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志:天猫双十一京东618 咱们来叙叙闭于买买买的狂欢_天猫商城

大家都知道天猫双十一,这个本来戏谑为“光棍节”的日子,被阿里“爸爸”弄成了集体消费的狂欢日。但鲜少有人听说过6.18年中购物节属于京东。这本来是京东的店庆日,1998年的6月18日,刘强东在中关村创业成立了京东公司,后来6.18这一天成为了京东的周年庆日,一般京东会在这一天推出促销活动,常见的是降价、返券和秒杀等。

无非是在京东尝到甜头之后,其他的平台也看到了商机趁机促销,这其中暗藏着电商平台之间竞争以及互相压制的关系。随着近年来促销手段的多样化,打折和降价已经不再能吸引消费者了,各个平台也在互相学习如何打好一场营销战。

作为这个节日的首创者,京东从开始到现在成长为行业巨头,6.18功不可没。京东又是如何抓好这次的机遇呢?我认为京东抓住的是技术助力的“无界零售”思维这一概念。

继马云抛出“新零售”的概念后,刘强东在2017年提出了“无界零售”。他认为在下一个10年到20年,零售业将迎来第四次革命,这次革命是要达到零售基础设施的协同化、可塑化、和智能化,来实现成本、效率、体验的升级。而“无界”则代表宽度。借助创新的技术应用,零售业可以无孔不入,适应于不同的购物入口。在刘强东设想的“无界零售”的图景中,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达到资源和信息的协调,对于消费者的个性化研究也会非常到位,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处的满足购物需求。在这样的思维的领导下,京东尤其重视技术开发。

首先是零售业介入到我们接收信息的环境中,电商们的精心策划并不仅仅是自己的狂欢,6.18的实惠带给人们的各种便利也让消费者陷入了一场狂欢。一个本来很平凡的日子变成如今颇有仪式感的节日,离不开媒体一遍遍的“强调”。零售业以强势的姿态影响了媒体的表达,首先是其本身的规模和所创造的经济红利非常有新闻价值,促销过程中的销售数据、出现的问题等等都会占据各大媒体的版面。其次就媒体行业本身的广告盈利来说,完全可以借着6.18的势头和企业展开商业合作。媒体和电商平台实际上是可以互利共赢的关系。于是从5月到6.18这段时间,商家促销的信息在互联网上无处不在。

我们总是会被影响,媒体的报道能够影响我们“想什么。”对于6.18的不断报道,影响了我们对于外界的感知。我们置身于朋友圈、微博等各种促销信息的轰炸之中,被各种电商的“满减、福利”所包围,就算本来没有需求,也会想要趁着打折来买点什么,似乎大家都在囤货,而自己不买就吃亏了。

同时,这也是一种符号化的消费。近年来的大型电商节都少不了一场晚会,精彩程度不亚于春晚。商家把消费打造成了一个仪式,这一天如果不买点什么似乎就破坏了节日氛围。而个体恰恰对这种仪式有着浓厚的兴趣,个人需要通过仪式来把个体意识和这些符号、程序进行融合,从而产生归属感。如今集体消费成为节日,而商品则成为一种象征。消费的任何物品都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符号,这些商品的意义、个性化成为人们消费的原因。使得它们不仅仅具有实用性,更成为一种社会以及文化等级的承载者。在这样的消费文化之下,天猫商城消费由物的使用价值转向符号价值实际上是一种消费的异化。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明星同款及周边就忍不住为它买单,为什么天猫要给人们植入“理想生活”的概念,大概总要买点什么才能让自己的生活“理想”一点。

对于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不理性狂欢,需要消费者自身有理性意识,才能减少盲目消费。但是在这个物质财富喷涌的大背景下,谁能逃离电商营造的这种无微不至的购物环境?对于消费者的需求,电商们总能正中下怀。电商们只是抓住了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在恰好的时间里推销这些东西,就能赚的盆满钵满了。