,日本、韩国在传统节日和婚礼上都有传统的服饰,希望中国的汉服也能得到推广,所以创立了一个自己的汉服品牌。

造物节巡展上四川麻将与美食元素融合的裙子。 刘忠俊 摄

分享会现场,张静雯带来了一款运动汉服。“受粉丝启发,设计了这款让人运动时也能穿的汉服。”张静雯表示,希望这款运动汉服能打破大家对汉服的常规印象,除了宽袍大袖外,也能穿着上班和运动。

“有很多成员都是因为喜欢汉服才来工作,不想让她们失望,更不想让顾客失望,背上的责任较重。”张静雯坦言,创业后自己的生活节奏更快了,更忙,压力更大了。“2016年时我们产值只有100万元人民币,2019年突破了亿元。我身上穿的这件2020年新款汉服,2个小时就在网上平台卖了50多万件,现在已近70万件,这个数据能够直观看出汉服不断兴起和壮大的过程。”谈起创业经历张静雯表示,团队所有人全凭一股劲在做,从最初1人发展到现在40多人。

23岁的张静雯介绍刚推出的“运动汉服”。 刘忠俊 摄

成都有非常浓厚的汉服氛围,走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一些穿着汉服的年轻人。在成都“汉服一条街”的香槟广场一层,至少有30家汉服店,许多汉服爱好者经常前往体验和购买。记者注意到,淘宝造物节活动上出现了新四大汉服:“发光汉服”“运动汉服”“机车汉服”“Z世代汉服”。其中“运动汉服”和“Z世代汉服”均来自成都。

“不要吝啬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害怕争议。”成都创业者陈际州一直想把汉服与时装设计相结合。他自己画手稿,找样衣师傅、工厂生产,第一次设计的六七款新汉服就卖出了100多件。由于陈际州的汉服创意太超前,在汉服圈里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小店月收入就达到了几十万元。

“淘宝门槛低、商业能力齐全,年轻人可靠创意取胜。”和陈际州一样,很多成都汉服创业者纷纷开店和创业。淘宝造物节创造力巡游负责人复良表示,进入2020年淘宝创业者的平均年龄降到了25岁,意味着“95后”已成为淘宝店主的主力人群。每天,这些年轻人都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包括给猫穿汉服、给宠物特制奶茶等。复良称,继熊猫、火锅和麻将后,成都又多出了一张新名片,那就是“淘宝汉服之都”。(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人们穿着汉服出行的画面又回来了。

伴随新春消费升温,国内商圈、景点人流如织,第一财经记者近日在上海、苏州等地看到,汉服爱好者纷纷穿着深红色对襟袄、精致的马面裙现身,构成一道浓浓韵味的风景。

重回汉唐汉服创始人吕晓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汉服消费深受线下场景影响。过去三年,由于出行受限、穿着场景减少,汉服市场经历了一阵低谷期。而眼下,不仅仅是人们的穿着热情回来了,新春汉服消费也大幅攀升。天猫新生活研究所数据显示,春节后上班第一周,这届上班族们纷纷在淘宝搜索「可以穿着上班的汉服」,女士汉服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150%、男士汉服增长超400%。

国内汉服消费热潮起源于2005年前后,在2019年之际高速发展。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新汉服市场规模约101亿元。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今年汉服市场回归疫情前的发展态势,是大概率的事情。

经过这三年洗牌,汉服热潮背后的三千家企业,不乏知名品牌“退圈”、倒闭,也有老牌企业艰难经营。如何改变企业多而不强、规模仍然小众的局面,对于重新出发的汉服产业来说,是一项长期的考验。

汉服消费回来了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在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汉服(指汉民族传统服饰)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吕晓玮已经明显感觉汉服市场的回暖迹象,“成都的各种汉服活动活跃起来了,例如汉服展览、汉服聚会等等。”

重回汉唐是汉服界较早建立的品牌,由孙异、吕晓玮夫妇于2006年在成都创立。吕晓玮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高峰时期,重回汉唐的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由于疫情影响,近三年来连续下滑。但在今年1月份,随着出行活动增多,以及临近春节,品牌的汉服销量迎来明显的增长。

汉服爱好者林芝本打算,在春节闲暇时间给自己挑一套汉服,当她打开重回汉唐、织造司、十三余等汉服品牌的淘宝页面,她发现不少款式(部分尺码)已经出现了缺货。一位汉服品牌的客服对林芝说,一些热门款式的现货在1月中旬,也就是春节前已经售完了。

“今年1月份,重回汉唐线上全渠道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5.7%,环比去年12月增长42.1%。在行业内,我了解到大部分汉服商家销量都比去年增长了很多。由于消费突然起来了,今年春节缺货的情况尤其严重。”吕晓玮对记者说。

除了用于自己穿着的汉服爱好者,汉服消费很大一部分来自旅拍、写真的商家。这类商家也表示拍摄行程繁忙,尤其春节期间很晚才收工。例如西安汉韵轩汉服旅拍2月1日在小红书上告知,正月十五(2月5日)前的摄影单已经约满,希望顾客淡季再来西安约拍。

吕晓玮谈到,在2019年前后,已经有文旅景区、古镇在推广汉服文化,既为汉服提供消费场景,也为自身增加了传统文化氛围。

而在今年春节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一共有30多家文旅景点推出穿汉服免费入园活动。例如东莞市可园博物馆、温州永嘉书院、三亚海昌梦幻不夜城、武汉花乡茶谷等等。

在今年元宵节前后,一些景区还推出了汉服巡游、夜场游园活动,例如北京云居寺石经博物馆开辟了夜场游园活动,在2023年2月5日(元宵节)至2月21日(二月二)夜场期间,身着汉服来云居寺参观的游客可免费入园。

此外,一些家居品牌、文旅地产也在组织汉服互动活动。上海朱里雅集商业街、苏州美克美家等在元宵夜展开汉服换装、汉服打卡等古风活动。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总监冯华青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汉服消费跟随着旅游、聚会等场景,今年会有一个不错的复苏状态,今年五一前后可能会有一个复苏或爆发的节点。因为汉服消费本身跟假期的集中旅游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比较看好汉服消费的复苏。”

一轮洗牌过后

2018年“京渝堂”大码汉服脱颖而出,获评淘宝造物节“天下第一造”。此后,国内汉服经济便迅速扩圈。至2021,汉服已成为淘宝服饰中与JK、Lolita并举的“流行三坑”之一。其中,圈层文化更是推动了汉服的流行,从小众需求变成一门大生意。

刚刚百亿的汉服赛道里,是数千家企业的激烈竞争。企查查方面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截至今年1月份,国内现存汉服相关企业3548家。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以300家汉服相关企业排名第一。安徽、河南分别有264家、262家,位居前三。

冯华青认为,目前汉服有品类而无品牌,行业正处于从制造过渡到品牌的阶段。汉服企业多而不强,并在疫情下加速洗牌。

由演员徐娇参与创立的汉服品牌织羽集就倒在了黎明之前。在去年年底,已经成立6年的织羽集公开宣布,于2023年1月31日起暂停营业。目前,在淘宝平台已经搜索不到该品牌的店铺。事实上,自2021年以来,已有兰若庭、舜华庭、二木家等百万粉丝关注的汉服品牌宣布闭店或重组。

“疫情前,汉服行业刚好处于高速发展期,整个行业被认为是比较火的,一方面是资本追逐,另一方面,也有更多服装或者其他行业转行来做汉服。疫情到来,汉服绝大部分的消费需求和场景突然就消失了。”吕晓玮说。

她介绍说,汉服圈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汉服活动,像元宵节、花朝节、端午节、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等,还有西塘汉服文化周等大型活动,但由于汉服的消费人群和使用的场景都受到了限制,导致以前每个节日或者每一两个月要买一套汉服的消费者,可能疫情下每年就购买一套,销量大大减少。

吕晓玮回忆说,在这几年销量下滑的局面下,公司减少了网店上新的频率,推出新款式、新设计的节奏放缓,公司规模从 200人缩减到将近100人;还关闭了部分实体店面。“汉服产业线上线下是一体的。重回汉唐最多的时候有30多家实体店。这两年关掉了很多了。现在只有10多家汉服实体店了。” 吕晓玮表示。

此前,重回汉唐在四川彭州投资了绣花工厂,吕晓玮坦言维持艰难,“工厂是花了重金租场地,绣花机等设备都是上百万元一台,一旦处理价格就会大打折扣。这几年淡季的时候,只能给工人放假。”

不过,疫情这几年,汉服市场不乏新的入局者,产业链也经历了一番重构。

织造司是一家在淘宝上定位于日常穿着的汉服品牌,该品牌创始人林威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织造司自2020年上线以来,连续两年的营业额增幅超过700%。2022年,品牌年产值超过2亿元。

对于这一成绩,林威表示与品牌定位有关。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织造司在汉服领域的产品以日常通勤为主,更注重舒适和百搭,与传统印象中的汉服产品有所区别。价格上,织造司的商品均价在300元到500元左右。其中销量最高的明制马面裙在300元左右。

林威表示,如果围绕着旅游、社交的需求设计出的汉服产品,肯定会受到疫情影响。因此需要品牌方做出更主动的行为,思考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拓宽消费者渠道。

90后郑春雨是一名汉服爱好者,在读大学时开始接触汉服。她告诉记者,自打2011年入手第一件汉服,到现在她已经购置了五十多件。最近几年,郑春雨明显感觉到汉服样式的选择更多了,价格上有了很大变化。

“早期,汉服是比较昂贵的。当时最贵的一套花了我三千来块。如今价格更多元了,五六百元一套可以说是白菜价了,而且这样的商家多了不少。”郑春雨说。

在吕晓玮看来,数千元的定制汉服一直都在,但汉服整体价格确实下来了。“相对旗袍等服饰来说,汉服的制作工艺难度并不大,可能面料面积大块一些。因此,近几年有不少上游工厂参与到汉服产业链制作,从织、染、绣花等各个环节。对于品牌方来说,选择更多,议价能力更高,相应的成本也就降低了。

“摸不准她们到底喜欢什么”

汉服产业经历高峰和低谷,那些曾经热爱汉服的消费者也在悄然改变。

即便是大学时期自己买面料、定制汉服的郑春雨,这几年随着工作、结婚、生子,花在汉服上的心思大大减少,购买次数随之降低。“平时忙于工作、带小孩,几乎没有时间穿着汉服出门,更不要说买新的款式。”郑春雨对记者说。

艾瑞咨询《2022年中国新汉服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在目标消费者中,男性用户占比25.2%,女性用户占比74.8%。从年龄分布来看,35岁以下的消费者群体占71.4%,其中18岁到25岁占比接近三成。这表明新汉服的主要消费人群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在疫情影响下,人们的消费习惯迅速发生变化,重启的汉服市场如何抓住年轻消费者,攻略95后、00后,这是一个问题。

在经营了汉服品牌十多年后,80后吕晓玮对年轻世代的消费者有着自己的体会。“Z世代是在智能手机、视频化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视频、图片、颜值尤为关注,喜好也特别丰富。总体来说,他们比较大胆和自由,就是选自己喜欢的颜色、款式,比如汉服、洛丽塔、JK等。只要是他们想要去表达的(喜好),就会勇敢地穿出去,不会太在乎长辈或者周围人的目光,更多的是去表达自己。”

在她看来,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汉服(穿着)反而是非常友好的。“像我们这种80年代甚至更早年代的人来说,要穿一件大街上没什么人穿的衣服出去,心理压力会很大。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会觉得这不存在什么(压力),只要喜欢就去穿,也许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也就就是为了穿着汉服拍出更美的照片、更美的视频等等。”

在是否开发对应年轻世代的产品方面,吕晓玮说,“我们也摸不准她们到底喜欢什么,经常是我们开发时认为会成为爆款的产品,事实上并没有(达到预期),反而会爆一些冷门产品出来。后来我们就干脆不做这样的预判。通过多上新款,尽量多地包容一些风格和款式,让大家自由选择,哪个爆了我们就多做哪个,市场不喜欢的我们就淘汰。”

但在针对年轻人的营销策略上,吕晓玮表示,“我们会去拍一些视频来展现汉服真实的美,放到抖音、小红书上,从来不会用夸张的或者是很厚的滤镜。”

在林威看来,汉服作为大众认知中的小众领域,营销方面也更加复杂。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品牌,在如何触达年轻消费者方面,林威也形成了一套方法论。

“织造司的品牌主力消费人群在18~30岁之间,消费占比较大的是一二线的精致白领,再次为Z世代消费者。”林威说。

据他介绍,织造司首先在私域中进行了信息调研。例如在微信生态中的2000个汉服社群,这些社群包含超过数10万的消费者,从商品命名、材料研发、款式设计、颜色选择,商家都会与价值观相匹配的消费者上探讨。

其次,在私域中获得了一些消费者后,该品牌在公域例如淘宝等平台上线,并且透过产品和推广内容再寻找更多审美兴趣爱好相同的消费者。种草方面,林威认为核心是将不同类型的产品匹配不同风格的博主,进行更加高效率的粉丝触达。

在平台方面,目前,织造司在天猫、淘宝、抖音、得物、快手和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均有发展。品牌在各个平台的运营有所不同。天猫淘宝更多是需求导向,消费者在平台上寻找想要的商品,这也是织造司运营的主阵地。抖音则相反,品牌方通过短视频和直播间去触达消费者,将利益点传递给消费者或则最后形成消费。

“例如在抖音品牌更多的是围绕同一个产品线进行运营,基于产品线覆盖到更多喜欢国风的消费者,并且完成第一次的转化。在这类平台上,SKU往往会少于传统电商平台,更加围绕主推产品线。而在淘宝上,商家往往会让采取更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寻找不同的目标群体。”林威说。

淘宝方面对记者表示,在注意到年轻圈层“汉服热”的现象后,淘宝采取了多种方式来挖掘用户需求,扶持一批汉服领域的典型商家,十三余、京渝堂、织造司等,通过更符合当代穿衣习惯的版型、接受度更高的审美特征、更加丰富实用的穿着场景,推动“新汉服”大众化。这些特点,大大降低了汉服的准入门槛,让汉服不再特立独行,仪式感繁杂,而拥有了更加“普适”的流行基因。

“我们做了很多基础建设的工作,建立适合这部分(汉服)卖家的生存土壤。新建了汉服类目,优化规则保障制度,完善基础工具,并帮助建立对接新制造合作,解决卖家供应链超负荷问题。”淘宝方面表示:“我们也会联动渠道,结合新势力周、国风大赏、造物节等,去做精准人群触达和互动。”

圈层如何破

“对于今天的汉服企业来说,其核心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让汉服爱好者群体去购买自身产品,更多的应该是推广汉服这个品类,让汉服这个品类在更多的场景里(使用),进一步地去塑造这个行业,才能够越来越好。”冯华青表示。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将汉服作为新娘“出门”的嫁衣,或者结婚典礼的服装。例如不久前,成都就举行了一场几十对新人穿着汉服的集体婚礼。

“我们当初做汉服的初衷,也是希望(国人)在传统节日、人生的重要时刻更有仪式感。”吕晓玮说。

冯华青认为,中国婚服市场将为百亿规模的汉服带来突破机会。

“婚纱礼服在中国的规模大概是300到400亿,虽然也不是那么庞大的规模。如果汉服做好在这个(婚礼)场景的延伸拓展,可能对汉服本身的规模有一个翻倍的增长潜力。” 冯华青说。

他认为,对比日本和服,婚礼场景已经稳定支撑起了日本和服市场,这有可能值得汉服的企业去考虑。

目前,日本和服市场还有1500亿人民币左右的产业规模。“婚礼的礼服,这也是和服最大的场景。反过来我们来看中国,对女性来说其实婚服主流是婚纱,但婚礼之前会有敬茶、出门环节,这些场景具体穿着什么样的服饰,其实并没有统一,这是汉服企业可以去考虑延展的场景。”冯华青表示。

加大婚礼汉服的布局,也是重回汉唐2023年的业务重心之一。

“根据2022年年底的一个产品排名,全国前20名的产品很多都是改良汉服、日常汉服,但是重回汉唐入榜的两款都是传统汉服,其中一款就是婚礼服。这就说明,这种比较严肃认真的礼仪场合用服需求量还是挺大的。” 吕晓玮说。

重回汉唐的另外一个重心将会是童装汉服。吕晓玮认为,虽然疫情阻挡了大家的购买,但是汉服的网络关注热度并没有下降。越来越多家长都认识到孩子从小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她相信,以后肯定有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家长会在传统的节日会选用到汉服,让孩子接触这种传统文化审美。

此外,冯华青认为,带有汉服元素、相对日常的服饰,也可能成为汉服市场下一个增长点。“它不是传统的汉服,也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日常的服饰,而是把它们俩结合在一起,进行品类创新。对于这样一些新物种,我们认为它们的潜力可能会是巨大的。”

在汉服品类创新方面,织造司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据林威介绍,织造司的马面裙销量已经突破50万件。“织造司(的品牌定位)主打每一个人的衣柜里都有一件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所以在设计之初会挑选更适合(推广的服装)结构,最终在数个朝代数千年的历史里头挑中了明制的马面裙。”

“我们认为明制马面裙(用途)很像日常穿搭中的白T、牛仔裤和小白鞋,可以和女生的衣柜中任何一件上衣搭配,同时在裙褶中又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征。”林威进一步表示。

他透露,今年织造司还会加大产品创新,除了消费者所需要的偏日常产品以外,也会推出更舒适的产品。还会用纺织科技复原一些中国传统的制造工艺或非遗工艺,再将这类工艺应用到更多领域中。

“汉服今天虽然是小众市场,但是在小众市场里面建立起品牌(优势)的企业,他们已经在消费者认知里建立起专业感、信任感,再推出汉元素的日常化服饰,会在主流市场占据很大的先机。”冯华青说。

(文中林芝、郑春雨为化名)

已经介绍了3家店铺

下面开始安利第二波~

一、凌鹤轩

1.价格:200内

2.店铺爆款:

梅子熟了:齐胸襦裙189.9

另外有此时明月,未落等上新款

二、都城南庄汉服

1.价格:300以内

2.店铺爆款:

这家店的配色温柔,偏向淡雅。最近秋冬季节上新了一些袄裙(有小可爱反映他家袄裙版型有些问题,具体的可以去微博树洞搜索“说给汉服”,自主排雷)

三、花朝记汉服 原创设计

1.价格:200上下

2.店铺爆款:

幻乐天:上衣+裙+大袖衫199

另外有兰亭集序,觅栀音等款


又整理了一些店铺给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入坑购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